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蒙牛攻略
10899400000022

第22章 文化法则:草原牛精神(5)

蒙牛杨文俊副总裁曾经说:“我去联想集团参观的时候,看到他们客服中心的每位员工面前都有一面小镜子,刚开始以为是化妆镜,后来才发现,这面镜子不仅可以帮助员工看到自己的整体形象,保持仪容整洁,更可以使员工时时都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表情,从而能知道自己对待客户的态度。于是我将这种虽然细小,但却有效的管理方式学了过来,让我们的员工能从这面镜子中认识自我,端正工作态度,保持积极心态,使每一项工作都畅通无阻。”

公司广泛开展“学政治、学法律、学技术、学专业、强素质”的“四学一强”活动,从2003年开始,在班组长中测评选拔,每年都选送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到国内一些高等院校进修,以建立起企业经营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

9.引爆“共产试验”

2004年末,2005年初,一则惊人的消息在各种媒体上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捐股!他将自己接近10%的股份全部捐出,创立了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这一捐股行动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牛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一儿、一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捐出个人全部股份成立老牛专项基金,颇有石破天惊之势,赞者有之,疑者也有之。那么,对于这家中国乳业的领头牛来说,股权的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2005年6月16日,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这届大会表决通过了“老牛专项基金”的章程,并决定基金的首次支出用于四件事:一是农民所建的奶站;二是经销商所建的连锁店;三是支持行业发展;四是资助身患重症的员工。

前三部分都是面向企业外的人,只有第四部分是面向企业内员工。

这次大会的会员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外聘的领导与专家,二是蒙牛的中高层干部。是贡献了股份的牛根生的家人。

因为生产蒙牛牛奶,牛根生的名字也成了一个品牌。蒙牛乳业(02319HK)在香港上市,有人估算,作为创始人和总裁的牛根生,拥有的股票市值已达几个亿。在某财经杂志当年评选的中国500富人排行榜上,牛根生赫然在列。

然而,接踵而来的一项举动,让这一榜位永远定格于纸上富贵:牛根生将自己拥有的不到10%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出,成立老牛专项基金--其股份所有权永远归老牛专项基金,一代又一代的继任董事长则传承两项权力,一是表决权,二是红利分配权--用来奖励对蒙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同时帮扶公司特困员工。

捐股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牛根生说:“想让企业长命百岁。”他还说:“一个事业能不能成功,关键靠制度设计。老牛专项基金就是制度创新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后发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超越已经走在前面的国际同行,只有一个办法--创新:产权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

“龙头企业是整个三农问题的支点。一个人失去胳膊可以存活,失去腿也可以存活,甚至失去五脏六腑中的某一部分照样还可以存活,但失去头就没法活。所以,龙头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的是头的作用。要是用我个人与家庭的小有和少有,可以换得这个头的安全,换来以它为市场、与它命运关联的千百万人的大有和多有,那就太值得了。”

为了把蒙牛建成百年老店,2002年底,牛根生就有了捐股的念头;2003年圣诞节,他正式向负责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陈述了这一决定。据知情人士透露,牛根生捐献股份的行动所以历时一年多:一是家人几经商量,颇为慎重;二是中外律师三番五次往来返稿;三是只有成为上市公司才可操作(2004年6月10日上市后进入实施阶段)。

没有超凡的战略眼光,断然做不出这样惊世骇俗的抉择,难怪有关媒体称牛根生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不过,最近仍有分析人士对蒙牛公司的资本运作和股权结构提出疑问。相应的评论甚至称,牛根生的捐股可能只是弃股,背后暗含着蒙牛管理层与外资股东间的某种不和谐。

猜测引发了各种联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牛根生有理由作出澄清。在距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40公里的蒙牛和林生产基地,6年前曾是一片荒滩,如今,该基地前后五期工程巍然耸立。据了解,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了20多个生产基地,日处理鲜奶量达5000吨。

在内蒙古和林生产基地边上的一幢别墅里,牛根生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据牛根生讲,这幢别墅一房两用:董事会召开期间,这里是股东们的办公场所;闭会期间,他住在这里。这幢别墅最大的特点是,会议室多,会客点多。

“我拿自己的钱奖励手下的员工,算起来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小奖几千几万,大奖几十万上百万。”牛根生说。蒙牛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想赢个三回两回,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蒙牛乳业之所以能在6年间从销售额全国排名第1116位上升到第二位,与他“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观念有极大关系。

目前,老牛专项基金起始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约300多万人民币。而伴随着蒙牛股份在股市上的表现,基金规模的变动曲线也会与此呈正相关。该项基金的一级法人是蒙牛事业促进会,老牛专项基金是它的二级法人。奶协领导、政府官员、蒙牛中高层领导等,都是该项基金的委员。不过,老牛把同样贡献了股份的妻子、儿子、女儿列为名誉委员,他们三人没有决策权,也没有建议权。

“你几乎剥夺了家人的合法继承权,妻子和儿女难道没有反对?”记者问。

牛根生说:“你看过不久前上演的《汉武大帝》吧?哪一个重大决定背后不是充满曲折。我们家也一样,讨论过,争论过,也矛盾过。最后我的儿女也决定像他们的爸爸那样,不从父辈那里继承财产,而是继承获取财产的本领。”

既然爸爸这个穷人经过奋斗也能做出一些事情来,那么他们自己通过努力,也应该超过爸爸。这样的想法,是我留给他们的精神财产。

在牛根生的一生中,他真正地领会到了散财的快乐。

牛根生不想成为榜样,但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在对财富的认识上,他和他的员工们有一些共识。他说,他认真的研究过历史上的伟人,有权的、有钱的太多了,他们本来一无所有,可都支配过巨大的财富,不过最终什么也没带走。可能秦始皇带走的东西最多了,而且都给埋起来了,现在好,人们不又把它给挖出来了?还是整个社会的。

牛根生感觉,拥有财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在蒙牛公司有个培训机构叫蒙牛商学院,员工们每周二都到这里来接受公司高管或外聘专家的培训。牛根生是这个课堂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他说,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有权人的,也不是属于有钱人的,而是属于有心人的,因为有心,才能创造财富、积聚权力。我发现慢慢的,这些观念对大家很有影响,人们对得到和付出有更新的认识了。

与一度在企业界非常热闹的MB0(管理层收购)相比,牛根生的无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有人问:“您这样无私是不是与潮流不符?”

“潮流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这就像海流一样。当我们看到表层海流向西涌去的时候,深层海流往往是向东涌动的。”牛根生的回答像个哲学家,“那么,两者究竟谁才算主流?对于政治问题,我不想深谈。但有个问题大家不妨都来问一问:到底贫富分化更接近于时代潮流,还是共同富裕更接近于时代潮流?”

某财经杂志对牛根生的捐股评价是一次共产实验。牛根生说:“散的甜头,散完之后才知道。人们不敢散财,是害怕失去之后就回不来了。”其实人从本性上说是知恩图报的,他捐股之后,受奖者一定会更努力地为蒙牛工作,他用自已的少有换来了蒙牛公司和广大奶农的大有。因此,他的结论是:“财富越散越多,而不是越散越少。”

蒙牛企业内部有个共识,他们的总裁老牛就是喜欢把自己的钱分给兄弟们花。而牛根生把这个外延放大了: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他说:“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企业的德行就是要做到与各种内部外部要素共同分享收益,而不能把一己的利益隔离起来。”这些理念正在影响着蒙牛。

在蒙牛和林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厂区有一行标语:成功从简单的重复开始;现在,在被列为全球样板工厂的三期工程内部,有另一行标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有人说,牛根生在“作秀”,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牛根生信奉“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经营哲学已不是一朝一夕。

创办蒙牛后,他每年的红利大半用作奖励员工和经销商……算起来,牛根生拿自己的钱奖励手下的员工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小奖几千几万,大奖几十万上百万。他领导的企业发展快,与“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极有关系。如今,牛根生又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股份,这不仅是国内首位有此举动的企业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捐出自己全部股份的华人企业家。对此,牛根生说:“从蒙牛创立那天起,我们就立志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百年老店’,为国家民族打造一个世界品牌。可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活不了一百年。让蒙牛活到一百岁就需要建立一种推进机制。于是,就想到成立一个‘老牛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褒奖对蒙牛集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机构,在员工个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时,也可向基金申请帮助。”

捐赠程序完成后,牛根生表示:“金钱能使人生而复死,精神能使人死而复生。我们家庭成员四个人商量过,富贵不过三代,给后代留下有形资产不如留下无形资产……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走这一步。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从有到无,我看我比许多人都幸运。”对于留给后代的财富,牛根生说:“因为我的父亲什么也没有,所以,我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才有了今天。如果我的父亲给我留下太多的东西,我可能就不这样奋斗、进取了。同样道理,我要给我的儿女留下怎样从无到有的本事,而不是留下钱财。我想留下的东西,是永久的、永续的。那才是真的东西。社会上虚假的东西不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家都背会了,但不少人没有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创新有可能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只有我们创新了,才有可能走到发达国家的前面。我总是想到社会的事,因为受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总是从社会角度想。局部做好了,全局就是好的。从无到有,不容易;从有到无,特别是有组织、有准备地从有到无,更难,但这是最大的快乐。”

牛根生正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多年来一直秉承他的人生哲学和财富观念,尽管“散财”之举众说纷纭,有人冷眼相看,有人拍手称赞。而牛根生只是在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为蒙牛人、为农民、为社会劳作不息,耕耘不辍……

对于牛根生捐股,环球时报的记者李玉霞曾经写过这样的文章发表在人民网上:

“散尽家财的达观之举”--牛根生的哲学

据牛根生讲,笔者是第一个被允许报道他捐股一事的记者--当然,最后因为受制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这一报道当时被搁置。

那是2004年11月5日,笔者赴呼和浩特采访牛根生。那时他刚好初登福布斯2004中国富豪榜,声名如日中天。他正躲着记者,但因为我报的一篇文章,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

这篇文章题为《哲学不只是慰藉》,刊登在2004年8月27日的《环球时报》上,是:我报约着名哲学家周国平为《哲学的慰藉》这本书写的书评。牛根生乘飞机时看到这篇文章,很喜欢,就带回来,先让干部们学习讨论,后来又原文登在企业报《蒙牛足迹》上,让员工们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