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12

第12章 密钥Ⅲ.赶走邪恶的迷思 (1)

23.心中的小鬼

当你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下定决心远离游戏的时候,是不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望向电脑的方向?当你受到某个女孩(男孩)的伤害,决心要忘掉与这个人相关的一切时,是不是脑中却一直浮现她(他)的样子?当你害怕看到恐怖片里令人心悸的镜头,用手捂住眼睛的时候,是不是还试图从指缝中窥视屏幕上的内容?没错,当我们尝试抑制心中某个念头时,会发现我们比以往更注意这个念头。

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在自己的短篇小说《心中的小鬼》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为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制造了一起谋杀案,整个计划完美无缺,他如愿得到了那笔钱。靠着这笔不义之财,主人公逍遥自在地享受着生活。但是,每当他的心平静下来的时候,脑海中总会隐隐约约地闪现自己曾经为了这笔钱犯下的罪行。主人公总会对自己说:“没关系,我很安全。”然后,日子就这么平安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有一天,主人公脑海里的自白变成了:“没关系,我很安全——只要我不要笨到在众人面前说出那个真相。”自从这段自白在他脑中出现之后,他开始每天坐立不安。他拼命压抑自己想要说出真相的念头,但是越压抑就越是控制不住想要将真相和盘托出。最后,主人公被自己吓得惊慌失措而从人群中跑出去,人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便追上去。主人公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之后,人们告诉他,他已经将自己的罪行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鬼。每当我们想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个小鬼就会在我们耳边细语,怂恿我们做出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我们站在高高的阳台或者屋顶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个小鬼在耳边说:“跳下去啊!”这并不是命令的语气,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出现在我们脑中。每当我们看到讨厌的人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在背后为他(她)取的绰号,但是开口打招呼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把那个绰号喊了出来。心中的这个小鬼如此可恶,总是拼命地鼓吹我们说出不恰当的话。

社会学家韦格纳将我们心中的这个小鬼拖进了实验室。在实验中,韦格纳要求实验参与者不要去想某样东西。这样东西是在人们心中已经完全定型的,比如食物,比如白熊。但是实验参与者马上发现这实际上很难办到,越是压抑什么念头,这个念头就越要跑出来。当你停止压抑这个念头的时候,它会马上排山倒海般地涌入脑海中,然后你就彻底没有办法忽视它了。

韦格纳认为,当我们试图影响大脑思考的时候,大脑就已经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要想“白熊”)。当我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大脑的一部分会自动监控实现目标的进度,以便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者了解目标的实现状况。也就是说,大脑的反馈系统会一直进行自我检查:“我没有在想白熊吧?”这时候,我们想要逃避的那个目标(白熊)就出现在我们脑海里了。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赶走这个念头的时候,大脑又开始进行反馈:“我想白熊了吗?”周而复始,我们越想摆脱某个想法,那个想法就越会阴魂不散地围绕在我们脑海中。

第一次面试或者参加重要的活动时,我们会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出丑。”但是当这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大脑就开始自动搜索我们之前出丑的事情并自动进行回放,然后我们就会越来越紧张,直至手足无措。弗洛伊德依据这些心理干扰或者自由联想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他认为,那些一直缠绕在我们内心的想法或者影像,通常都是我们意志想压抑或者否认的念头。这些念头也许是真的,也许并没有实际发生过,但是我们觉得这很令人震惊或者羞耻,或者很害怕它们变成真实的事情。越是压抑,这些念头就越是挥之不去,弗洛伊德由此认为:人的内心有黑暗且邪恶的一面。

1970年,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教授主持了一项关于儿童的实验。实验人员将孩子带到一间教室里,告诉他这里有两盘棉花糖,一盘里有一颗,另一盘里有两颗。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他们要离开一会儿,如果能够等到他们回来,孩子就可以吃到两颗棉花糖,但是如果等不到他们回来,就可以按铃呼唤他们,但是这时只能吃到一颗棉花糖。1985年,米歇尔寄了一份问卷给当时参与实验的孩子家长,问卷上包括孩子的个性,孩子如何处理满足感,面对挫折的能力,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等。米歇尔发现,1970年那项实验中,根据孩子在按铃前所等待的时间不仅预测出了父母对孩子青少年时期的评语,而且可以估算出他们考入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因为在幼时就能够克服刺激性诱惑,长大之后也就能将满足感摆在后面,更加注重于学习与功课。当面对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也就更能控制自己。

摆脱诱惑的方法,就是运用自己有限的自制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我们没办法避开环境的刺激或者烦恼的来源时,多想想它们不吸引人的那一面就好了。佛陀为了摆脱人对肉体的沉溺,就想出了观察腐尸的办法。如果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感觉与欲望,并且懂得节制,他就拥有比较高的“情绪智商”,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就能够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困境。

现象揭秘当我们想要压抑什么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却会不停地出现在我们脑海里,这是因为人们大脑的反馈系统在起作用。当我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大脑的一部分会自动监控实现目标的进度,以便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者了解目标的实现状况。也就是说,大脑的反馈系统会一直进行自我检查,这时候,我们想要逃避的那个目标,就出现在我们脑海里了。周而复始,我们越想避开的念头便越常出现在心中。

24.傲慢与偏见

有位住过公共宿舍的朋友向我抱怨:宿舍内一些公用的物品是她购买的,公共区域的清洁也大部分是她在做,但是别人从来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感恩。当她不再愿意比别人做那么多而放手不管的时候,其他人却联合起来对付她,觉得是因为她没有做之前做的那些事情才搞得宿舍一团糟。当大家不再同住的时候,关系反而会变得好起来。很多人心里都会有这种困惑,为什么别人会做出这么不可理喻的行为?

为了向别人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我们必须表现得很有美德(不管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这项美德)。当我们与别人比较的时候,要么是扩大自己的价值,要么是贬低别人的价值。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来与他人作比较,从而得出自己更优秀的结论,而这种傲慢的偏见往往会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怨恨。实际上,也许那些好事我们的确做过,但是我们会只算自己做的那部分,降低或者忽视别人的贡献。关于“无意识的自我膨胀”的研究发现,丈夫和妻子各自估算自己所承担的家务时,两边所估算的数字加起来高达120%。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基本上都比较客观,而自我评价时往往就会失真。有些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透过玫瑰色的镜子看自己。

心理学家在某大学进行过一项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告诉大学生们,本校即将进行一项有关义卖的慈善活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自己与其他大学生会在义卖中购买多少东西。结果发现,学生们一般都会高估自己的慈善行为,而对别人的行为估算得十分准确。于是,研究人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在金钱游戏中,让参与者选择自己是采取自私方式还是合作方式解决问题。这次测试的结果和前一次一样,84%的学生预测自己会采取合作手段,并且预测64%的他人(平均数值)会采取合作手段,实际上,只有61%的实验参与者采取了合作手段。

研究人员对这些结果很感兴趣,于是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研究人员付给每位实验参与者5美元的报酬,并且询问他们,如果之后有人向他们募捐,他们会捐出多少以及别人会捐出多少。这些实验参与者预测自己会捐出2.44美元(平均数值),别人会捐出1.83美元(平均数值)。当后来研究人员真的要求实验参与者捐钱的时候,他们捐赠的平均金额只有1.53美元。

第四次实验中,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组新的实验参与者,向他们讲了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并且让这些参与者预测如果是向他们募捐的话,他们会捐出多少钱。这组新的参与者仍然预测自己会比别人更慷慨。研究人员告诉他们,第三次实验中实际捐款金额的平均值只有1.53美元,然后让参与者更正自己的预测数值。结果发现,人们只会降低自己对他人捐款的预估数字,而不会改变自己捐款的预估数字。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别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人,但是却认为自己“表里如一”。因此,人们也更容易为自己的自私行为找到开脱的理由,一味地沉溺在自己高人一等的幻想之中。

《马太福音》里曾经说过:“为什么你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理会自己眼中的梁木呢……先除掉你眼中的梁木,才可以看得清楚,去掉弟兄眼中的刺。”心理学家对人们这种“对自己眼中的梁木视而不见”的心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将实验参与者分为两人一组,并且单独对每个人解释实验流程。他们告诉每组的其中一个参与者,如果答对了题目,就可以得到一张高额奖券,但是另外一个组员将什么也没有。并且,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他会告诉在其他房间的另一个组员获得奖券完全是靠运气,你可以自己决定谁能够获奖。大部分的实验参与者都认为丢硬币是比较公平的方法。然后,实验参与者被单独留在房间里做决定。

实验结果显示,确实有一半的实验参与者使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做决定。因为硬币是被包装起来的,实验结束后有一半的硬币包装被打开了。在没有使用抛硬币的实验参与者中,有90%的人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决定。有趣的是,在使用抛硬币的实验参与者中,还是有90%的人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决定。也就是说,不管硬币抛出来的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决定。心理学家认为,自认道德感很强的人确实更有可能选择“抛硬币”,但是如果硬币抛出来的结果不如意,他们就会当作没有这回事,仍旧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做法。这种重视道德表象胜过道德真相的做法被称为“道德虚伪”。

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并且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善意。当我们向别人做出建议时,不管这建议的出发点如何,总会说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人们对自己的虚伪总是浑然不知。在这个权谋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全副武装,随时准备为自己声名(也许是利益)而战的战士,但是我们却自称并不是战士。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挣脱虚伪的束缚吗?

现象揭秘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来与他人作比较,从而得出自己更优秀的结论,而这种傲慢的偏见往往会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怨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基本上都比较客观,而自我评价时往往就会失真。实际上,也许那些好事我们的确做过,但是我们会只算自己做的那部分,降低或者忽视别人的贡献。并且,许多人重视道德表象胜过道德真相,这就是所谓的“道德虚伪”。

25.内心的辩护律师

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司法的案例时,曾经十分鄙视律师的行为。因为他们从来不管事情真相是什么样的,而一味为了利益帮助客户辩论甚至脱罪。有人说,好的律师就是高明的骗子。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说谎,但是他们会把不利于客户的事实掩饰起来,巧妙地编出一套说辞来骗取法官的信任。我们鄙视律师的时候,忽视了其实我们内心也有为自己辩护的律师。不管我们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这位内心的辩护律师都会为我们开脱,并且我们自己也真的相信是如此。

心理学家曾经运用一个故事进行实验,故事是这样的:茱莉和马克两人是兄妹,暑假的时候两人单独待在小木屋里,感到很无聊。后来两人想到一个打发时间的方法——跟对方发生性关系。为了保险起见,茱莉吃了避孕药,马克也使用了避孕套。两人十分享受这一过程,并且发誓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这件事成为兄妹两人的秘密,并且让他们变得更加亲密。当受访者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反应都十分激烈,一致认为这件事情根本无法接受。当研究人员问到反对的理由时,也许他们会说:“近亲结合会产生畸形的下一代。”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兄妹俩已经采取避孕手段。也许他们会说:“这会伤害他们的关系。”研究人员告诉受访者这件事使兄妹俩的关系更亲密。不管受访者提出怎样的理由,研究人员都会进行解释,即使如此,受访者还是感到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