书城医学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灾难
10926500000030

第30章

据历史学家帕特里克·蒂尔尼《埃尔多拉多的黑暗: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是如何毁掉亚马逊地区的》一书举出证据证明,科学家们在1968年的一次考察活动中曾给雅诺马马族印第安人接种麻疹疫苗,并且很可能因而促成了一次麻疹大流行,致使委内瑞拉一个偏远地区内这个与外界隔绝的部族有“数百人,也许有数千人”丧生。

那次考察是由前原子能委员会提供经费的,领导者是已故密歇根大学遗传学家詹姆斯·尼尔和当时的圣巴巴拉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家拿破仑·夏格农。

在考察队抵达亚马逊河流域去考察相对来说与世隔绝的雅诺马马人的时候,这个部族的人口为2万人左右,现在估计较接近1万人。

蒂尔尼认为,尼尔给雅诺马马人接种麻疹疫苗实际上使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得了麻疹,而他们又传染给了其他人。但是,医学科学家们说,这样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

埃德蒙斯顿B型麻疹疫苗的确有副作用,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市场上收回了。但是,在1968年,那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关于该书中的报道把平静的人类学界闹得天翻地覆。

我国也未能幸免。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最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对麻疹症状有记载。“麻疹”作为一个疾病名称在我国正式出现是在明代。最早提出麻疹的预防方法的是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用出生后脐带煅制后,以乳汁调服,可预防麻疹。”

在没有实施麻疹疫苗接种之前,麻疹流行十分猖獗。几乎所有的儿童在15岁以前都感染过麻疹病毒,发病率几乎与当时的出生率相同。

1959年北京流行麻疹,患者达15万人,死亡2,341人。

60年代的广东麻疹肺炎,曾给广东省造成一阵恐慌。在这次麻疹肺炎的救治中,中医的疗效达90%,使传统中医学再显其能。

1994~1997年,某大城市流动人口中,先后爆发了9起麻疹流行;1998年2月广东省某镇发生的麻疹爆发流行,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我国在控制麻疹方面成效显著,自开展麻疹免疫接种工作以来,我国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的20年,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5%以上。

到1995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57,281例,与实行计划免疫前(1978年)的2,377,776相比,降低了98%,全国报告接种率已超过90%0尽管1995年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但相当部分县的麻疹爆发依然非常严重,局部地区麻疹爆发时发病率高达3000/100,000,病死率3.8%,1995年仅5%的县(136)就报告了占全国50%的病例(25,630);麻疹发病的春秋季季节高峰仍然非常明显。1996年以来,一些地区常规免疫出现滑坡,监测系统灵敏性低,造成麻疹发病开始回升,甚至出现爆发流行。127个疾病监测点数据表明:过去五年间麻疹病例的年龄分布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80%的病例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城乡年龄结构也没有大的变化。以省为单位的数据分析表明各地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发病率、季节分布和发病趋势差异很大。1998年全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降到6/10万左右。卫生部于1996年制订、下发了《全国加速控制麻疹指南》,对全国的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分类指导原则,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爆发和流行。从1999年起全国在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为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消除麻疹工作做了准备。

2002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数比2001年减少了34.11%,这是自1999年以来麻疹病例报告数首次下降,说明我国麻疹流行在2001年已达到了高峰,预计2003年不会发生大流行。但是,春节前后人口大规模流动,给麻疹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再加上局部地区麻疹疫苗接种率低,个别地区可能会出现小规模流行。

麻疹流行新动向

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眼、口、鼻、咽及支气管的分泌物中,当麻疹病人打喷嚏、说话或哭叫时,病毒可随着唾液飞沫喷射出来,飘浮在空气中,如果这种含有病毒的飞沫被易感者吸进呼吸道,就会被传染上麻疹。同一家庭、同一幼儿园、同一班级的小儿,因为接触多,最容易受到传染而患病。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娱乐场所与麻疹病人短时间接触,也能造成传染。如果接触了病人刚刚用过的手巾、玩具等,也有传染上麻疹的可能。在照顾了感染了麻疹病孩子后,不注意消毒又去照顾别的孩子,也会造成传染。

麻疹在城市一年中均有发病,流行多见于冬春两季。此外,在大的集体或城市中,麻疹每1~4年可发生一较大的流行,有周期性流行情况。流行年的发病高峰多在12月至翌年1~2月;非流行年的发病高峰出现较晚,多在2~5月;自采用麻疹疫苗预防以来,季节发病高峰已不明显,麻疹病人的年龄有向后推移现象。推迟发病年龄可降低病死率。

任何年龄都有可能感染麻疹,但以婴幼儿为主。麻疹发病较急,有发烧、流鼻涕、淌眼泪、打喷嚏、咳嗽、眼结膜充血、伯光等。典型征象是:发病2~3天后,在口腔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发红,医学上称为麻疹粘膜斑。3~5天后出疹子,开始为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疹,之后为稍隆起成斑丘疹,一般5天出齐。关专家指出,小时候得过麻疹,不一定获得终身免疫,成人后也可能再次复感。

麻疹病人是麻疹的主要传染源。与所有传染病一样,只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者同时存在条件下麻疹才得以发生和传播。麻疹的发生和传播依赖于麻疹易感者的存在,过去麻疹呈周期性流行亦源于麻疹易感者周期性的积累。当今控制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对麻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MV),使其获得免疫,成为麻疹非易感者。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麻疹的发病率已大幅下降,且其流行规律也发生改变,尤其是发病年龄“向两端漂移”:即由原来的以儿童发病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小婴儿及成年人发病增多的趋势。而且,小于8月龄麻疹患者明显增多。

这是为什么呢?

在麻疹疫苗问世前,除小于8月龄的婴儿受母传麻疹特异性抗体保护外,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要患1次麻疹,95%以上的人在5岁前就已患过麻疹。而且麻疹患者几乎都有发热、出疹等显而易见的临床表现,父母亲和周围的人一般都知道谁患了麻疹,谁患过麻疹。麻疹病后的免疫力牢固而持久,数卜年内可抵抗麻疹显性感染。同时,疫苗前时代麻疹呈间隔1~2年的周期性流行,在麻疹病后免疫力尚未消失前,总有机会获得隐性感染而使机体始终保持高免疫状态,所以很少有人患第2次麻疹;因此在疫苗前时代,麻疹易感者是指大于8月龄的未患麻疹者。

疫苗时代除了患病能使易感者获得病后免疫成为非易感者外,通过接种麻疹疫苗也能使易感者获得人工自动免疫成为非易感者。但是当前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成功率达不到100%;免疫成功者由于很少有隐性感染机会,免疫力也不能维持终身;由于母亲自身麻疹免疫力低,传给胎儿的麻疹特异性抗体可提前消失等;因此在疫苗时代不通过血清学检测,是很难判定谁是麻疹易感者。

疫苗前时代,由于各地尢例地存在隔1~2年麻疹流行的规律,麻疹患者在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末消失前,总有机会获得隐性感染。疫苗时代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以致有些地区很少有隐性感染机会,机体的免疫力完全依赖接种麻疹疫苗。所以在一些麻疹发病率已多年控制在很低水平的地区,大年龄组人群的麻疹免疫力可能已很低,要警惕麻疹的爆发。

疫苗前时代的母亲均在幼年患过麻疹,且有较多隐性感染机会,因此在生育年龄均具较高的麻疹免疫力,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免疫力也强,一般能维持到生后8个月,这就是疫苗前时代把大于8月龄婴儿划为麻疹非易感者以及麻疹疫苗初免年龄定为8月龄的原因。当今的母亲,仅少部分曾患过麻疹,多数母亲麻疹的免疫力来自接种麻疹疫苗,还有少数母亲可能接种麻疹疫苗也未能免疫成功或未接种麻疹疫苗,那么她们所生婴儿何来母传麻疹抗体。这就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小于8月龄麻疹患者增多的原因。若能给小于8月龄婴儿造就一个无麻疹(传染源)的环境,使他们生活在良好的免疫屏障中,即使易感也不致发病。

第四十四章

最新研究表明,给育龄妇女增加一次麻疹疫苗接种,能提高其所生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从而达到免疫麻疹感染的目的。这可以说是一种既方便又安全有效的方法。只要育龄妇女在确未怀孕的情况下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不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麻疹抗体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其所生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和延长抗体的持续时间。使其母传麻疹抗体阳性率从一般的21.43%提高到接种后的90.91%。从而使你的宝宝免遭麻疹感染,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另外,科学家提出一种新见解:麻疹非终身免疫性疾病。

过去,曾认为麻疹是“终身免疫性疾病”,即每一个人一生中只会患一次麻疹。应该说这种说法在当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麻疹病度传染性强,几乎所有无免疫力的人授触该病度后都会引起感染而发病。患病后体内就有了抵抗麻疹病度的特异性抗体,当再次遭到麻疹病毒感染时,机体就能通过调动免疫系统,包括这种特异性的麻疹抗体与之“战斗”,直至将入侵之敌全部消灭,从而保证机体不生病,同时也使这种特异性抗体的浓度再次升高。由于以往每隔2~3年就有一次麻疹流行,对已患过麻疹的人来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抗体浓度,从而达到不发病的目的,形成了所谓“终身免疫”的结论。近期的研究表明,麻疹并非“终身免疫”,因为随着时间的推延,人体内这种特异的麻疹抗体也会逐渐降低,由于麻疹发病越来越少,长期没有再次接触麻疹病毒的机会,体内麻疹抗体最终将会消失,此时若再感染麻疹病度,就将发病。这就是近来有人一生中数次患麻疹的原因。

一般来说,麻疹有的主要通过接种疫苗来进行麻疹的防治。

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方式已显著降低了麻疹的死亡率c然而,尽管有理想的疫苗用于预防,每年仍有11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麻疹。在发达国家,通常对12~15月龄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因为这一年龄组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高于12月龄以下的儿童。这些国家多数对大龄的儿童实行二次接种以提高抗体阳转率。然而在贫穷的国家,许多儿童往往在12月龄前死于麻疹,所以疫苗通常在6~9月龄时接种一次。对4~8月龄儿童进行Schwarz疫苗标准剂量接种后,其抗体阳转率低于9~11月龄儿童,且仍有许多儿童患麻疹;但在超剂量接种后,病死率即明显下降。由于非麻疹引起死亡的保护作用往往需早加强,因此尽管抗体阳转率低,在6月龄内的免疫接种仍可降低总体死亡率。目前对麻疹疫苗的标准剂量降低总体死亡率的效果尚有争论,因此认为即使麻疹被消灭,对贫穷国家的儿童继续接种麻疹疫苗仍十分必要。

有关消灭麻疹的目标,目前还未发现其动物宿主,疫苗效果也非常有效,但麻疹传染性强以致麻疹疫苗接种的覆盖率需要达到95%以上,然而要达到此目标却需多年的努力,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全球消灭麻疹的时机日趋成熟。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麻疹免疫工作。

有关专家于2003年5月22日宣布,在2000年全世界共有77万名儿童死于麻疹。来自WHO的研究人员在2003年5月23日出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刊》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报告。在这些死亡病例中,58%发生在非洲地区,26%发生在东南亚。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设法筹集更多的资金,用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防治麻疹。

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上述发生麻疹患者死亡的地区大多数未能实施充分的免疫接种,根本原因是因为在这些贫穷国家中缺乏足够的国内外资金支持,无法建立完善的卫生体系和实施免疫接种计划。WHO在一份新闻稿件中指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卫生大会将呼吁各成员国积极采取行动,支持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在全球避免儿童因感染麻疹死亡的目标。据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目前存在麻疹死亡率病例的国家有45个,在未来的三年内为了实现控制麻疹的目标,还需要另外筹集两亿美元的资金。根据WHO的统计结果,注射一次麻疹疫苗大约只需要花费25美分,其中包括为了注射安全而需要准备的医疗设备。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到:“因麻疹而死亡的病例大多数发生于贫困国家中,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不能实施充分的免疫接种。为了避免这种死亡病例再次发生,必须为全世界的儿童提供两次接受麻疹免疫接种的机会。”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在对WHO的研究结果发表评论时说:“向艾滋病、疟疾和结核一样,麻疹也足一种贫穷导致的疾病。但是与上述几种疾病不同的是,麻疹是可以通过免疫接种而得到预防的。”

看来,在消灭世界上的贫穷之前,消灭麻疹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现代医学对麻疹的总结性认识

麻疹是南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传染性强,冬春季节多见,但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临床上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以及口腔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为其特征。自1965年我国普遍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以来,该病的发病率迅速下降,控制了大流行。由于减毒活疫苗能够很好控制该病的发生,我国已开始实施有关加速麻疹控制以至消火麻疹的策略。

1.麻疹的流行与感染方式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患者是惟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日及出疹后5日内,眼、鼻、口咽及气管分泌物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但是近年来,我国因长期疫苗免疫,大流行已控制,发病年龄推迟,5岁以上及青少年发病多达80%以上,轻型病例增多,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下降,目前我国发病率约为35/10万。

2.麻疹的发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