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术史求索录
10773900000029

第29章 宗教美术研究(4)

宋画《补衲图》为梁楷本人作品唯一性之考证

笔者于2004年夏第一次见到《补衲图》,即已认定它是一幅梁楷风格的宋画。打开画幅,只见一秃顶连腮胡子的和尚,身着长袍侧坐在地,聚精会神穿针引钱,准备补衲。水墨画,艺术手法颇似传为北宋初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及南宋梁楷的《布袋和尚图》。面部刻画精细入微,袈裟(僧衣)则以泼墨,线条粗放潇洒,一气呵成。艺术性极高,绝非仿制之作。画底以纸,薄而质密,暖灰白色,显系放置时间太长所致。细审则见淡墨打轮廓及架构体面,极富功力,人物身体结构虽被掩蒧在宽大袍服里面,透过淡墨色块的走向及浓墨衣纹线条的规范,可以明确区分出各部位的结构关系,画家对人体结构的准确把握,令人惊叹。如此高水平的作品,非熟悉僧人生活的画家不能为,非梁楷和梁楷传派的画家不能为。开始看画,我居然没有注意画的尺寸,完全被生动的形象所吸引。稍微冷静一下,才感觉到此画尺寸不大,高42.0厘米,宽34.0厘米。这样一幅小画能有如此气势,也足以说明该画的水平之高。

2005年6月号,《美术观察》首次发表拙文《初次面世的梁楷风格的宋画〈补衲图〉考证》,已含蓄地指出可能出自梁楷本人之手。

2005年12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书画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提交的论文《中国大陆发现梁楷风格的宋画〈补衲图〉》,指出这幅梁楷风格的宋画所使用的工具和制作手法与一般绘画不同。使用的不是软毛笔,而是芦杆之类的扁形硬质笔,这从画面人物头部和手部出现平形双线条可以看出,画家在运笔过程中,时而平行,时而立行,如额头、眼眶、左手大拇指都出现了平行的双线,而且线条短粗,入锋和收锋处有如硬物被切割,人物袈裟领部及左臂袖筒所使用的粗线条,齐头齐尾,平直呈片状。其他部位的线条,粗犷浓重看似泼墨,所用的工具也不是软毛笔,而是折芦做笔所为,其技法是典型的折芦描,即“折芦作笔而描”。据画史记载,使用这种技法画人物的只有梁楷。而目前在全世界,折芦描作品实物,仅此一件,其价值不言自明。大陆发现《补衲图》将改变中日收藏梁楷作品的格局。

2010年4月号《文物鉴定与鉴赏》发表拙文《新发现的梁楷〈补衲图〉面面观》,明确指明这是一幅梁楷的作品。

2010年5月24日,在上海物馆与钟银兰、单国霖、李维琨三位专家一起研究《补衲图》(在场的还有钱洲胜、李纪贤、杨更新、冯鹏生),上海博物馆的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补衲图》是一幅南宋画无疑,有梁楷风格特征,但是否就是梁楷画,还要进一步论证。

在2010年11月18日的“千年丹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又一次向世人公布《补衲图》应当是大陆仅见的以“折芦描”方法创作的梁楷写意画。这一观点甫一发表,立即成为这一重量级研讨会的焦点话题。在会上,我结合这件作品的内容、风格、技法、形象特征、纸墨特点等多方面分析,进一步论证画作的作者只能是梁楷。

之所以如此肯定地认定该画就是梁楷的画作,原因如下:

第一,补衲图的时代特征:是一幅南宋画,而不是北宋画,也不是元明画。2010年6月7日,经“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院王菊华教授对《补衲图》原纸样作科学鉴定”,确认此画所用纸为南宋常用文化用纸。如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提到的梁楷画《右军书扇图》所用的“白宋纸”。美籍华人翁万戈藏梁楷《道君像》所用的纸也是这种纸。这就排除了《补衲图》为北宋画的可能。

第二,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元代或明清画家在南宋纸上画的呢?也不可能。首先,从中国画笔墨技法演变史来分析,元代始文人画开始成为绘画主流,画家们多强调笔情墨趣,诗书画印结合成为普遍的艺术形式,元明清三代书画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软质毛笔,除个别指画家用指甲,而《补衲图》用的是折芦。其次,就画风而论,在元明清画家画作中,找不出与此相同或相近的作品。再次,《补衲图》形象坐姿,形象特点如留须发、蓄长指甲等特征,为南宋禅僧所独有。(参见日僧道元《正法眼藏》,道元恰在南宋中期在杭州求法,熟悉了当时禅僧的各种生活,书中所记均为亲眼目睹,故十分可靠。)

第三,与梁楷画风的一致性:梁楷根据惠能传记记载的惠能的相貌特征,创造了六祖形象式样:身躯矮胖,秃顶,留须发,大脑门,深眼窝,翘鼻子,蓄长指甲。《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记载,武则天时期,神秀曾奉旨邀时在韶州广果寺的惠能来长安,惠能婉拒,对使者说:“吾形貌矬陋(矮小丑陋)北人见之,恐不敬吾法。”而北宋高僧赞宁《宋高僧传》记惠能形象也说:“弘忍师睹能,气貌不扬。”总之惠能是一位相貌丑陋的人。梁楷塑造的六祖相貌丑陋,但心地高洁,面相和善。此后,凡塑造高僧形象,也都基本遵从这一模式,成为梁楷艺术风格的突出特点。存世的梁楷的《布袋和尚》、《六祖劈竹图》、《六祖撕经图》、《泼墨仙人》等,形象塑造都有这样的特点。而新发现的《补衲图》也完全符合这个特点,所不同的是作画工具差异而已。

第四,折芦描工具、技法的唯一性。《补衲图》系用折芦作笔而描创作的,这从头部五官出现短而平行的双线,衣领入笔所留如刀割的齐头痕亦,可以判定是用芦苇杆一类的硬质工具制作的,而不是用软质毛笔画的。我查遍宋代画家绘画技法的记录,除梁楷而外,没有一个画家使用过折芦描。《南宋院画录》有两处提到梁楷“折芦描”,一处是引明代周履靖《夷门广牍》:“梁楷撇捺折芦描”;一处引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梁楷《虎溪三笑图》,是折芦描法。”周履靖总结古代画衣纹的十八描,其中叙述折芦描的使用者也仅梁楷一人。目前在全世界,以折芦作笔而描的作品,《补衲图》是唯一的,而画史记载使用折芦描的画家,梁楷也是唯一的,两个唯一合起来,可以确切无疑的证明,《补衲图》就是梁楷的作品。

50年代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之一的梁楷,流传至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进入新世纪后居然能发现从未被社会认识的新作品,这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大事,对全世界学界而言,也是一件大事。《补衲图》的出现,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为过。更何况,此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法,是迄今绝佳的唯一孤例,存世于各国的所有梁楷最好的作品中任何一件,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它是“世界唯一”,而且是艺术水平超一流的“唯一”。

附:宋梁楷人物画作品——补衲图用纸检测分析结论

南宋梁楷人物画精品《补衲图》,于2010年6月7日在上海博物馆经中国纸张研究所王菊华教授检测分析:用纸为竹纸,纤维较短,帘纹抄纸,纸较薄,质量较好,为南宋常用文化用纸。(单国霖手书补充:表面涂胶料,纸质较薄,为20克m2左右,纸料主要是竹纤维,无其它纤维,时代基本定为南宋)

附:(1)尺寸:34cm×42cm

(2)材质:纸本。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章):单国霖

日期:2010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