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在我们“个人品质”修炼过程中,面对“行路难”这一矛盾,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社会品质环境这一客观因素制约;二是个人主观因素制约。个人主观因素又来自于5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第一是受人(即“经济人”)的本质特性的制约;第二是受“经济人”自我的“人生理念”及所持有的人生的“品质理念”的制约;第三是受“经济人”自我的“个人品质”理念的制约;第四是受“经济人”“个人品质”修炼程度的制约;第五是受“经济人”所持有的“和谐自我”理念以及修行程度的制约。对于社会品质环境这一客观因素,我们在上一章进行了简要分析,这一章着重以“经济人”为重点,通过解剖“经济人”,了解“经济人”的本质,抓住“经济人”的特性,学会清理路障、战胜自我和跨越行难,掌握和谐自我之方法,达到“利人利己”收益之目的。
第一节 “经济人”的概念与特性
一、“经济人”的基本概念
何谓“经济人”?“经济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的一种专用定性词。古今中外的经济学流派在对“经济人”是“力求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这一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追求自我利益”的特性,集中表现在“经济人”特有的“利己”本质。也就是说“经济人”待人处事是以“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或“如何取得最大化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在待人处事过程中,其行为主要从“无条件利己、有条件利己、无条件利人、有条件利人、利人利己、损人损己”6个方面表现。
二、“经济人”的四大特性
1.“经济人”持有“利己”性
不少社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人”是利己主义者。何谓“利己主义”?单从词典的原意解释,“‘利己主义’是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种思想意识品质”。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至今,“经济人”的“利己”性,既是客观事物在人主观意识上的必然反映,也是人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利己”无论从性质和形式上来讲,与原有的定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重新审视“经济人”是利己主义者的定义,还“经济人”“利己”行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全貌。
2.“经济人”持有“利人”性
何谓“利人”?“利人”从词典上解释是指“使别人得利”。“经济人”的“利人”性,是指“经济人”在“利己”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利人”的一面。如不少“经济人”努力的工作,既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财富,同时也表现出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有的“经济人”经常扶贫帮困“使别人得利”。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现代经济人“利人”的秉性主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表示。
3.“经济人”的“等价交换”性
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基本上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待人处事。这种交换是以对等的物质或精神价值形式表现,在交换过程中实现其使用价值。一方面既达到了“利己”之目的,另一方面在“利己”的同时又产生了“利人”的结果。我们提倡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关注”等就是遵循既利己又利人的“互惠互利”这一原则。又如在博客站中你点评我的文章,我点评你的文章;在仕途上你抬我的轿,我捧你的场;在日常生活中你送礼给我,我还情于你;在感情生活中你爱我,我也爱你等。这些现象就是“经济人”在“利己”的过程中同时表现出的“利人”行为。总之,无论是物质方面的“等价交换”,还是精神方面的“等价交换”;无论是单一的“等价交换”,还是综合交叉式的“等价交换”,都受一定度的限制或按照交换规律行事。而少数贪污腐败分子,就是因为在“等价交换”过程中超出了度的界线,违反了正常的交换规律,以致触犯了法律才落马下水。
4.“经济人”习惯的可变性
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讲,“经济人”的“利己”或者“利人”、追逐物质利益多一些还是精神利益多一些等习性可随着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转换,其“利人或利己”本性也会随之有所转变。无论从客观环境来看还是从主观因素分析,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变,主要受以下6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受“经济人”物质基础的制约;二是受社会“品质”大环境的制约;三是受“经济人”是否确立自我人生的“品质理念”的制约;四是受“经济人”修炼“个人品质”程度的制约;五是受“经济人”职业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制约;六是受“经济人”生理变化等因素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