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进门槛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
“进门槛效应”对于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时,不妨遵循“进门槛效应”,先向学生提出一个极易做到的要求,然后才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
在教育工作中,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抑或是中间生,都需要教师予以正确地教育。如何向学生提出要求并让其愉快地接受,则是一个教育艺术问题了。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向学生提出大要求,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或违心的接受,教育效果不大好;而一旦提出小要求,学生则会自然而然地真心接受小要求。
是的,门槛太高,会阻止门外人的热情、激情,自然不会发生“进门槛效应”;门槛不高,会激起门外人的信心、信念,自然会发生“进门槛效应”。所以,门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师生交往的实效,成为影响师生彼此感情、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就学生而言,学生是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独有思维的生命体,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是对于事物的理解有自己的看法。教师有时要站在师生平等的立场上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一味地予以命令式教育。教师要懂得教育艺术,应该让学生看到门槛后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不是用一高高在上的门槛挡住了学生渴求和解、上进的心理。
在教育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习得、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良品行的矫治,都可以应用“进门槛效应”。教育中的“进门槛效应”,其实就是给学生制定教育目标。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当、得当、恰当,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在学生迈“门槛”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应及时给予鼓励、鼓舞,使学生产生兴趣,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进门槛效应”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中拿捏到位,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提出一个于他而言小小的、哪怕小得不能再小的要求,这样受教育的学生自然就会欣然接受要求。然后,教师在提出第二个要求时先表扬一下学生的“表现”,自然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前后一致的形象,一般不会完全拒绝教师的要求,这时“进门槛效应”就起作用了。
明代学者洪自成所著国学启蒙卷《菜根谭》里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那么,教师如何在教育中正确、准确地运用“进门槛效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求起点要降“低”。教师要充分根据“进门槛效应”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提出低要求,这个要求有时低到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实现,这样学生就不会马上拒绝教师的要求,哪怕有时是违心的,也是先接受教师这一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其次,信心鼓励要传“递”。在教育中,教师要注意鼓励这一教育艺术的使用,使得学生有信心去完成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有效、有用的信心鼓励,使得学生在完成低门槛的要求后,能得陇望蜀,迈向高门槛的要求。最后,最终目标要亮“底”。根据“进门槛效应”,教师要艺术性地提出最终教育目的,向学生亮底,使得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终极要求。
“进门槛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教师在教育中要学会灵活、灵动地运用“进门槛效应”,最终求得教育目标的达成,如此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