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气场攻心术
1092300000023

第23章 制造点儿神秘感 (2)

周总理给人的印象总是和蔼可亲,但也同样面临批评、纠正别人错误的问题。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是如何批评、纠正下属的过错的。

1971年“9·13”事件,林彪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罕。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绝对保密。当时,我国驻蒙古大使馆官员察看现场后,派二秘孙某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同机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周总理让符浩同志到机场去接。符浩把孙某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的同志回家过夜,嘱咐他绝对保密。当晚周总理听符浩汇报情况。大家坐定,周总理问:“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谁?”符浩答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已经回家。没等他说完,周总理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双眉猛然一蹙,厉声打断他,问:“你当过兵吗?”周总理对符浩非常了解,知道他是行伍出身。这个突如其来的质问显然是言有所指。符浩一怔,顿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答道:“我马上把中建公司的那位同志找回来!”他半夜驱车把中建同志接到招待所,并报告了总理,总理这才长吁了一口气。

周总理在上例中的批评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方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你当过兵吗?难道不知道保密的极端重要性吗?你不应该失去作为一个兵的警惕性。”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总理的这种批评方式就起了这种作用。他并不必把全部内容都说出来,对于一个与自己长期共同工作并有着丰富经验的下级来说,只需要点到为止就够了,无须长篇大论开导批评,对方便会全部领会其中的深意,并马上纠正其错误。这种方式对于彼此较熟的下级来说,有响鼓不用重锤的妙处。

“一听就是当官的”,很多员工常常会以鄙夷的口气这样议论自己的领导。什么是官腔呢?见仁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有人说是命令式的口气,有人说是要求下属尊重的态度,有人说是开会时的说话形式。其实,“官腔”是领导与下属沟通时最常见的方式,用得不好,会招来不少骂声;用得好,能大大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采取了“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的做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她说:“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在批评前,先设法表扬一番;在批评后,再设法表扬一番。总之,应力争用一种友好的气氛开始和结束谈话。如果你能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那你就不会把对方臭骂一顿,就不会把对方激怒。我看到过这样一些经理,他们对某件事情大为恼火时,必将当事人臭骂一顿。主张这样做的人认为,经理应当把怒气发泄出来,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绝不可手软。发泄以后,再以一句带有鼓励对方的话语结束谈话。从理论上说,一切似乎都将恢复正常。尽管一些研究管理办法的顾问鼓吹这种方法如何好,但是我不敢苟同。你要是把人臭骂一顿,其人必定吓得浑身哆嗦,绝不会听到你显然在骂够这些之后才补充的那句带点鼓励的话。这是毁灭性的批评,而不是建设性的批评。我们都有脆弱的自尊心,都希望受到表扬而不希望受到批评。”

凸显权威的官腔并不是要字字凶狠,而是要做到:措辞客观准确婉转,是说纠正别人、批评别人时,不能主观从事,不能夸大其词,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纠缠旧账。不恰当的措辞,可能会激怒对方。比如,“你必须听我的,改变那种做法,否则……”这种命令威吓很难使人心服口服,即使可能出于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因,表面服从了你,他的心里也一定会怨恨你,命令威吓是最伤人自尊的。为什么不可以客观婉转一些呢?“这种做法不符合上面的规定,会带来很多麻烦,我们看看怎样做才更好。”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

你的公司要求上班时间穿职业工作装,可是有一天刘小姐没有穿,你又不能不管。你可以这么说:“公司规定必须穿职业装,你再违反公司规定,我将……”你还可以这么说:“嘿,小刘,今天的发型很漂亮啊(第一步——赞美),如果配上咱们公司的职业装(第二步——其实是批评),你会更精神更漂亮(第三步——赞美)!”大家都能看出,两种说法孰优孰劣,哪种说法更容易被下属接受,且效果最好。

聪明的领导应该学会打官腔的技巧,对于下级工作中出现的不足或者是失误,切忌直言训斥。要知道斥责会使下属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难平复,而有技巧的官腔能让你的下属彻头彻尾地信服,也更能凸显你的权威。

扯个“幌子”,借势提高身价

某厂家推销员为了向某公司推销高端机器做了多番打听,探得消息:该公司负责人张总与当地工商局马局长是老相识。于是,就提一袋水果登门拜访。在寒暄过程后,推销员说出了几句这样的话:“张总,我这次能找到您家,多亏马局长的介绍,他还要我替他向您问好……听马局长说,你们的公司没有××机器……”第二天,生意便成交了。

这个推销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意撇开自己,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效应,让对方搞不清楚自己的底细,充分利用马局长这个大人物为自己增加谈判筹码。

在职场中,有一个经典的蘑菇效应:刚参加工作的人就像蘑菇一样,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自己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能够接受阳光,并且开始被人关注,给他施肥。不仅仅是在职场中,在我们生活交际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会经历“蘑菇时期”,只不过,有些人善于攀附权威人士很快度过“蘑菇时期”。那些自顾自闷头成长的人,通常要煎熬很长时间,甚至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天津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扬名海内外,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飞鸽由于品质优良、价格合理,在国内自行车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却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1989年,正为开拓海外市场犯愁的自行车厂领导听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即将访华。众所周知,老布什夫妇是一对自行车迷,酷爱自行车运动。领导们觉得机会来了。

天津自行车厂希望把飞鸽牌自行车作为礼品,送给老布什夫妇。这个想法经过层层上报,最终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后来,总理将两辆飞鸽自行车作为礼物送给老布什夫妇时,他们显然十分高兴,并当场表示第二天就会骑一骑。后来,老布什夫妇骑着飞鸽自行车的场面被全世界上百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通过新闻的传播,飞鸽牌自行车开始名扬全世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我们没有权威的时候,如果能懂得借势,与权威为伍,将能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身价,以最快的速度度过“蘑菇时期”。

在人际交往中,“借势”这种手段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你可以巧妙地借助名人的影响,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的书作个序,作为提高你的身份和能力的资本。

岳飞的孙子岳柯在其笔记小说《程史》中写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卖治脚趼药的人,店门高挂的木牌上大书“供御”二字,打皇帝的旗号。可是药品并不走俏,他却因撒谎被拘传进宫。幸亏皇帝认为他是个蠢汉,没有重罚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后驱赶出宫。不想他又将木牌上的“供御”改为“曾经宣唤”(曾受皇帝召见)。

在国外也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读来也让人忍俊不禁。

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出了一个非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这些书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又有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又售尽。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这就是顺势借势的效果。

权威人士往往是有实力的人,他掌握和操纵着某一领域的话语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借助他的势力,你能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大树底下好乘凉,在你的蘑菇时期,如果能有个显赫的人物为你撑着,你的人生旅途自然畅通无阻。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已经有一定的权威,切记要与比自己低下的人保持距离,否则很可能会为自己的权威光环蒙灰。

有一只狐狸向狮子挑战,要同他决一雌雄。狮子坚决拒绝了。狐狸不解地问:“怎么,你害怕吗?”狮子说:“非常害怕,如果我答应了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狐狸决斗。”

狮子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蠢事,因为这不仅会浪费自己的资源,还会降低人们对你的期望。有人用刻薄一点的话来形容说:“人和狗相争是一件划不来的事情。你输了,别人会说你连狗都不如;打个平手,别人会说你跟狗一样;你赢了,别人会说你比狗强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