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给她的内心增加力量,我又和她一起探讨了由此而引发的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话题。
其中一段对话是这样展开的:
……
她问:“现在亲子关系是社会上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发展了人们的个性和独立意识,过去那种中国亲子关系中的传统观念正逐步被替代:父母不必严格管教孩子,孩子也不必一定要事事都听父母的话,过去提倡的孝道也不再是评判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必要尺度。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后果却也并不十分乐观。那么,您对现代的和传统的亲子观念怎样看待呢?”
这样的语气,让我联想到仿佛是在面对一个记者的采访。但是我心里清楚,这实际上是上面问题的延续,我的回答既需要站在辩证的角度,又需要有针对性的态度。否则有可能会对刚才的讨论产生削弱的影响。
我也露出了职业性的、表示接纳这一问题的微笑:
“首先,任何问题在处理上都要把握适当的‘度’,‘过’和‘不及’都不是适合的做法。在亲子关系问题上,‘过’可以表现为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全部强加给孩子,过分管控孩子,不给孩子自我展示的机会,导致孩子将自我束缚得过紧、隐藏得过深,每天都要为满足父母或是别人的要求而活着。‘不及’则可以表现为父母过分依从孩子的意愿、溺爱,让孩子的自我无限膨胀,导致孩子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他人。
“其次,由于咱们国家政策性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已经走入社会,在他们身上所显现的后一种情况比较明显,因而比较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焦虑。事实上,前一种情况也同样值得担忧——如同让自大的人约束自我很难一样,让过分自律的人放开自我,同样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另外,这也是涉及一个人长大以后内心动力是否强大的问题。亲子关系处理是否得当,对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内心感受和改变某种状态都具有直接影响。适度的关系可以使孩子获得来自内心的安全感和正确的自我认同,他们长大后可以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有可能一生的命运就随之改变。我不知道你是否想过,其实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在那些独生子女身上才映应出来,现在我们抛开别人不谈,你认为你自己在更大的程度上像哪一种情况呢?”
苗丽莉显然没想到我会话锋一转,又指向了她自己。在稍作停顿后她坦言自己是习惯于约束自己的。我则利用这个机会对她进行及时的鼓励:“在我的咨询中,像你这样从小到大‘自我’缺乏足够成长空间的例子很多。从你的故事里可以看到,成年后要改变这种长年累月形成的家庭互动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付出多么艰苦而持久的努力,为了削弱这种固有势力的力量,除了要积极发展自我外,努力为‘自我’的发展营造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我想,这半年多来你在处理自己婚姻问题的过程中,对此一定已经深有感受,并且你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内心的‘我’不断成长、听从‘我’的意愿并且逐渐明白怎样才能让‘我’成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那么,你是否可以从中继续得到领悟,作为思路之一,解决你今天提出的关于是否离开父母家,以及如何改变自己固有思维方式的困惑呢?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思维的‘点数’也够,我相信你是完全可以考虑清楚的。”
……
苗丽莉没有想到,一个看似闲谈的话题又给她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虽然她面临的问题处理起来确实很困难,但我想,通过这番讨论,她的内心动力有可能会被激发并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