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术史求索录
10773900000036

第36章 岩画研究(2)

岩画断代方法研究

岩画断代,是在世界岩画研究领域中,各国学者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原因是岩画大多分布于荒山野岭,延续时间长,缺乏可靠的测试手段。但是,在岩画研究过程中,假如年代问题不能确定,便会直接妨碍其他问题的深入。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岩画学者几乎都把岩画断代视为首要的研究课题。世界岩画团体联合会暨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已决定于1992年8月在澳大利亚召开岩面断代专题讨论会,届时将邀请50个国家的百名学者参加这个讨论会。我作为两个学术组织的成员,也已接到正式邀请,我争取参加会议。该文是我准备提交给大会的论文的初稿,先求教于国内同仁,以便修改后再提交国际学术会议。

据我所知,目前岩画学者在探讨岩画年代过程中,所采取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一、采用现代化的考古手段:放射性碳素断代或孢子粉化验断代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利比(1908—1980)奠定的。1949年开始实际应用于考古学年代测定,目前已被考古学界普遍采用,被视为最科学、最准确的测试考古年代的手段。放射性碳素(碳14,14c)断代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宇宙射线同宇宙大气作用产生中子,中子同大气中氮(氮14)发生核反应,产生放射性同位素碳14,碳14与氧结合形成14CO。混入大气二氧化碳中,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成为养料。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生存,因此所有植物体内都含有碳14,而碳14又不断地变为非放射性的氮14,其半衰期为7530±40年。生物在死亡之前身体中碳14的浓度与大气中的碳14浓度保持着平衡。但这些含碳物质一旦停止与大气交换,例如生物死亡,碳14就只能按衰变规律减少。因此,只要能测出标本中碳14减少的程度,就可推算出它的死亡的年代。一切死亡的生物残体的有机物及未经风化的贝壳都可用来测定年代。但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这个方法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大气中碳14浓度自古以来保持不变;第二,它必须经过树木年轮校正才比较可靠;第三,它的误差较大,其测定出的年代只有68%的机率在此数据之内。【4】中国从1965年开始应用碳14测定考古年代,取得了一定成果。1972年《考古》杂志复刊后第1期公布了中国第一批用碳14测定的数据。【5】

中国岩画大多是露天的,由于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处于不断变动状态,绝大多数无法取样进行碳14测定,尤其是北方磨刻系统的岩画。相对来说,中国南方用土红色绘制的岩画,有的则可取样,通过碳14测定其制作年代。成功的例证是1985年底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测定实验室的原思洲、陈铁梅、马力、蒙清平、胡艳秋等同志,在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现场取下与岩画有叠压关系的钟乳石类沉积物进行测定,以所得数据作综合分析,确定花山岩画的制作时间在距今2370—2115年间,即成画时间在战国至西汉。他们又考虑到测定的样品数量有限,各种校正项的年代差误,以及测定差误和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误差转移等因素,不排除作画年代上限扩展到春秋末,下限延伸到东汉(220年)的可能【6】。

孢子粉化验断代法,属于考古植物学,通过对考古遗址中的古代苔藓、蕨类植物的花粉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以划分时代。云南考古工作者胡雨帆、吴学明、史普南等同志,用孢子粉和硅藻化石分析,对云南沧源岩画的制作年代及其古代自然环境进行考证,测定结果,沧源岩画颜料中的孢粉组合属于亚北方期,即地质年代的全新世,考古年代的青铜时代,距今2500—3500年。【7】

二、以动物种属兴灭来推断年代

岩画中出现许多动物形象,有的动物生活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此前尚未出现,此后则已绝灭。由此断定,描绘该种动物的岩画则一定为该种动物生活的时期,这虽属推测,但最科学最准确。如欧洲学者在研究非洲岩画过程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划分岩画制作时间的。比如古水牛在非洲已于纪元前好久就绝种了,那么描写水牛形象的岩画,也只能是纪元前很久以前的事。张荣生先生编译的《非洲岩石艺术》一书,对非洲岩画分期有如下综述:确定岩画艺术的分期不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因为非洲遗物通常是在露天的岩石上,况且发掘工作又不能得到可靠的文物资料,所以只好根据风格、技术、石垢的色泽和所表现的动物种属。古代遗物——不同时间画出或刻出的覆盖多层的形象,是相对分期和分类的珍贵资料。把岩画的情节同气候条件变化及当地动物群进化的资料相比较,是绝对分期的可靠根据。这种以动物群进化为根据的分类法比较通用,不仅在岩刻上得到采用,而且在岩画上也得到广泛推广,主要涉及撒哈拉岩画。大体上适用于赤道非洲以南的某些其他地区。其分类如下:

① 古代水牛时期(始于公元前8000—前6000年);

② 饲养公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年);

③ 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

④ 骆驼时期(约公元2世纪)。

中国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在考察研究阴山岩画过程中也曾使用这种方法。如阴山岩画中出现了鸵鸟和大角鹿形象,而这两种形象在内蒙古地区只生活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后即已绝灭,这是由于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变迁所致。他由此推断,描绘鸵鸟与大角鹿形象的岩画,其制成时间应在一万年前。这虽属孤证,但可令人信服。【8】

当然,用动物种类兴灭来判断岩画年代,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大多数动物,如马牛猪狗羊,等等,从在地球上出现直至今天,始终在各地活动,时间跨度大,只从形象本身难以判定岩画制作年代。因此,动物种类兴灭断代法,只能适用于少数岩画。对绝大多数岩画来说,此法无能为力。

三、与古文献记载相对照来推测岩画年代

此种方法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所采用。但若就文献资料的丰富性和连续性而论,当以中国为最。因为中国的历史从未间断,官修史书、个人著述、地方志等,历代相沿不衰,而且记载详细,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神话传说等,即便选用。举例来说,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有20多处记载着中国境内的岩画,其中所记内蒙古阴山岩画和宁夏石咀山岩画,已被今天的考古工作者重新发现。其中有云:“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谓之画石山也。”【9】又云:“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阳山南,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若有虎马之迹,故纳斯称焉。”【10】这些岩画大多为郦道元亲眼所见。流传至今的这些岩画,我们虽不能确切地说出它们的制作年代,但从《水经注》的描写“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破石之文若有虎马之迹”来分析,说明1500年前这些岩画已经风化得比较严重了,肯定不会是郦道元在世时的北魏人所制。郦道元在记述湟水流经广武时写道:

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11】

假如从郦道元在世时的15世纪上推50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这些岩画的制作时间至少有2000多年了。

又如今福建漳州华安仙字潭岩画,风化得更为严重,而且图像本身富有鲜明的象征意味,由此推测它的制作时间应是很久远的了。对照唐代张说《宣室志》的记载,更可坚定这种看法。据《宣室志》记载:

泉州之南有山焉,其山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测。周十余亩,中有蛟口,常为人患。人有误近,或马牛就而饮者,辄为吞噬,泉人苦之有年矣。由是近山居者,或挈引妻子,徙去他郡,以逃其患。元和五年(810年)一夕,闻南山有雷霆暴,声闻数百里,若山崩之状,一郡惊惧,里人及牛马鸡犬俱失声仆地,汗流被体;屋瓦交击,大树颠拔。自戌及子,雷电方息。明旦,往视之,其山摧墮,石壁数百仞殆尽,俱填其潭,潭水溢流,注满四野。蛟口之血,遍若玄黄;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知者,自是居人无复患矣。惧者俱息,迁者亦归,结茅驾庐,接比其地。郡守因铭其地为“石铭里”,盖因字为名,且识其异也。后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至东海,时故吏部侍郎韩愈,自尚书郎为河南令,见而识之,其文曰:“诏赤黑示之口鱼天公卑杀牛人壬癸急急。”然则详究其义,似上帝责蛟口之词,令戮其害也。其字则蝌蚪文,故泉人无有识者。【12】

这虽是神话传说,但所记岩画地理方位及特点,与今存华安仙字潭岩画是完全吻合的。拨开神话传说的迷雾,可以看出这处岩画制作时间的久远。此处岩画在唐代以前很久就存在了,但不为后世所知。唐人已不知其义,便附会成上帝惩罚蛟口的“仙”字。从岩画风化之严重和唐人已不知其义等情况来分析,它至少已存在2000年左右了。当今有研究者认为,华安仙字潭岩画是原始时代的产物,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顺便指出,仙字潭岩刻形象并不是古文字,而是岩画,看似抽象符号,其实是人形。

四、与出土文物相对照来推断岩画年代

出土文物一般都处在一定的文化层中,考订年代比较准确。因此,可以用出土文物作为标准器,对照岩画形象,如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岩画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了。比如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一组人面形图像,面形大小不等,但每个人面都与底部植物相连,好像植物结成的果实,面形中有穿插的斜线纹,个别的还有棱形纹饰带,很像原始彩陶上的纹饰。头面下的植物纹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钵上的植物纹相似。江苏的考古工作者在岩画附近100米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物,表明这一带是古人类活动的场所。联系人面形原始风味浓厚、制作手法原始(石器磨刻)、风化程度严重等情况作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将军崖岩画中人面形图像,应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所表现的内容是人类过上定居生活之后,对谷物神(稷神)崇拜的记录【13】。又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滑石人头雕像,人面形象特点与岩画中的人面像也有不少相似之处。【14】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中有羊角钮钟形象。广西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羊角钮钟都是战国初期至西汉中期的遗物,西汉晚期及其以后的遗址中再未出土过羊角钮钟。由此推断,花山岩画中羊角钮钟及与之同时所画的人物形象,其绘制时代也应是在战国至西汉中期。这个推测应该说是比较可靠的。其地区的岩画形象,有的也可以找到与之近似的出土文物,亦可作为推断年代的根据。

五、透过风化程度来推断岩画年代

一般说来,推断出来的年代不会很准确;但合理的推断大致是近似准确的。岩画无论是露天的或是在洞窟内的,由于制作时间不同,其风化程度也不会一样。因此岩画的现存面貌也会不一样,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风化程度严重的岩画,其制作时间要早;反之则会晚。按照惯例,当古人选择好某个地方为宗教活动场所之后,则该地方就会被赋予某种神圣意义,历代延续使用。第一次活动被用岩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之后,子孙后代不但会在同一地点活动,同时也会在同一地点记录下他们的活动内容。这就造成了岩画的叠压关系,形成几个时代的岩画形象重叠在一起的现象。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在青海刚察舍布齐沟、怀头塔拉、哈齐布切岩画中,在云南沧源岩画中,在广西宁明岩画中,都可以见到晚期岩画压住早期岩画的叠压现象。有的可以明显地分出四个时期:

① 因年久风雨剥蚀,岩画形象已看不大清楚了;

② 风化得比较严重,形象尚清楚;

③ 形象清晰,细节刻画手法亦可辨认;

④ 形象如同新制作的,但细看绝非现代人所为。

假如把每个时期的间隔按500年计,则该处岩画的制作时间至少延续2000年左右了。如采用其他方法能判定出其中一期的确切年代,该处岩画的制作时间就可以解决了。

1984年夏我去青海刚察县吉尔蒙乡舍布齐沟考察岩画,发现该处岩画早晚时代的叠压关系十分清楚。该处岩画崖表面是一块平整光滑的紫褐色石壁,好像是经人工打磨过的。石面上的岩画形象中最清新的一种是藏文字母,被它压住的三期形象分别为狼、徒步骑射、骑马射猎。藏文字母的线条刻画如新,但仔细辨认或在另外的石头上用现代工具刻画一些形象与之比较,则可看出藏文字母也绝非现代人所为,大概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假如我们推测这组藏文字母于公元7世纪末(这个推测是完全可能的,藏文初创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代。一种新文字的产生,人们视其为神圣,敬仰藏文也等于敬仰松赞干布)。骑马射猎一组岩画风化程度甚于藏文而好于其他两期,骑马者形象手扣弓弦,箭在弦上待发,被射猎的牦牛翘尾奔驰逃命。猎手骑马而且手执小弓,这是青铜时代射猎者的典型特征。徒步射猎一组岩画风化得已很严重,猎人拉开大弓,与一兽形象重叠,估计此兽为被猎对象,形象原始,手法古拙。风化得最严重的是一组狼形图像,三只狼中最远的一只其四肢已风化得看不清楚了。对这四期岩画的时间间隔假如按500年计,则该处延画的沿续时间至少有2500多年了,如按每期相隔千年计,则该处岩画的延续时间有4000年左右了。

1986年夏,我与汤惠生、孙宝旗、张文华一起去青海乌兰怀头塔拉、哈齐布切沟考察岩画,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在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数个单体形象,从风化程度和形象特征分析,这些形象不是一个时代所作。其中一个作蛙式舞蹈状的人物形象已风化得比较模糊,是用垂直敲击的小麻点组成的,麻点密不可分。人物身旁有一个亚腰葫芦状的图案,虽然风化得比较严重,但形象是清楚的,制作手法与人物形象的相同。远处两骑马的形象清楚,手法同前。葫芦形右侧一骑马的形象最为清晰。这块石头上的四组形象较舍布齐沟者更古朴,风化得也更严重。但考虑到哈齐布切沟的岩石石质不如舍布齐沟,两处岩画的制成时间或许差不多,也许哈齐布切沟者要早。这里顺便提一下,古代岩石风化是相当缓慢的,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他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随孝文帝出巡到阴山讲武台,那里竖立着一块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的石碑,时间已过52年。碑文“若新镂焉”【15】。《水经注》共记碑版百余,时间早晚跨度很大,按时间顺序排比一下或许能找出岩石风化的规律来(详后专论)。无独有偶,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也存在明显的叠压关系。广西的年轻考古学家覃圣敏、覃彩銮等同志,根据花山岩画第六组下部有一组互相重叠的图像,结合已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像,把它们排列成为四个发展时期,时间跨度相当于战国——西汉中期,与通过碳 14所测出的时间跨度相吻合【16】。

六、分析岩画制作手法推断年代

历代人们制作岩画,都要使用相关的工具,工具代表着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反映着一定的时代特征。制作手法既是当时人们生产技能的表现,也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一般来说,早期岩画的制作,由于受到落后工具的限制,其表现手法就比较笨拙,但当时的人们制作岩画格外用心,视同神圣,将无数美好的理想倾注到岩画中。手法的古拙与全神贯注紧密结合,透过其质朴的外表,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真诚信念。在金属工具发明之前,人们是以石器为生产工具的;同样,制作岩画也只能使用石器。使用石器制作岩画,不适合刻画,因为刻画线条会使石器尖部很快磨钝,需要随手更换,费时费料,颇多不便。用石器制作岩画,磨刻、敲击比较顺手。先画出形象轮廓,用石器沿轮廓线来回磨擦,使线条呈沟槽状。目前使用这种磨刻手法制作的岩画已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发现。多用以表现类人像和圆形图像。敲击法既用坚硬石器尖部沿轮廓敲击,形成无数麻点组成形象,此类形象大多比较写实。真实具体,制作严肃认真,没有丝毫粗率之感。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一组人面形图像,就是用磨刻法制作的,其中最大的一个人面形长110厘米,线条粗深,呈U形,深约2厘米,线条边缘没有剥勒痕迹,显然是磨刻出来的。假如是用金属凿刻的,线条边缘一定会出现毛茬。图像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时代比较久远。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这一组岩画是原始农耕生活的反映。笔者认为它是《稷神崇拜图》【17】。

1984年夏,我去内蒙古阴山考察岩画,曾见一幅《虎豺逐马图》,共有三只动物,最前面一匹小马驹拼命奔逃,其后一虎张开血盆大口穷追不舍,最后为一尖耳细腰长身豺,小心尾随虎后,都十分传神。三只动物个体都不大,小马驹13.0cm×12.0cm,虎为20.0cm×8.0cm,豺13.0cm×6.0cm。这幅岩画的制作手法,是用坚硬石器敲凿而成的,其制作程序大概是先画出形象轮廓,然后用坚硬的石器沿轮廓线一点一点地敲击,由无数小麻点组成形象。麻点呈圆形。三只动物均取侧面、虎豺只取两条腿,比例夸大简化,虎的个头比马还大,这在实际上不大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原始思维特征。结合形象处理作综合分析,这处岩画制作时间也比较久远了。如果考虑到艺术一般发展规律——由具象到抽象,这处岩画的制作时间可能更早。

对上述两种方法孰先孰后,目前尚有争议,“法国考古学家艳·弗拉曼经过对北部非洲岩刻的刻纹积表层作认真的研究后指出,早期的岩刻是用一种仔细磨光的、约1厘米宽的V形深槽状工具制作的。用石锤和这种质地坚硬的石头工具在岩石上雕凿出一些不规则的、断断续续的轮廓线,然后用湿润的沙子或专门磨尖的尖硬石磨光。可以推测,某些用这种技术完成的岩刻是制作的最初阶段。”【18】由此看来,这位法国学者认为磨刻岩画制作时间最久远。盖山林先生在引用了上述文字之后说:“阴山岩画的制作也有类似情况。岩画最早的制作方法是磨刻,先凿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用专门磨出钝尖的硬石,蘸上细沙磨出圆形。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开始使用敲击法,敲凿法延续时闻最长,几乎与阴山岩画相始终。一般早期岩画,敲凿的点小、均、精、密,点上落点,不显敲痕;而晚期岩画凿刻点大、稀、不均,制作草率,给人以粗糙之感。”“到了文明历史时期,才出现一种线刻画,是用金属工具的锐锋用力刻画的。到了最晚期,蒙古喇嘛用石灰调酥油调拌成颜料,然后用毛刷之类工具去作画。”【19】盖山林先生对这两种制作手法孰先孰后持慎重态度。

七、分析岩画题材推断岩画年代

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就会有所不同;艺术家所描写的题材也就有所不同。当然这些不同在中原地区反映得比较明显,因为中原地区人烟稠密,活动频繁,而在游牧地区则不甚明显,但仔细分辨还是可以找出时代差异的。比如含有神秘色彩的类人像题材,一般来说比较早,它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伴随着英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现象,那时人类开始注意对自身的研究,人的地位提高了。但当时的人类对人的智育、力量、长相等方面为什么存在差异,对头脑的思维功能,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总认为是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操纵。如西安半坡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两侧长有鱼形翅,它表达什么内容,至今仍是不解之谜。岩画中的人面形五花八门,学术界对其中的大多数无法解释,对其中附有特别标记的(如与植物相连、有头饰、着冠、形如面具等),人们可以顺着这些标记进行猜测,猜测出来的结果不见得很准确,但总还不至于无从下手。话再说回来,对大多数人面形虽然搞不清楚,但大多数属于原始时代的产物是可以肯定的。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现类人面形岩画,绝大多数都在3000年以上。

狩猎是人类早期谋生的重要手段,但狩猎方式随时代不同和生产工具不同而异,因之狩猎题材的岩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观察,人类最初是采取集体狩猎方式的,人们手执石块、棍棒将野兽围起来活活打死。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发明弓箭之后,群猎降为次要,改为三五人合猎或单人射猎。其中又有差别,手执大弓徒步射猎者时间要早,因为那时金属工具尚未发明,人们只能使用大木弓、以石簇为箭头。待到金属工具发明之后,人们骑马的本领大了,徒步射猎变为骑马射猎,猎手的弓箭也变小了。如在青海刚察舍布齐沟岩画中便有这两种狩猎方式的图像,徒步射猎者手执大弓,骑马射猎者手执小弓且腰挎箭箙。徒步射猎形象风化得相当严重,骑马射猎者风化程度较轻。二者的时代差异,人们只要到现场一看便可了然。

人类进入历史文明之后的岩画,由于有人物服饰、文字符号等特殊标记出现,其时代则更好辨认了。如在内蒙古磴口县托林沟发现两处蒙文,藏文,经翻译一组年款为“道光十五年”(1835年),另一组年款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另外还发现了突厥文、西夏文,这只要一查史书就可弄清楚它们的时代了。当然,像这种有明确年款的实例比较少见。又如岩画中出现少量喇嘛教题材,根据佛教史,可以肯定那是唐代以后的作品,因为喇嘛教在中国只在唐代以后才真正流行。

八、分析艺术风格判断岩画年代

艺术是时代的多面镜,它多侧面地反映着那个时代。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描写现实生活的外表形式,这形式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按照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多数是由具象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在中国最充分反映这条规律的是汉字。汉字最初是象形的,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直观具体。后来发展为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等所谓六书,由象形变为抽象符号。这是因为人们的抽象思维越来越发达,表达抽象思维和交流感情的语言日益复杂。彼此间要交流更丰富的信息,传达更复杂的思想,只有图画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人”字,你可以通过画一人的不同侧面来表现,但要想传述某人的感情(喜怒哀乐欲),只勾画一个人的外形就不行了。又如日月,你可以画一个¤口来表示,但要说明与日月有关的温暖、寒冷、阴晴等,就非要有其他符号不可了。岩画也是如此,当人们通过具象的图形能充分表达思想时,人们当然不会采取其他手段。可是一旦感到具象的图形不足以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时,便要创造另一种图像来代替或补充原来的图形了。这便是岩画风格发生变化的内因。

岩画,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要表达某种寓意的,并非单纯的娱乐(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具象,表明人们对被描写的那件事物本身特别关注,待以后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该事物的内涵(寓意)更感兴趣的时候,人们就会撇开该事物的具体细节,着眼于它的主要特征。因为外表像不像已不重要,相反,过多地描绘该物本身,反而会削弱对该事物主要特征的把握,妨碍更深地揭示该事物的内涵,因为过分的细节其实会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所以从岩画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是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程式化。

1984年夏,我去内蒙古阴山考察岩画,在乌拉特中旗某山顶见到两幅岩画,一幅为《逐鹿图》,画中两只大梅花鹿(一雌一雄)领一群小鹿,被骑马猎手追赶着,雄鹿张口嘶鸣,群鹿奔逃,形象写实,呼之欲出。用古老的磨刻法制成,线条较浅,风化得比较严重,但形象尚清晰可见。离此不远处有一幅岩画,描写一羊一鹿,是用线刻法制成的。两只动物的身型呈几何长方形,写实成分减少了,风格明显趋于程式化,制作如新,线条呈白色。与紫褐色石面形成鲜明对比。其制作时间明显偏晚。

广西左江流域岩画,整体看是处在程式化阶段的作品。但就在这个程式化的发展阶段中,早晚不同时间的岩画形象,其“写实成分”仍呈明显的递减趋势;仅以正面人物形象来看,“大致可看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正身人像为圆头细颈,身体有两种姿态,一种呈粗柱形,胸与腰上下同宽,一种为宽胸细腰,似一个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第二阶段,正身人像头颈不分,连成一个粗短或粗长的方形,身体也有两种姿态:一种为粗柱形,上下同宽;另一种为宽胸细腰,其中有的两侧腰线平直,有的两倒腰线作弧形,略如腰鼓状。第三阶段,正身人像头颈亦不分,但已连成一个细长方形,身体细长、上下同宽的柱形身较少,多数为宽胸、细弧腰、大胯,状如一个细长的象脚鼓。整个人体构图严谨工整,比第二阶段的正身人图案化的意味更浓。第四阶段,正身人像已高度简化,身体各部均以同样纤细的线条绘成。”【20】

九、利用民族学资料等推测岩画年代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有的还保留不少原始风俗习惯,收集某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岩画年代。历史上某个民族活动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如果当地岩画描写了某民族的活动情况,则岩画年代就比较好解决了。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发现了着蒙古族服装的形象,蒙古族的出现是在公元12世纪之后,此处岩画肯定是12世纪以后人所制。

除此,还可以采用器型类别排比法,比如演变规律明显的器物如车、弓箭,可先按型制由简单向复杂的顺序排列,再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对照,找出演变规律,推断岩画年代。有学者用花山岩画中羊角钮钟形象对照出土文物中的羊角钮钟,准确地推断出了花山岩画的制作时间,就是很好的例证。

再有,分析岩画所反映出的空间意识,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岩画年代。一般来说,时代越早,人们的三维空间意识越弱,处理空间的能力越差。时代越早,人们对自身越缺乏认识,在表现主客体的时候多夸大客体,如此等等。

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推断岩画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各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来,这对开扩中国学者的思路,增加岩画信息量,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可以利用国外岩画与中国岩画进行对比,特别是形象类似的岩画,分析彼此的异同,看国外学者将该类岩画放在什么时代,他们的根据是什么?然后用中国的与之近似的岩画作比较,二者虽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总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帮助我们去探寻共同规律。比如人面形岩画,目前已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发现。根据欧洲权威学者分析,认为人面形岩画大多为混合经济时代的产物,距今三四千年;这一分析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除时间差异而外,人面形本身情况也比较复杂,表面看是人面形,有的可能代表其他东西,与人面毫不相干。但以经济来划分岩画时代的方法是科学的,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最近十年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西南都,新兴起一种“岩画的直接年代测定法”,即通过对物质上同岩画联系的岩石的一部分作物理化学的分析,而不是通过岩画同考古学的联系去觉察。直接断代法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施,耗资巨大,难以迅速推广。但此种方法所得出的年代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我国虽然暂时还没有能力推广这种方法,但可借用国外的成果。

总括言之,岩画断代虽然是很棘手的问题,但也绝非无法可寻。上面所举种种直接的或间接的断代法,只要运用得当,还是行之有效的。

原载《世界岩画通讯》INORAno.2,1992(意大利出版,英法两国文字),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出版《岩画》创刊号转译为中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