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39

第39章 密钥Ⅶ.睡眠中的神秘世界 (5)

当我吃午饭的时候,饭馆里反复播放着一首街知巷闻的口水歌曲。虽然我并不喜欢这首歌,但是也没有到讨厌的程度。当我吃晚饭的时候,另一家饭店仍旧在播放这首口水歌曲,我开玩笑地跟朋友说,这个歌手已经红遍大街小巷了。但是到了晚上,我彻底开始厌恶这首歌,因为不管我在干什么,脑海中始终萦绕着这个旋律,即使是睡觉时闭上眼睛,我的大脑也在轻声哼唱这首歌,挥之不去。你有没有跟我相似的感受?

苏联有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剪票,伙计们,剪票》,他认为其中提到的一些“叮当作响”的诗句简直像恶魔一样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旋转。

售票员,当你上路时,

可别马马虎虎地剪票,

心要细,手要勤:

这儿是乘客,这儿是你的同伴!

蓝色的车票是八分钱,

黄色的票是六分钱,

粉红色的票是三分钱,

要细心,要留神:

合唱:

剪票,伙计们,剪票,

要更细心地剪票!

剪票,你们面前是赶路的乘客。

即使原著中这部分内容是英文的,韵律更强,这些诗句还是像那些口水歌一样控制住了他的思维。这位心理学家说:

在整个早餐时间,这些东西都在我的脑际回旋。最后,当我叠起餐巾时,我也不能讲出我是否吃过什么……我拿起了笔,但我所能写出的只是:“剪票,伙计们,剪票,要更细心地剪票!你们面前是赶路的乘客……”这一天,什么活也干不成了。索性不工作了,到城里去逛逛,我立刻发现,我的脚步同那无情的诗韵完全一致。这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于是我改变了步伐。不顶用,那些韵律本身又适应了新的步态……

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称那些“有害的诗句”,长期地、死死地纠缠着他,使他苦恼。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时常会出现所谓的“语句反复症”,某些歌曲、形象或者是诗句,会持续重复出现在脑海里,这种情况在睡前尤其常见。当我们打了一天的“俄罗斯方块”之后,闭上眼睛是不是眼前全部都是不断下落的各种形状的方块?

“语句反复症”这个词源自拉丁语“固执的”。心理学家认为,语句反复症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质的某个灶的兴奋过程出现了惰性,出现了所谓的“停滞性兴奋灶”。这个原理跟口吃的病因十分相似。但是,一个健康的人也可能经常发生语句反复症。例如,在高空飞行中,在山区或者在通风不良的矿井里,由于氧气不足,会导致语句反复症的出现。但有些时候,一种强迫思想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神经症的症候。在机制上来说,与“强迫思想”相近的还有所谓的“超阶思想”。前者和后者之间的区别是:一个人力求摆脱“强迫思想”,却时常违背逻辑地、顽固地、毫无根据地维护他的那些“超阶思想”。

现象揭秘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时常会出现所谓的“语句反复症”,某些歌曲、形象或者诗句,会持续重复在脑海里,这种情况在睡前尤其常见。“语句反复症”这个词源自拉丁语“固执的”。心理学家认为,语句反复症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质的某个灶的兴奋过程出现了惰性,出现了所谓的“停滞性兴奋灶”。这个原理跟口吃的病因十分相似。

76.梦中犯下的罪行

有人在梦中作画,有人在梦中吃饭,有人在梦中打人,甚至传说有人能够在梦中犯下复杂的罪行。关于梦游者的离奇故事,从未间断。那么,真的有人能够在梦中犯罪甚至杀人吗?如果真有其事的话,梦游者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吗?

在秘鲁东南部有一个小城,城内共有2万多人口。白天的时候,城内十分安静,行人不多。可是到了深夜,街上到处都是人群,十分热闹。这些人都身穿睡衣,四处游荡,好像是刚睡醒一样。其实,这个城里的大部分人都患有梦游症,他们都在睡梦之中。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到这个场景,难免会觉得十分恐怖。在艺术作品中,梦游往往与鲜血、危险、诡异等联系起来,而带给人们更深的恐惧和迷茫。如果你的躯体在夜里游荡,灵魂和意识被抛到身后,情况会怎样?

关于梦游,这里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据说法国有一个名叫马里奥的梦游症患者,一天晚上他睡着之后又突然爬起来走出了家门。令人惊奇的是,马里奥居然离开了法国,到了英国伦敦。他在那里找到了工作,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20多年之后的一个晚上,马里奥睡着之后又走出了家门,这次他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里。第二天早晨,马里奥的妻子发现失踪了20多年的丈夫突然出现在身旁,惊喜交加。妻子问:这么多年你去哪儿了?我们找你找得好苦啊!马里奥却诧异地说:开什么玩笑?我不是一直都睡得好好的吗?

有关梦游的故事太多,以至于我们不知道究竟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以讹传讹。但是并不是所有关于梦游的事件都如此轻松。1987年,多伦多发生了一起梦中杀人案,24岁的帕克斯声称自己在睡梦中开车到20千米外,并杀死他的岳母,但是他被无罪释放。梦中杀人事件并非仅此一例,就在2009年,患有睡眠障碍和梦游症的托马斯在睡梦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托马斯现年59岁,长期依赖药物治疗,但是当他与妻子在外地度假时停止了服药,致使他在睡梦中将妻子掐死在房间里。

警方接到报案之后开始调查,托马斯受谋杀指控而遭到监禁。但是,公诉方认为,托马斯长期患有睡眠障碍和梦游症,在睡梦中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无意识”掐死了结婚40年的妻子。法庭当庭也认同了托马斯杀人属于“无意识行为”的说法,判定他无须为这一结果负责,当庭将其释放。有人称托马斯应该进入精神病院,但是精神病专家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因为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托马斯的亲人和朋友对这件事情都表示十分遗憾,因为他们本来是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

梦中杀人的事件还有很多。法国一名警探奉命去调查一宗谋杀案。受害者倒在一处海滩上,胸部中弹,因流血过多而死亡。由于案发时间在深夜,并且地点十分偏僻,无法找到目击证人,案件的侦破陷入了僵局。这名警探在现场侦查的时候,看到沙滩上遗留有脚印,应该是凶手留下的。令警探吃惊的是,这些脚印显示凶手没有穿鞋,右脚只有四只脚趾。警探自己的右脚就只有四只脚趾,并且他还患有梦游症。在对受害者体内的弹头进行化验之后,证实这名受害者就是警探所杀。警探马上到警局自首投案。同样,他也因为“无意识”杀人而被无罪释放。

根据法律定义,“无意识行为”分为两类,即精神错乱导致的无意识行为和非精神错乱导致的无意识行为。精神错乱导致的无意识行为通常由精神类疾病引起。睡眠疾病专家认为,梦游中的人处于被自动行为引导的状态,诱因可能是癫痫症、低血糖症或者像托马斯案件中的这种睡眠障碍。处于这种状况下,人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人们处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时,人们在梦中产生了意识,并且将梦中行为付诸现实,这是典型的快速眼动睡眠障碍;当人们进入更深层的无梦睡眠时,也就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时,人们的认知性功能并没有被启用,而行为已经发生了。这也就是有人会在梦中杀人的原因。通常这种行为是由于一种突然的刺激导致的,这种刺激让人们醒来,但是思维、计划和形成记忆这些行为还处在睡眠中。

现象揭秘梦游是人们在睡梦中做出的无意识行为。当人们处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时,人们在梦中产生了意识,并且将梦中行为付诸现实,这是典型的快速眼动睡眠障碍;当人们进入更深层的无梦睡眠时,也就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时,人们的认知性功能并没有被启用,而行为已经发生了。梦游中的人处于被自动行为引导的状态,诱因可能是癫痫症、低血糖症或者睡眠障碍。处于这种状况下,人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77.梦游症的背后

以往的心理学家们在研究梦游现象时发现,梦游者的人生中总有一些痛苦的经历,因此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就能够根治梦游症。这就是关于梦游症的全部解释吗?答案是否定的,梦游症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这些。与梦游症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那些梦游者在做出伤害他人行为时究竟是睡着了还是醒着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着类似“梦中杀人事件”的判决。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5%的人会梦游,其中大部分人从幼年时期就患上梦游症。梦游这个怪异的现象,一直带给人们较深的恐惧和迷茫。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梦游症患者具有一种奇异的才能,可能与某种神灵的、超自然的力量有关。现在,人们不再把梦游视作一种“超能力”,因为这的确是一种病态表现。

可能导致梦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压力、劳累、酗酒、滥用药物,或者其他健康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梦游症往往与发作性癫痫有关。此外,这种病可能是由基因紊乱、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种大脑疾患等引起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梦游可能与遗传有关,因为他们研究发现,在梦游者的家庭成员中,往往还有其他人也会梦游。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梦游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的时机发作的表现——他们将梦境的内容用外在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梦游者可以在梦中解决平时所无法解答的难题,可以越过窗户爬上陡峭的屋顶,可以徒步或者开车行驶数十公里,而醒来之后却对之前的行为一无所知。一些人为了阻止自己的梦游行为,常常会锁上卧室门,扣牢窗户,藏起钥匙,或者设置一些特殊的工具来提醒睡梦中的自己,甚至把自己捆在床上。但是,一旦他们睡着了,一切便失去了控制。他们仍旧会想办法解除束缚,走出房间去。并且,即使房间内没有灯光,漆黑一片,他们也不会碰到什么障碍,行走自如。

虽然梦游症里有“梦”这个字,但是梦游与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人们处于眼球快速运动阶段的睡眠中,人体会有一种阻断机制来阻碍大脑发出的指令到达肌肉。比如梦见失火逃生,大脑会叫你的双脚拼命快跑,但是由于这一阻断机制,你还是安稳地躺在床上,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被噩梦惊醒。但是,梦游是发生在沉睡的阶段并非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是很少做梦的。实际上绝大多数“梦游者”,都是在非眼球快速运动阶段的睡眠中起床、行走、穿衣和进食,乃至做更加复杂的行动的。此时脑电图所呈现的高振幅、低频率脑电波,属于“无梦睡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梦游者是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的运动器官是醒着的,而感觉器官却睡着了。梦游者在睡眠状态下走路做事,但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也有学者认为,梦游者实际上是醒的,只是他们的大脑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的完整功能被阻断,但大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仍在继续进行。当人们在精神上受到严重压抑时,会试图在睡着后通过大脑的这种分裂状态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这被认为是对压抑者精神的一种保护机制。

这种大脑的分裂状态与分裂症十分相似,相关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医学专家为睡眠障碍病人所做的常规检查中发现,梦游者的某些项目检查指标很高。他们表现出过分好动,喜欢热闹的性格,这与患有人格分裂症,以及容易从深度睡眠中突然惊醒的人比较类似。可见,梦游症患者与分裂症患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当梦游者在梦中行动的时候,仿佛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虽然他们处于无意识状态,但是动作似乎有目的性。他们表情呆板,不会对别人的刺激有什么反应,也很难被他人强行唤醒。民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不能突然叫醒梦游症患者,否则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比如陷入癫狂状态)。但是心理学家称这与用闹钟把沉睡着的人唤醒所造成的影响差不多,因为梦游患者表现的生理变化与一个沉睡的人被突然唤醒时表现出的变化非常相似。梦游者很容易突然惊醒,只是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引发或延伸为一种精神上的分裂状态。

一些人认为,梦游的状态与催眠十分相似。但是专家表示,梦游与催眠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都属于潜意识的表现,但是梦游者活在自己的世界,与外界没有什么联系,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做什么。而催眠则与他人的暗示相关,被催眠者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下面,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催眠。

现象揭秘实际见到的绝大多数“梦游者”,都是在非眼球快速运动阶段的睡眠中起床、行走、穿衣和进食,乃至做更加复杂的行动的。这说明梦游与梦实际上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发生梦游的睡眠阶段属于“无梦睡眠”。可能导致梦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压力、劳累、酗酒、滥用药物,或者其他健康问题,比如基因紊乱、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种大脑疾患。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梦游可能与遗传有关。虽然梦游的状态与催眠十分相似,但是其与催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