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蒙牛攻略
10899400000023

第23章 文化法则:草原牛精神(6)

一到蒙牛,便听到一个爆炸性的消息--牛根生要捐出所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成立“老牛专项基金”。

而且此项工作早在2003年的圣诞节,就与当时负责蒙牛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沟通好,待公司上市后正式启动有关法律手续。此后,家人几经商量,中外律师三番五次往来返稿。至笔者采访时,牛根生已经与老婆孩子签好法律文书。虽然早年他就有将百万薪资分给众兄弟的豪举,但一下子捐出全部股份,还是太过“出格”。

采访安排在标有美国摩根字样的别墅里。牛根生介绍,这座别墅一房两用:董事会召开期间,它是摩根设在蒙牛的办公场所;闭会期间牛根生一家住在这里“看房子”。牛根生高大粗犷,与我们心目中“蒙古大汉”的形象甚是吻合。他亲自来给我们开门,不见有保姆;偌大的别墅里,装饰得普普通通,毫无“富丽堂皇”之感,而且大多房间不是会客室,就是办公室。

笔者忍不住先问他荣登富豪榜的感觉。他说:“不过是纸面富贵。”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您今年才40多岁,为什么要捐出全部股份?”我迫不及待地问道。

他说:“虽然蒙牛只有6年,但我现在已经在考虑它百年发展的事。我活不了100岁。如果孩子继承了,是人才还好,不是人才就害了企业也害了他。我就是要建立一种制度和运行机制,让蒙牛能获得百年发展。都说民营企业短命,谁说蒙牛不能是可口可乐、奔驰、雀巢?”

“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牛根生说:“对钱财,我的观念是‘不在所有,重在所用’。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那我就不让他富。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企业垮了,或被不肖子孙祸害了,失去钱财就很难受。我现在是自己让它从有趋于无,这才是支配金钱的最高境界。”他觉得这是很幸福很快乐的事。

出格之举一定有出格的想法。

牛根生说他很喜欢哲学,还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有深交。他说《哲学不只是慰藉》这篇文章说得很对,“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一种智慧,它帮助我们调整看世界和人生的眼光”。

此文中的一些字句让牛根生深有同感:“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登上至高无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

“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奢侈对于快乐并无实质的贡献,往往还导致痛苦。”

“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

牛根生捐股份就是在有准备的失去,就像他自己说的,自己看着钱财从有到无。

牛根生的哲学又是实用的。笔者在蒙牛厂区,看到处处贴着标语、格言、口号。“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管理是严肃的爱”;“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带入坟墓”、“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等等。

他说自己的长处是善于总结,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俗语、寓言,只要觉得有道理的,他都汲取,并作一定的整合,用在企业的管理上。这些标语悬挂在公司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中规范着员工的思想和行……

遗憾的是,由于牛根生捐献股份还属于上市公司“未经公告的重大事项”,所以我的独家报道没能见报。不管怎样,牛根生的哲学和在哲学影响下的牛根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富豪对金钱的另一种处理。

对于牛根生捐股事件,媒体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其中一个说法是,181年前罗伯特?欧文在资本主义环境下做了一次“共产实验”,2005年牛根生在社会主义环境下也做了一次“共产实验”……

10.首尾循环的生态圈

2003年8月,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年会上,牛根生做了这样的演讲:

第二个大局,就是要做好企业的事,在发展别人中发展自己。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相信各位都有很深的体会,我们经营的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子,一个很大、很长、很累人也很激动人心的圈子,通俗的说法,把它叫做产业链,更形象的说法,应该称它为“企业生态圈”。从最前端的种草养牛,到中间的乳品制造,到后端的市场营销,处处要讲生态平衡。万一有一天某个方面不平衡了,这个圈子就发生了梗阻,你其他方面的技术指标再好,这个圈子也没法再循环下去。明确了“企业生态圈”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的一举一动就有了战略支撑。

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和企业文化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蒙牛作为中国乳业的晚辈,始终视同行为“队友”,而不是“对手”。我们深信,让锅里的饭增加10倍,远比你在我碗里抢一勺饭、我在你碗里夺一块肉来得重要。

我们打造“奶源圈”的过程,就是化解三农问题的过程。今年上半年,在前后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胡锦涛总书记和吴邦国委员长两位国家领导人先后到乳品企业视察(即到蒙牛视察--编者注),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乳业的重视。中国2/3的人口是农民,我们如果把农业产业化这篇大文章写好了,我们想的事,就是国家元首想的事;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是仅次于总统的职业。中国乳业大有希望!

通过多年实践,牛根生深深地体会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又组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一个光顾自己的企业不会有出路。企业的生存价值不在于你为自己带来指望,而是在于你能为别人带来指望。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如果你拿走别人该得的利益,别人就会离你而去,企业这个生态圈就破坏了。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之间,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外一个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在蒙牛的概念中,“生态圈”好似奥林匹克的五环标志,大圈里面有小圈,原料圈、资本圈、制造圈、市场圈、品牌圈,五环闭合首尾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生态圈”。

牛还曾经说过:“我们内蒙古有一半以上的老农民、老牧民,至今没进过县城,可是,全球化一下子把他们抛到了美国农民面前、加拿大农民面前,让“锄头化铁锹化”与“机械化信息化”同台比武!他们可怜得不知道种什么好,种出来了又不知道怎么卖出去,卖出去了也落不上好价钱。所以,我们有责任为他们当好这个前锋。”

蒙牛成立,牛根生给自己两个定位:在产业链前端,他是“种草养牛的工人农民的儿子”,在产业链后端,他是“全体健康乳制品消费者的仆人”。牛根生心系农民,蒙牛集团一直将发展乳业看作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希望工程”。牛根生常说:“城市多喝一杯奶,农村致富一家人。”

目前蒙牛集团创造的直接和间接工作岗位达几十万个,每年仅向养牛奶农发放的奶款,都高达数十亿元,蒙牛的崛起被认为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大的“造饭碗工程”。牛根生讲究“三民”,他说:“产品市场是亿万公民,资本市场是千万股民,原料市场是百万农民。”农民,是牛根生“三民情结”中最敏感的一结。

蒙牛成立6年来,通过担保养牛贷款、胚胎移植等方式,蒙牛了带动周边奶农新增奶牛80万头,2003年发放奶款约20亿元,2004年发放奶款约30亿元,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在首府呼和浩特,蒙牛正在有计划地开发草场,建设壮观的“人工草原”,以此解决奶牛饲料问题,发展生态畜牧业,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很好的条件,让旅客们能够在这里里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无穷魅力。

牛根生曾经跟记者讲过跟农民有关的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和市场相关的:

有一年,有位副市长回农村老家过年,当农民的舅舅问他,你们在报纸上天天讲“市场要啥就种啥”,那你告诉舅舅,明年市场到底会要啥?结果当副市长的外甥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西部农民苦,首先苦在找不到市场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市场问题。龙头企业就是农民的市场。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他去内蒙古巴盟的蒙牛分厂,途中下车买瓜,瓜农看过电视,认出他是老牛,连钱也不要了。瓜农说自从来了蒙牛,他们家怎么养了牛,怎么挣了钱,怎么盖了房……牛根生颇有感慨地说:“一个不认识的人,看见你就像看见自己的亲人,这让我特别感慨。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

牛根生这种情系农民的想法真正让地方农民富了起来,也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有资料显示,蒙牛创立以来,新增奶牛80多万头,产业链条辐射200多万农牧民;仅2004年,就收奶150万吨,发放奶款约30亿元,已成为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牛根生说:“发达国家,中国的农民,同在一个市场竞争,是他们的对手吗?中国最可怜的是农民。好多农牧民,连城市都没去过,怎么打市场呢?带领数百万农民闯市场,你就是他的市场,你的作为决定他的市场地位。”

2004年6月,蒙牛集团在香港上市,不仅代表了蒙牛人的成功,也可以说是蒙牛集团“代表中国120万奶农走向国际市场。”牛根生终于能带领蒙牛人“拿国际股民的钱,办中国农民的事”了。

由蒙牛奶源公司邓玫东撰写的发表在《蒙牛足迹》报的一篇文章曾经激发不少读者的心声:

前些时日下乡到一处偏僻的小村,我听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贫困的农家,四年间出了两名大学生。只因贫困,哥哥未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去了南方打工,妹妹如愿走进日夜向往的大学殿堂。造成兄妹俩境遇前后如此反差的竟是一头牛!

经多方打听,我来到了这户农家。平矮的两间小土房里光线昏暗,屋内除了两口大缸和放在炕上的方桌外,几乎没有什么摆设了。院中央的木桩上拴着两头我再熟悉不过的黑白花奶牛,这就是他家惟一值钱的东西了。

寒暄后主人道出了缘由,原来在他儿子考学那年,因凑不足学费而辍学,之后的秋天赶上政府用扶贫贷款资助他家买回一头奶牛,还在当年下了一头牛犊,从此日子渐渐好过了。第二年村里建了蒙牛奶站,“俺只要把牛牵进去就行了,到月底拿着存折到乡信用社取钱”,说到这里,主人表露出无比的喜悦,感谢政府、感谢蒙牛的话说个不停。“今年俺闺女也很争气考上了大学,有这两头牛,她的学费可不用愁了。”听到这里,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自豪感。从农家出来一身轻松,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从事的职业神圣而伟大!

联想到许多贫困地区仍有不少徘徊在校门外的学生,一个强烈的愿望从我心底萌生:愿所有贫困地区的人家都能养上奶牛,因为饲养奶牛就是在培育希望!

由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政府开发了一座百亭园,这座亭子记录着牛根生的简要经历和对他的评价:

牛根生,男,1958年生,苦过心志,劳过筋骨。有志者事竞成,戎马半生,伊利扬名建奇功;苦心人天不负,事在人为,百年蒙牛创始人。

膝下一子牛奔一女牛琼,他以牛的谦恭,总结自己的成功: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国家级贫困县,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自治区后几位。这是蒙牛还没有建立之前这个县的现状。

蒙牛成立后,解决了这个县的三个问题:第一,过去千千万万个农民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常常心里没有数,茫然无措,现在他们只要紧盯住蒙牛就行了,因为蒙牛就是这些农民稳固的市场。第二,使“白色产业”(养牛)和“绿色产业”(种草)这两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使这个县的经济具备了比较优势。和林县的奶牛头数,从1999年的6000头增长为2004年的6万多头,增长了10倍!第三,一大批农民开始了转化,他们由过去的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只要达到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几乎没有再当农民的,而成为工人后,三个月的收入就接近一般农民全年的收入。

现在, 农民脱贫致富,这个县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昔日的国贫县,在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成为了发展速度惹人瞩目的“明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