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14

第14章 密钥Ⅲ.赶走邪恶的迷思 (3)

同样经典的还有1965年苏联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所做的心理实验。包达列夫对两组学生展示了同样一张照片,可是所做的解释却截然相反。对第一组学生他是这样说的:“这是一位大科学家,请你们谈谈自己对他的长相的看法。”这组学生看完照片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他深邃的目光表现了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展示了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决心。”然后,包达列夫对第二组学生强调:“这是一个惯犯的照片,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个罪犯的面部特征。”这组学生看完照片之后一致认为:“他深陷的眼睛表现了内心深处的仇恨,突出的下巴展示了他死不悔改的固执。”对于同样一张照片,为什么会得出如此迥异的结论呢?这是因为包达列夫之前故意对照片人物所做的介绍,使两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并按照自己的心理倾向做出了结论。

两个实验都是利用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认知经验,诱导人们做出了不正确的判断。当人们的认识显示出一种固定的倾向,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常常会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并且,人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心理上形成定势的可能性就越大,就会束缚人们的思维,或者令人们的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反而是有些毫无经验的人,在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时能够获得歪打正着的效果。这样看来,心理定势好像是有弊而无利的。

其实,心理定势也有积极的一面,有的时候能够帮助人们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利用思维定势的影响,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情境建立联系,在新的思路下也可以使用熟悉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9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利用思维定势来解决,但是容易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惰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仔细分析遇到的问题,把解决过的旧问题与新问题建立情境联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

在跳出思维定势的问题上,古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清朝时候,有一个叫谭振兆的人,家境十分富裕,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为他定了娃娃亲。后来,谭振兆的父亲去世了,谭家慢慢衰败,谭振兆便想去投靠自己的丈人乐进士。一天,谭振兆去乐进士家拜见丈人,请求尽快完婚。乐进士看到谭振兆家境大不如前,便有意悔婚,以婚姻天定为借口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说明你跟我女儿有缘分,我就把女儿嫁给你。如果你拿到的是‘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谭振兆心想:乐进士一定是在两个阄上都写“罢”字,自己一定不能上当。想到这里,他选了一个阄并很快将其吞了下去,然后跟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却栽在了自己的小算盘上,只好忍气吞声将女儿嫁给谭振兆。

其实,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有着难以想象的亿万种变化。能够限制住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当我们陷于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之时,一定不要被自己固执的思维定势困住。在两难的选择之间,换个角度考虑,一定能够找到逃出困境的生路。

现象揭秘人们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带来一种影响,使后来的心理活动产生特定倾向。我们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习惯于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观察事物和思考事物。当人们的认识显示出一种固定的倾向,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常常会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当我们陷于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之时,一定不要被自己固执的思维定势困住。

28.未完成情结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学生时代的考试。你在一次考试中做完了大部分题,只剩下那么一两道题无法解出。当你在苦思冥想的时候,交卷的铃声响了,你只能乖乖将卷子交给老师。考试结束后,与同学们讨论考试情况时,你发现你只记得那一两道没有完成的题目,而那些很快做完的题目早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许多观众在看完悲剧结局的爱情电影之后,都觉得久久难以忘怀。即使在很多年后回想起影片的内容,还是唏嘘不已。因为,以悲剧结尾的爱情电影总是描写那种“未完成”的爱情。心理学家契可尼通过研究发现很多人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或是已经知道结果的事情很容易就忘记了,而对那些中途断了,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自己目标的事情,往往记忆犹新。这就是“契可尼效应”,也被称为“未完成情结”。

心理学上的“未完成情结”泛指自己因没有完成某件事情,而总是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追求补偿的意向。更重要的是,当事人由于对此有一种难分难舍的感觉,所以总是在寻求加倍的满足。每个人都有“未完成情结”,它可能像个陷阱一样让我们陷进去,难以自拔。从心理学上看,恋爱是心理能量的最大聚集,而分手后,这种聚集起来的心理能量突然失去了宣泄的对象,可能使人产生迷失方向的感觉。当这种能量以疯狂的方式喷向昔日的对象时,就容易产生可悲的后果。

2003年5月,时任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香港银行公会主席刘金宝因涉及贪污、受贿,以及问题贷款案被免除中银香港职务,2004年1月于北京被捕。刘金宝于1952年9月出生在上海,历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香港分行总经理等职,曾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从刘金宝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高级经济师之所以沦为囹圄之徒,正是他的“未完成情结”造成的后果。

高中时,性格沉默内向的刘金宝喜欢上了同班同学陈晨。他鼓起勇气给陈晨写了一封情书,不料竟被陈晨当众撕得粉碎。这件事让刘金宝成了全班的笑柄,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能再被别人看不起。于是,他拼命地学习,终于获得了一定的回报。1988年,36岁的刘金宝升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他开始到处打听当年自己喜欢的那个女生陈晨,却得到她早已出国的消息。这让他内心倍感失落与绝望。

1993年5月,刘金宝升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代行长、党组代书记。就在这时,他遇到了长相颇似陈晨的分行宣传干事林凌(化名)。刘金宝一时感到兴奋若狂,很快任命林凌做自己的秘书,并隔三差五地带她出差。在他猛烈的追求之下,林凌投入了他的怀抱。在人们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刘金宝声称:“像我这样的人,什么样的女人玩不到?我跟林凌的关系,并不是有些人想的那种权色交易,而是真爱。”

但是,刘金宝并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真爱林凌,而是将她看作陈晨的影子。1997年8月,刘金宝被中国银行任命为港澳管理处常任副主任兼香港分行总经理。从这时候开始,他先后十余次安排林凌到新加坡、韩国、英国等地进行整容,共花费400余万港元,使林凌更加形似当年的陈晨。不光如此,刘金宝还通过给“企业家朋友”放贷款的方式,间接地为“女友”服务。为了满足林凌的各种要求,他曾直接或间接地给两个“企业家朋友”批贷款多达18亿元人民币,给国家造成5亿多元的损失。

2005年8月12日,刘金宝被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刘金宝不服,当庭提出上诉。2006年9月底,最高人民法院驳回他的上诉,维持原判。

在人们心中,未完成的事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费尽心血付出种种努力试图去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的事会形成一种情结,在未完成情结中,压抑是基本的要素。压抑越深,积压越重,天长日久,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人的精神健康。暴力、毁容,直至害命行为,都是在这种失控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把这种心理能量喷射到自我,采取抽烟、酗酒、疯狂购物等方式折磨自己,甚至从此对任何异性都宣告“免疫”,就可能导致心理变态,严重的还会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这个学派衍生的格式塔疗法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由于“未完成的事”一直悬而未决,个人处于不能理解、没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持的状态,而那创伤却一直要求弥合,弥合的要求有时被否认,有时被压抑,有时被合理化,看起来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应对模式)是适应的。但是未完成的事往往会一直存在,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比如对一个童年时期常常被忽视和责骂的孩子来说,在其心里会形成一个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爱”。当这一想法持续下去,更不具伤害性的合理化想法会出现,也就是“我不需要任何人的爱”。在长期得不到关怀的情况下,这想法可以保护一个人尽可能少地受到伤害,却并不能令这个人感到快乐和满足。因为其内心并不是真的不需要爱。这就是未完成的事给人们造成困扰的基本机理。人们的困扰来自挥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他们的注意力无法完全放松地投入到未来和当下的事务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都是为了解决最初那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惧。

“未完成情结”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人的“初恋情结”。初恋很难为人们所忘记,因为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件单纯美好的事情,不掺杂任何功利。这种纯净会带给人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在人们生活中的某一阶段存在,随着人们渐渐成长,这样的感觉渐渐地远去了,人们心中充满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再没有那种天真纯净的向往。人们喜欢将自己的初恋珍藏在记忆深处,而记忆深处的那个完美模型是没有人可以达到的。因为没有完成、没有结果,也因为无法再现,所以初恋才变得那么弥足珍贵。

现象揭秘很多人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或是已经知道结果的事情很容易就忘记了,而对那些中途断了,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自己目标的事情,往往记忆犹新。心理学上的“未完成情结”泛指自己因没有完成某件事情,而总是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追求补偿的意向。更重要的是,当事人由于对此有一种难分难舍的感觉,所以总是在寻求加倍的满足。

29.为什么要撒谎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表现之一是,无论什么人都会在其一生的很多时候撒谎,有的人甚至经常撒谎。正因为如此,人类在谎言中生活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也会引起很多麻烦和不幸。正如人类自己总结的:一个谎言要靠十个谎言来修补,但最终还是会被谎言击倒。既然知道了撒谎的坏处,人们为什么还是不断撒谎呢?

在国外的一项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接受调查者承认自己在最近的24小时内撒过一个谎。其他一些调查也显示,90%的人说他们曾经在约会的时候撒过谎,而大约有40%的人对朋友撒过谎。撒谎在工作场合中也是一个主要问题,调查显示,大约80%的人在工作面试时撒过谎,而接近50%的员工对他们的老板至少说过一次重大的谎话。

根据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调查,谎言最多的地方是政治领域,最擅长撒谎的人是政客或相关的政治人物。政治人物说谎的目的既是其工作的需要,又是为了鼓动民心或说服民众支持他们提出的方针政策。从很大程度上讲,如果没有谎言,他们就不可能有效鼓动民众。例如,当一项目标按概率判断只有50%的成功率时,政治人物通常会向公众许诺说有100%的成功把握。在谎言的鼓动下,可以较多地汇聚公众的力量,因而实际操作中可能把成功的概率增加到60%或更多。所以,政治家绝不会在只有50%的概率时对公众实话实说。

在9·11事件发生后的两年内,美国总统布什与部分美国官员曾就伊拉克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问题,发表了935次不实声明及谈话,也即向全世界公开撒谎935次。目的就是一个,让人们相信伊拉克与基地的拉登有联系,并且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证明美国侵占伊拉克是师出有理。发表不实声明的包括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等。其中,布什发表259次不实声明,居说谎榜单之首。而鲍威尔说谎254次,位居第二。然而,事实证明伊拉克从未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也没有与拉登勾结。结果,布什政府根据刻意散布的谎言引导美国步上战争之途。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辨别谎言。如,用“烧得通红的拨火棍”来进行测试。这是一种可被称为人间地狱的方法,即把一根拨火棍放在大火中烧红,然后拿出来,强迫被控告的人用舌头舔三次。当时人们相信,无辜的人会有充足的唾液来防止舌头被烫伤,而撒谎的人一般口干舌燥,因而会让舌头粘在拨火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