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术史求索录
10773900000035

第35章 岩画研究(1)

中国岩画的发现与研究

岩画,指刻或画在岩石表面的图形,英文称为RockArt,可译作“岩石艺术”,汉语一般称为“岩画”,有的称“崖壁画”。目前这种画是已发现的画类当中最为古老的,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延续时间大约从三万年前直至今天。据国际岩画委员会首任主席阿纳蒂提供的数字,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20个国家,800个地区,数千个地点发现了岩画,已经记录下来的岩画图像约有两千多万个。

19世纪末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被发现之后,在欧洲曾掀起研究岩画艺术的热潮,1940年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被发现,岩画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些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的艺术,开始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有的学者甚至声色俱厉地贬斥这些以假乱真的绘画,根本不承认那是旧石器时代的艺术,认为是个别考古学家雇人伪造的。但事实终究教育了怀疑论者,不少原先持怀疑态度的考古学家,在事实面前不得不发表文章表示“忏悔”。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他所著《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一书中,单辟一节,生动地追述了“洞穴艺术的发现”所引起的轩然大波。【1】

19世纪末叶以后,欧洲有相当多的学者从事岩画研究,差不多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岩画是人类童年时代创造的艺术,它多侧面地记录了人类早期的生活,这对我们研究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演变至关重要,是最丰富的形象资料。所以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各国学者的重视。1980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失时机地在华沙创建了全球性的岩画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有60多个国家加入,拥有370多名会员的庞大的国际学术组织。几乎每年都举行全球性的岩画研究活动,各国的岩画信息迅速传播,为各国学者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首任主席阿纳蒂在任期九年之后于1990年底将职位移交给法国金·克洛特斯(JeanC1ottes)博士时给世界各国的会员写了一封公开信,他非常兴奋地指出:

几年来,岩画研究已经成为一门需要继续深入的真正学科,并正在积极迅速地发展着。实际上,岩画已从好奇转为业余,从史前和人类学的边缘、从无价值部分转为富有结构性、挑战性和显示性的学科。并具有自己的方法和目标。

中国已成为世界岩画组织的重要一员,中国岩画正在引起更多国际学者的兴趣。

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已有十八个省区八十多个县旗发现了岩画,遗址总数有数百个,记录下来的画幅大概不下几十万幅。中国岩画的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沧源,东起东海之滨的连云港,西至新疆昆仑山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山地,尤以临近沙漠地带为最多,这与其他国家岩画的分布规律相一致。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录岩画的国家。早在公元5世纪,北魏郦道元(?—527年)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岩画记载多达二十几处,在河水、沁水、漾水、瓠子水、沔水、淄水、淮水、肥水、江水、若水、夷水、沅水、湘水、资水、丹水、颍水、汉水、湟水、洙水、漓水诸条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那里的岩画,所涉及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范围有大半个中国。书中还提到了“北天竺”岩画,即今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岩画。郦道元对中国岩画的记载,有的是访问得来的,有的可能是文献记载过的,有些是他亲自考察得来的。郦道元出生在范阳(今北京涿县一带),祖上曾在乐浪(今朝鲜)、山东济南一带为官,他随祖父辈辗转游历。年轻时的郦道元曾为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太和十八年(494年)随北魏太祖出巡阴山,在东荆州为官时曾考察三峡,亲眼看到了一些岩画。不管怎样得来的材料,都是有根据的,因此是可信的,有些已为今天的实物所证实。如《水经注》“河水条”在写到黄河由宁夏入内蒙古时云: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谓之画石山也。

写到黄河流经内蒙古临河、五原一带时云: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若有虎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又“江水条”写到四川与湖北交界的西陵峡一带时云: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这后一处岩画,是郦道元考察三峡时亲眼所见。“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里许,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冷冷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2】《水经注》记录下来的岩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动物、人面形、神灵像、符号、佛像、佛足迹、兽蹄印迹、车辙、刀剑等。他在记录岩画内容时,还注意记载周围的环境、历史衍变、神话传说等,这对我们深入分析岩画颇有补益。

中国虽然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岩画,但一千多年来几乎无人研究。直至近现代才有个别学者关注岩画,但研究规模和水平远不如欧洲学者。中国近代对岩画的研究始于黄仲琴教授对福建华安太溪仙字潭岩画的调查,1935年写成《太溪古文》一篇,发表在《岭南学报》第4卷第2期上。观点虽是沿袭唐代韩愈的“仙字”说(实际是人物形象,并不是古文字),但在近代中国岩画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与此同时,少数外国学者也对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内蒙古个别地区的岩画做过调查,但收效甚微。

中国岩画的大量发现与进一步研究,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对花山岩画的调查,60年代对云南沧源岩画的调查,70年代对内蒙古阴山和甘肃嘉峪关黑山岩画的调查,80年代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江苏连云港、台湾万山、新疆天山、西藏日吐、贵州画马岩、青海刚察、乌兰、宁夏贺兰口等处岩画的调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阴山岩画的发现与调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1976年夏,内蒙古的考古学家盖山林在乌拉特中旗韩乌拉山峰下进行文物普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古老的人面形岩画,这幅岩画正与《水经注》记载相符。自此他下定决心集中精力搞岩画。1977年夏在蒙古族青年向导达能太的协助下开始了有计划的远征考察,发现了更多的岩画点。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收集了一大批实物资料,他认为可以初步对阴山岩发表看法了。1980年1月底,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了盖山林发现阴山岩画的新闻,随后《光明日报》、《文汇报》、《新观察》等报刊也纷纷登载有关消息,法国、日本、西班牙、土耳其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电台立即转发介绍文章和报导,引起世界的关注。1984年冬,美国《世界名人录》编辑部专函通知盖山林,他的名字被列入即将出版的《世界名人录》第七版的候选人。盖山林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被载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岩画学者。

1980年中国开始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随着经济的搞活,学术空气也活跃起来,少数考古工作者开始与国外接触,云南民族学院的汪宁生教授将自己的《云南沧源岩画》的论文寄给了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机关刊物《岩画研究》,经过几次修改,终于在1984年的《岩画研究》上刊登了。同年他被国际岩画委员会吸收为委员。他成为中国最早加入国际岩画组织的学者。

国际岩画委员会的建立,对于团结世界的岩画学者,促进岩画研究,无疑都起着巨大作用。但绝大多数外国学者对中国岩画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1983年美国《考古学》杂志上发表过一幅“世界岩画分布图”,在中国的版图上,居然一片空白,1984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在写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有关世界岩画研究的报告里,中国部分仍然是一片空白。中央民族学院的陈兆复就此事专门给国际岩画委员会写了一封信,对此表示愤愤不平,并简单介绍了中国岩画的情况。经过数次通信,委员会确认陈兆复是一位潜心研究中国岩画的学者,因此他被邀请为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撰稿,文章于1986年发表在23期学报上,题为《中国岩画》。同时由于意大利外交部热情地提供奖学金,陈兆复来到了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方面学习卡莫诺岩画的研究经验,一方面完成了《中国岩画》的专著撰稿工作,1987—1989年先后用意、法、德三种文字出版,销往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岩画被系统地介绍给全世界,陈兆复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他被推选为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使中国岩画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有了发言权。

由于国际的需要和陈兆复的努力,1988年秋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上,执委会一致同意吸收中国盖山林、王明哲、李福顺、蒋振明、李洪甫、李祥石等六名学者为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岩画的力量在壮大,国际影响在扩大。

在国际岩画研究热潮的影响下,中国国内研究岩画的人越来越多,不断有文章、专著问世。1978年前出版的美术史专著,没有岩画的立足之地。现在大不相同了,国家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以及各类艺术辞典,都辟有岩画专章,岩画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与此同时,中国岩画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文章。陈兆复继在外国出版《中国岩画》之后,又发表文章数篇,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89年青海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汤惠生在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上发表了“青海岩画”的专题论文,使鲜为人知的青海岩画公之于世。此文使汤惠生成为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的正式成员。1989年陈兆复、李福顺被列入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岩画研讨会大会发言名单,李的论文《论岩画程式化》被摘要发表在大会会刊上。1990年陈兆复、李福顺被列为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大会发言人,陈的论文摘要发表在大会会刊上。李的论文《中国岩画中的太阳神崇拜》被全文载入国际岩画委员会机关刊物《岩画》杂志上。1991年李福顺的《中国广西花山岩画》的科学论文载入国际岩画团体联合会暨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机关刊物《岩画研究》上,此文使李成为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的正式成员。同年李福顺的《中国岩画中的太阳神崇拜》载入澳大利亚《岩画通讯》上。李福顺与澳大利亚国际岩画团体联合会主席贝德里克(ROBERT.G.BEDNARIK)合著《岩画断代:过去与现在》,发表在澳大利亚《考古学》杂志上。

当年中央民族学院蒋振明的专著《中国岩画》英文版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1992年2月,《世界岩画通讯》发表了李福顺《中国岩画断代方法概说》,系统论述岩画断代的十种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岩画中心《岩画》第1集转译了此文)。

近几年国内出版岩画专著与日俱增,据笔者所知有:

汪宁生《云南沧源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

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

盖山林《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陈兆复主编《中国岩画》(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原始卷》(其中中国岩画由李福顺撰文,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王系松、许成、卫忠、李文杰《宁夏贺兰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

赵养峰编《中国阿尔泰山岩画》(陕西美术出版社1987年)

王明哲编著《新疆岩画》(外文出版社1988年)

广西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编《花山崖壁画资料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63年)

泰维廉《香港古石刻——起源及意义》(香港基督教宗教文化研究社1976年)

覃圣敏、覃彩套、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

王克荣、邱仲仑、陈远璋《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

福建华安文化馆编《仙字潭古文字探索》(1984年)

福建考古博物馆学会编《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

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原始卷·岩画》(山东齐鲁书社1991年,岩画编由盖山林、李福顺撰文)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原始卷》(包含岩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85年以来,在中国有两次大规模的岩画研讨会,值得特别提出来加以介绍,因为这两次会议对中国岩画的研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985年11月9日至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邀请了全国包括民族、历史、考古、美术、宗教、神话、地质、岩溶、化学、炭索年代等12个学科的学者、专家、教授和新闻记者80多人,组成了庞大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由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带队,对宁明、崇左、龙州、扶绥四县的沿江崖壁画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云集南宁,举行学术讨论会。由于集思广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对左江流域崖壁画的年代、族属、内容、历史价值、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等,都有了更新的认识。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这样大规模的综合考察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在世界也是少见的,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领导富有远见卓识,对岩画价值的估计要胜过一般领导一筹。它不仅迅速提高了广西岩画的研究水平,也推动了整个中国岩画研究。此举将永远载入史册。【3】

1991年10月5日至10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了“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银川国际岩画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国际岩画委员会委托陈兆复作召集人,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承办。大会约请了国内百余名学者、专家、教授和13个国家的外国学者,其中包括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夫妇、国际岩画团体联合会召集人暨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秘书长罗伯特夫妇、印度英·甘地国立艺术中心主任萨拉斯瓦迪等。在银川举办了大型的岩画图片展览,会议期间参观了贺兰口等地的岩画,大会发言、分组讨论及宣读论文、个别交谈。中外学者就岩画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了信息,促进了相互了解。在中国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国际岩画研讨会尚属首次,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召集人之一的陈兆复也做了大量工作。这次大会总的来看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原载《石刻论著汇编》第一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