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38

第38章 密钥Ⅶ.睡眠中的神秘世界 (4)

记录自己的梦境,首先就要在自己的窗台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在醒来的第一时间就记录下梦境,避免遗忘。也有人建议用一本比较特殊的,专门用来记录梦的本子,或者是一台迷你录音机,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记录我们的梦。这些准备,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在刚醒来的时候就能记下自己的梦。其次,在睡觉之前可以做一点类似自我催眠的工作,比如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记得今天晚上的梦,怀着这样的信念去睡觉,醒来后会比较容易回忆起你的梦境。有人曾经做过实验,当他抱着“我一定要记得今天晚上所做的梦”这样的信念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梦原来这么有意思。即使是那些自认为自己很少做梦或认为梦通常没什么意思的人,也会觉得梦境十分有趣。

如果在刚刚醒来的时候,没有办法完全记录下梦的所有内容,也应该尽量写下几个关键词。因为早晨醒来是我们能够记起最后一个梦最多内容的时候,这时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记录梦境,都会获得最佳的效果。其实,刚开始回忆不起来梦的全部过程是很正常的,这时我们需要从梦的结局慢慢向前回想,会发现能慢慢回想起很多细节。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养成记忆梦境的习惯之后,我们所记得的梦境内容就会越来越详细。

现象揭秘无论我们的梦境如何详细,当我们醒来之后总会发现大部分内容已经被遗忘。这是因为:第一,我们的梦太微弱,只有较强的梦才能被记住。第二,大多数梦只发生一次,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经历,人们容易忘记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第三,梦是无序无联系的,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梦作何解。想要记录自己梦的内容,就要在醒来的第一时间就记录下梦境。即使没有办法完全记录下梦的所有内容,也应该尽量写下几个关键词。养成记忆梦境的习惯之后,我们所记得的梦境内容就会越来越详细。

73.梦并非百害无一利

很多人在梦醒之后,总会感到浑身疲倦,好像在睡梦中经历过了一场战斗。睡眠不仅仅没能达到放松身心、养足精神的效果,反而让人觉得无精打采。有时候,当我们去看医生时,医生也会说我们“失眠多梦”,并且会让我们服用一些药物来改善这种状况。这样看来,做梦好像是对我们的身体极其有害。那么,做梦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人的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人在入睡之后,必须经过“非快速眼动睡眠”方可转入“快速眼动睡眠”。而梦主要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时,虽然肢体已经处于休息状态,但脑仍在活动,眼球在眼皮下方急速转动。如果这个时候睡眠者被叫醒,他们都会表示自己正在做梦,而且内容生动离奇,记忆清晰。但是如果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下被叫醒,则很少有人会说自己在做梦。

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唤醒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中的人,约60%~90%的人诉说醒前正在做梦,这比由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唤醒的人诉说做梦的比率(1%~4%)要高得多。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出现的器官功能变化(如眼球快速运动、心率及呼吸变化等)可理解为快速眼动睡眠与梦之间的生理性联系,或者说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具有更多的产生梦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做梦是睡眠时脑的正常活动。实际上,在正常健康的情况下,梦并非有害,也不会影响大脑休息。并且,梦的这种生理和心理表现,使得梦有时可以作为诊断一些身心疾病的依据。

医学专家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一些反复呈现的噩梦确实具有预兆疾病的作用。因为从病理学的角度看,白天人们的大脑活动频繁、脑细胞兴奋,而许多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在潜伏期间的症状并不明显,因而人难以觉察到体内潜在性病变的微弱异常刺激信号。但是到了晚上,人们进入睡眠状态时,许多脑细胞进入休息状态,这时,白天影响微弱的刺激信号就会刺激大脑皮层中枢,使相应的脑细胞出现应激反应,产生预见性梦境。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梦境做出应对,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好处。

并且,医学专家还告诉我们,不同的梦境代表不同的疾病。比如梦到气管被卡住,呼吸不顺畅、窒息等,这可能在提示你的呼吸系统可能存在病变;梦中进食味道怪异的食物,醒后嘴中仍留有异味,或是梦中感到饥饿,吃进大量食物,醒后胀痛难受,这可能意味着你的胃肠部位可能有疾患;梦到人或怪物敲打你的头部,或是向你的五官灌流质等,代表你可能患脑部肿瘤或神经系统疾病;梦中听到怪响,这或许代表你的听觉中枢存在某些病变或附近血管硬化;梦中走路不稳,身体扭曲、肢体沉重,并伴随窒息感,且会突然惊醒,这可能是心绞痛的前兆;梦中被追逐,心中恐惧,叫不出来,跑不动,惊醒后心有余悸、大汗、心跳加快,这可能在提示你的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一般看来,梦中不舒服的身体部位就是真正有问题的部位。虽然这些梦境有可能跟我们的健康问题相关,但是并非与那些疾病的存在都具有一一对应的必然关系。如果这些梦境反复在我们的梦里出现,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对我们身体问题的预兆,并且进一步进行医学检查,但是切忌盲目将这些梦境与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对号入座,仅仅凭着一些虚无的梦境就疑神疑鬼,认定自己得了某种疾患,这无异于杞人忧天。奇怪的梦境人人都有,并没有必要为此而过分警觉。把焦虑紧锁在内心深处,反而会大量地消耗心理能量,使思维陷于紧张焦虑、身体终日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并且,我们的梦也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那么“诚实”的。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心理研究专家研究发现,人在做梦时会大量产生一种来自骨髓和淋巴结的物质,这种物质居然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并且,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时会产生有梦催眠肽和无梦催眠肽两种物质。如果一个人梦比较多,有梦催眠肽含量就高于无梦催眠肽,这将十分有利于延年益寿。德国神经学专家也认为,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因为平时大脑中的细胞只有一部分是活动着的,而另一部分脑细胞则处于休眠状态。这些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长期得不到使用,会发生自我消退的状态。而睡眠的时候,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借助做梦来锻炼自己和演习自己的功能,防治衰退现象的发生,能够达到自我完善。

我们已经看到,做梦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反而对人体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为什么我们做完梦会觉得十分疲倦呢?那是因为过度做梦也会危害身心健康。尤其是一些噩梦,比如惊慌、恐怖的梦境常使人从睡眠中惊醒,醒后梦境也历历在目,很难重新入睡。持续不断的梦境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正常睡眠时间,人们疲劳的大脑更加无法休息,次日起床后就会感觉十分疲倦,没有睡好。而疲倦的感觉会延续至白天头昏脑涨,耳鸣目眩,无精打采,倦怠无力,影响白天的正常工作与学习,使白天的做事效率大大降低。

现象揭秘梦境不仅可以分析人们的潜意识,并且还有益于保持身体健康。医学专家认为一些反复呈现的噩梦确实具有预兆疾病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在较早的时期发现身体的不适。人在做梦时,会大量产生一种来自骨髓和淋巴结的物质,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因此,做梦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反而对人体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过度做梦也会危害身心健康,影响白天的正常工作与学习。

74.梦谶成真的奥秘

有的时候,我们会在梦中看到一些场景,然后会发现这些场景在现实中真的存在;有的时候,我们会在梦中遇到一些事情,然后发现这些事情真实地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这一切,都让梦变得奇妙而诡异。许多人会宣称自己梦到了以后的事情,甚至根据自己的梦做出预言。那么,梦谶真的可以成真吗?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讲述过自己关于梦的一个真实经历。马克·吐温的弟弟罕里在密西西比河的汽船上做见习船员,经常随船往返于圣路易和新奥尔良之间。一天,马克·吐温在家中睡觉时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到弟弟死了,躺在金属棺材里,身上穿的是马克·吐温的衣服,胸前放了一个大花圈,花圈中间是火红的蔷薇,周围有一圈白色的蔷薇花。马克·吐温被噩梦惊醒,醒来之后才松了一口气:“啊,原来是场梦。”他走出房间,跟母亲和弟弟一起吃早饭。

傍晚,当弟弟罕里又要出门上船工作的时候,母亲把罕里叫到身边,依依不舍地握着他的手,轻声叮嘱他一些话。看到这个情景,马克·吐温又想起了那个梦,心里很不舒服。那天,马克·吐温送弟弟上船,兄弟二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有说有笑,而是默默无言。几天之后,罕里乘坐的那艘船因为锅炉爆炸,失火沉没了。罕里从船上被炸进河里,被严重烧伤。但是他不顾一切地游回船上,帮助其他人救助女人和孩子。

尽管后来罕里被人们救起,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治疗,但还是由于伤势过重而去世了。在罕里的灵堂,马克·吐温望着弟弟的遗体,泪如泉涌。他看到罕里躺在冰冷的金属棺材里,身上穿着他的衣服,吊唁的人们在罕里身边放满了红蔷薇和白蔷薇。这一切,与他梦里的情景一模一样。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预感是人类天生与自发的能力,几乎每个人都具备。只是这一能力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强,而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弱。后来的心理学家便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解释梦中的预感。有人梦见自己的腿被狗咬伤,并且清楚地感觉到痛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那“被狗咬伤”的部位便出现了一块恶性肿瘤。医生认为这种梦解释起来很容易。早期的疾病,在白天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在这时大脑皮质受到大量不同强度的刺激。但是在晚上,在没有外部刺激或至少这些刺激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这些疼痛就会被人意识到,并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苏联神经病学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阿斯特瓦察图洛夫认为,如果有些噩梦含有死亡恐惧成分,并与猛醒相结合,在没有这种疾病的主诉阶段,就已经可能引起心脏病的怀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某些关于疾病的梦谶是机体对人们的提醒。

有的时候,一个日常生活问题或者一个科学上的课题都会困扰住人们,苦思冥想也得不到答案。但是,历史上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在梦中人们可以解决许多平时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耶夫在梦中创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作曲家塔尔蒂尼在梦中听见有人在演奏奏鸣曲,伏尔泰梦见他的作品《亨莱德》的新稿,德国化学家刻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的结构式等。无怪乎大诗人荷马说:“诸神都用梦把他们的意志传给人。”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从梦中找寻灵感,将其作为创作的来源。

就连国外的民间谚语都声称:早上比晚上更聪明。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在梦中可以思考解决难题的方法,还因为人的大脑到了晚上就已经疲惫,神经系统陷入惰性。经过睡眠,人们在梦中处于潜意识状态,意识的禁锢减弱,这对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到了早上起床,清醒的神经系统便会帮助人们深入地思考将要解决的问题。

著名的生理学家尼古拉·叶夫根尼耶维奇·伏维坚斯基在解释梦谶的机制时说,人们睡得越深沉,出现的各种印象、联想和解释就越是早期的。比如农民会认为,假如梦见早已去世的父母,第二天就会出现坏天气。因为,在阴天到来之前,人们会感到发困,在梦中就表现为很早遇到过的形象。这似乎很有道理。

而苏联心理学家则提到,如果一个飞行员在发生事故或者只是看到事故之后,老是梦见机毁人亡,那他的确暂时不适合继续驾驶飞机了。这并不是因为害怕梦境成真,而是因为他应该去看看医生了。他的梦境,或许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他身体上或者心理上的疾病。

现象揭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预感是人类天生与自发的能力,几乎每个人都具备。只是这一能力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强,而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弱。后来的心理学家便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解释梦中的预感。早期的疾病,在白天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时大脑皮质受到大量不同强度的刺激。但是在晚上,在没有外部刺激或至少是这些刺激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这些疼痛就会被人意识到,并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某些关于疾病的梦谶是机体对人们的提醒。

75.睡前萦绕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