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13

第13章 密钥Ⅲ.赶走邪恶的迷思 (2)

虽然上个故事中,兄妹两人的行为没有伤害到别人,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鄙视他们的行为,并且使用各种理由来强化自己的立场。当我们面对一个判断的时候,我们首先得到的是自己的好恶,先做出赞成或者反对的决定,然后再为自己的立场想出一些相关的说辞。比如有人问:政府是否应该为公务人员调高工资?有人本能地认为应该调高公务人员的工资,然后根据自己的立场找支持自己的论据。比如调高公务人员的工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贪污腐败,所谓高薪养廉。实际上只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公务人员而已。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在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思考推理能力的时候,发现一般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去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只要能够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这项证明就可以终止了。一位认知疗法治疗师也发现,当我们证明自己立场的时候,总会列出“有些人”、“我一个朋友”、“有个同学”等身边实例,尽管这些实例大部分都是虚假的证据。当压力比较小的时候,我们也许还会因为别人提出的理由和证据改变自己原先的立场,但是人们不会自发地去做出这样的反向思考。

当人们面对比较大的压力之时,往往不会管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是不是正确,而是想着如何按照目前的想法进行下去。比如某个人被税务机关发现偷税漏税,他不会去找律师问:“我这样做合不合法?”而是说:“快给我想个办法。”一再的研究显示,人们会事先设定自己的认知,再去寻找支持自己偏好的想法以及行为的理由。这种出于特定动机的思考机制,导致人们会常常认为自己的立场是公正客观并且没有丝毫问题的。

美国有一项针对100多万名高中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超过平均水平。事实上,人们有这么优秀吗?其实领导能力有很多定义,每个人都会找到某项跟领导能力有关的特质,然后再找到其他可以证明自己拥有该特质的证据,最终得出自己具有领导能力的结论来谄媚自己。比如你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你就可以把领导能力定义为自信心;比如你对处理人际关系有一套,你就会把领导能力定义为影响别人的能力。只要我们认定自己拥有某项能力,就会从自认的优点中找出证据来跟这项能力连接,然后发现“果然如此”,开始自我陶醉。以上提到的调查研究还发现,其实教授比学生更加没有自知之明,因为94%的教授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超过平均水平。但是一旦调查的问题没有模糊的空间,比如“你的身高是多少”,大家的反应马上就平静下来了。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要当个讲理的人其实很容易,不管你想做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帮自己找到或者编出一个理由。”智力测验得分较低的人,会想尽各种理由来怀疑这个测验的有效度;看到一个讲喝咖啡不利于健康的研究报告时,喜欢喝咖啡的人会努力找到这个研究的缺失之处,而不喝咖啡的人则不会去做这种努力。因此,如果考试之前有人告诉你努力是白费的,因为结果已经内定了,他们之前就曾经败给幕后的黑手操作,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也许他们只是在为自己考试的失败找一个借口而已。

现象揭秘一般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去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当压力比较小的时候,我们也许还会因为别人提出的理由和证据改变自己原先的立场,但是人们不会自发地去做出这样的反向思考;当人们面对比较大的压力之时,往往不会管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是不是正确,而是想着如何按照目前的想法进行下去。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想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会为自己找到相应的理由。

26.你离恶魔有多远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人们。尽管许多先圣对此都有自己的解释,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我们平时也很少使用“善”“恶”这样的词,而是用一些价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学术语来描绘那些令人心悸的现象。但是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经说过:“心理学很少研究大问题。我们有回答小问题的各种高招。但我们从来不费心去研究大问题。现在是该研究研究像恶的本质这样的大问题了。”

《失乐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路西法(Lucifer,意思是光之使者)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圣光六翼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过度骄傲,意图与神同等,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但是他们的反抗失败了,路西法被放逐后在地狱重新建立了一个类似天堂的新世界,在那里他成为了魔王——撒旦。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堕落成了撒旦,同样,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一结论来自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做过的一个探讨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一实验证明的人性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

菲利普·津巴多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现任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曾获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津巴多博士做实验的初衷是为了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以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但是,实验后来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

津巴多在报纸上发布广告,寻找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参加监狱生活实验。酬劳是每天15美元,期限为两周。在报名的70人中,经过一系列医学和心理学测试,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成为了实验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在分配角色的时候,志愿者们认为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因为他们无法想象自己毕业后会去做看守。在想象自己是在坐牢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分配去饰演囚犯的志愿者们被告知,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然后,志愿者们被吩咐周日在家里等候。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在那一天他们被真的警察“逮捕”了,随后被带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地下室的模拟监狱。他们被脱光衣服,喷洒了消毒剂,穿上印有表示身份号码的囚服,戴上脚镣。在这里,“囚犯们”失去了自己的姓氏,称呼他们的只是647、812等代号。下面内容取自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怎样变成恶魔的》一书中记述的那次实验经过:

1971年,8月14日,周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

上午,9名看守兴奋而紧张地期待着“囚犯”的到来。他们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Ray-Ben(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他们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但实际上没有人经过任何专门的职业训练。只是津巴多教授之前对他们做出如下要求:所作所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使用暴力维持监狱秩序。

8月15日,星期一。

刚刚过了第一天,看守便实施了第一次惩罚:忘记指示或床铺整理得不合格的人要做数十个俯卧撑。但是整个上午囚犯们都把自己关在牢房中,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体罚,监狱里立刻弥漫出紧张气氛。面对反抗,看守们毫不让步,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将他们赤身裸体地锁在床腿上,有些囚犯还被关了数小时禁闭。这一切超出了囚犯的承受极限,“812”号囚犯大叫“我受不了”,并且开始失声痛哭。此时,津巴多博士也没了主意,只好决定让这名“囚犯”退出实验。

8月16日,星期二。

实验监狱恢复了平静,但犯人一个个都没精打采的。为了惩罚反叛者,看守不允许他们上厕所,整个监狱臭气熏天,肮脏无比。此时,研究人员故意放出风来,说之前放出的“812”号囚犯将尝试帮助狱友越狱。不仅看守们变得草木皆兵,三名囚犯也开始出现情绪激动、思维混乱的应激症状,一名囚犯得知他的假释请求被拒绝时,竟然全身起了皮疹。

8月17日,星期三。

监狱里虽没有正面冲突,但紧张气氛依旧。看守们开始强迫犯人玩跳山羊,这对于只穿囚服而没有穿内衣的犯人来说不啻于一种侮辱。此外,有的看守还强迫犯人背着两名狱友做俯卧撑……这时一名犯人出现了严重的歇斯底里症状。津巴多教授发现后,没有任何迟疑便将其释放,并马上找人替代了他。此时,三天内已经有五人退出。

8月18日,星期四。

实验继续,看守更加无所顾忌,虐待不断升级,不公正的处罚相继上演,又有两名犯人达到精神崩溃的边缘。当津巴多的女友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来到实验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她错愕不已。她愤慨地对津巴多说:“你在折磨这些男孩子,这简直太可怕了!”津巴多听到后,信心也有些动摇了,但仍想将实验进行下去。直到他发现看守们又玩出新的花样,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这大大超出了津巴多容忍的极限,他下决心结束这一切。

实验结束了,它比预期时间提前了9天。就在这不到一周的时间里,9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毫无前科,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看守。津巴多认为,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囚犯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相反,看守则是“好人”,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后来其中一位“看守”在接受调查时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后来,甚至连“囚犯”们都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这个实验极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善恶之墙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津巴多试图用他的实验解释很多问题,包括飞行事故、人在面对恶行时的无动于衷、护士对病人的不当处置以及恐怖分子的行为。由于对自己角色的认识,护士会过度服从医生的安排,哪怕明知医生开出的剂量远远大于规定的剂量。还有,四分之一的飞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于副机长过于服从机长的错误判断。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而对抗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顶住压力,英勇地违抗“路西法效应”。

现象揭秘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堕落成了撒旦,同样,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一人性变化被称为“路西法效应”。可见,善恶之墙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人的人格、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而对抗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顶住压力,英勇地违抗“路西法效应”。

27.头脑中的框框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智力小故事:有一个哑巴想买东西,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几个手势,即将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状。售货员看到这个情景,就给哑巴拿来了一把锤子。哑巴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哑巴想要买什么东西,拿给他几枚钉子。问题来了,如果是盲人想买剪刀,应该怎么做呢?很多人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在心里想象关于“剪刀”的手势,却忽略了盲人其实可以无障碍地使用语言表达。这就是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效应概念,也就是定势效应。它指的是人们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带来一种影响,使后来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倾向。我们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习惯于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观察事物和思考事物。

关于心理定势,心理学家也做过许多相关的小实验。1940年,美国心理学家西伯拉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实验参与者分成两组,事先告诉第一组人要展示给他们一些关于动物的词语,告诉第二组人他们将看到的是一些关于船的词语。然后,以很快的速度呈现给实验参与者一些拼写错误的词,比如sael、dack、wharl等,让他们写下来。虽然两组实验参与者看到的是同一组词,但是第一组参与者写出来的是seal(海豹)、duck(鸭)、whale(鲸)这样一些有关动物的词,而第二组参与者写出来的大都是sail(帆船)、deck(舱板)、wharf(码头)这样一些有关船的词。这是因为实验参与者受到了事先介绍的影响,心理上对将要看到的词类有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