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个有钱出资金,一个有神通疏通关系。在共同努力下,他们的生意很红火。那个有神通的人便起了私心,想独吞生意。于是,便向出资者提出还了那些资金,这份生意算他一个人的。出资人当然不愿意,因此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诉诸公堂。那个有神通的人不愧有神通,他在两人开始做生意时,便已经给对方下了套,在登记注册时,只注册他一个人的名字。虽然出资人是原告,却因对方早就下好了套而输了官司。结果,他眼睁睁让对方独吞了生意而没有办法。这便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
从博弈双方来看,有神通的人是占了便宜,他的所得正是出资人的所失。这对神通广大的人来说,是一时得利,但他这样的作为,从更深的一层意义上看,所得也不一定比所失小。这个独吞别人利益的人,会让其他人不愿意也不敢和他交往,难以长久。
可见,交际中如果用欺诈行为而侵占别人的利益,可能会因为欺诈而失去更多。试想一下,有谁愿意和一个一心只想着独吞好处的人交往呢?
这种“吃掉一方“的零和结果,同样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一种非合作性的博弈。很多事实表明,在人际博弈的过程中,参与者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最不理智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是因人们的为己之利所得出的结果,要么是负和博弈,要么是零和博弈,而这都是非合作性的对抗博弈。
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本着为人利就是为己利的态度去行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别见利忘义,而要为人本分,心存善良,这才不致因在交际中发生“零和博弈”而失去人心。
博弈课堂:
1.人际交往是没有胜败之分的,而那些所谓的失败者就是那些贪图私利,破坏双方关系的人。
2.见利忘义是为人所不耻的,因为即使得到了也只是小利、眼前的利益,而丢掉的则是大利、长远的利益。
猜忌是人际交往的大敌
朋友相交贵在互相信任,这是友谊长存的基础。而如果让猜忌充斥心间,那么就如同千里之堤的蚁穴,也许很不起眼,却在慢慢侵蚀着堤坝,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并修补,那么溃塌就是最终的结局。
“囚徒困境”案例告诉我们:两个被隔离审讯的罪犯的最优策略就是相互背叛。这正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信任,并且相互猜忌,结果自以为得利的算计落了空。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事情:两个原本很好的朋友,因为某件事情其中一个对另一个产生了猜忌,猜忌一旦产生就像洪水般不断蔓延,否定、怀疑成了最强有力的武器,结果,一切的白都变成了黑,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很多夫妻最后婚姻破裂,也大多是从猜忌开始的。
这样不明智的做法其实是将人际交往推到了零和博弈、或者负和博弈,乃至囚徒困境的境地。用博弈的思维分析就是,猜忌一旦产生,一方就开始有意防着对方,或者开始怀疑对方。而另一方看到他的变化,也许可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是更多情况下会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给予对方“回应”。而他的做法则更加加重了前者的怀疑和猜忌,于是关系开始向破裂的边缘靠近。当这一切愈演愈烈的时候,关系的破裂也就不可避免了。因为理性的人总是首先考虑到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其中包括感情的不合、真诚被怀疑、自尊受伤害等等。也就是说,猜忌将原本相互合作的亲密关系变成了非合作性的对抗,乃至敌视状态。
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奥赛罗》中有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奥赛罗,一个在威尼斯军队里服役的黑人,他骁勇善战,在和土耳其的浴血奋战中屡次建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被提拔为将军。
奥赛罗性情耿直,粗犷豪放,元老勃拉班修的女儿苔丝德梦娜对他颇有好感,很快就爱上了他。温柔美貌的苔丝德梦娜不顾父亲和社会舆论的反对,和出身低微的奥赛罗结婚,婚后生活美满,非常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奥赛罗部下有一位军官名叫伊阿古,阴险的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先前就曾经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现在奥赛罗结婚了,他又心生一计,开始挑拨奥赛罗与苔丝德梦娜之间的感情。
这个阴险的小人想方设法伪造了一些假象,然后告诉奥赛罗,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出示了所谓的“定情信物”。奥赛罗开始了猜疑,最后他也觉得似乎真的有那么一回事。最后,奥赛罗信以为真,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他越想越气愤,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
可是,等到他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一切都已经晚了。奥赛罗后悔莫及,伤痛不已,最终他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德梦娜的身边。
猜忌如同霜雪,能让春意盎然的友谊之花颓然萎缩。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信任,最有害的东西便是猜忌。也许是因为可贵,信任似乎很难做到,而猜忌的心理不仅容易产生,而且杀伤力也非常大。
生活中像伊阿古这样的卑鄙奸诈小人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简直防不胜防。这样的小人之所以屡屡计谋得逞,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理不坚定、不健康,不能抵制小人们的挑拨离间、煽风点火,而最终酿成的惨剧最痛的还是我们自己。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诬蔑他。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的?”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那个人摸摸鼻子走了。
佛陀的意思是说,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你可以生别人的气,你可以上别人的当,但是看热闹的是那些小人,真正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一定要坚信:人际交往合作才能相互得利,猜忌只会一损俱损。
博弈课堂:
1.猜忌将原本合作的人际关系推向了非合作,最终导致了两败俱伤。
2.自己的内心,不要被那些小人的挑拨扰乱心智,保持自己的健康心理,猜忌将无处藏身。
自己活,也让他人活
人际交往是互惠互利的,而这种互惠互利首先源于你自己的作为,也就是说,你种下善,那么得到的就是善;而如果你种下恶,那你得到的就是恶。因此,不要总是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对你,而应该首先审视自己的行为。
打破“囚徒困境”的办法是“一报还一报”。当你不是选择首先背叛对方,并且对对方的上次合作给予真诚的回报,但是面对对方上一次的背叛也果断地采取反击、报复,而且这种报复不断上演,那么你的这种报复就会促使双方放弃无休止的背叛、报复,而选择更为省力和得利更多的合作方式。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能尽释前嫌,而选择更为有建设性的合作,这样便会使双方都获利更多。
由此,我们看到,“一报还一报”之所以能够打破“囚徒困境”,并不仅仅是以背叛反击背叛,以强硬报复对方的背叛,而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首先对对方的合作给予真诚的回报,但是同时对对方的背叛坚决还击。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永远不会首先背叛对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发产生了“自己活,也让他人活”的原则。当时前线战壕里的军队约束自己不开枪杀伤人,使这个原则能够实行的原因是,双方军队都已陷入困境数月,这给了他们相互适应的机会。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我们总是说要“以心换心”,要真诚,要相互信任,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你自己要做到真心、真诚、信任,然后才能要求对方。并且在你们交往的过程中,还会因为某些事情导致“背叛”出现,先不要急着以牙还牙,试产用宽容的胸襟、平和的心态肯定对方的长处,然后明确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和改正,也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勃拉姆斯教授给他的三个学生设计了一个博弈游戏。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假定你们是三个决斗的枪手,每人一把枪,枪里只有一发子弹,并假定你们的命中率为百分之百,而你们每人的目标是,尽量使最少人活着并且你也活着,即:最优结果是,其他两个枪手被打死,而自己活着;次优结果是:有一个枪手活着,自己也活着;再次的结果是:三人同归于尽;最差的结果是:自己被打死而其他枪手一个或者两个活着。当仲裁人说开始的时,问:枪手应该怎么做?
当说开始时,三个学生都毫不犹豫地以手代枪瞄向对面两个学生中的一个。
勃拉姆斯教授对此解释说,“理性的”枪手是随机选取另两个枪手中的一个开火,而不是不开枪。因为,自己是否活下来并不取决于自己是否开枪,但自己如果不开枪的话,必有人活下来,因此开枪是最优的策略。
下面开始第二个游戏,勃拉姆斯教授对三个学生中的一个说: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先开枪,可瞄向你想射击的目标,当然你有另外一个选择:对空放枪。你将如何选择?
那个学生想了想,将手指向空中,说:“我选择向空中放枪”。
勃拉姆斯教授接着解释说:这是理性的选择。因为如果他选择一个人作为靶子,并开枪杀死对方,那么剩下的人将毫不犹豫地把它作为靶子。结果是,他将死去,而另外两人中的一个活着。而如果放空枪,其他两个枪手因他自动解除了武装,不再构成威胁,而将枪瞄向对方。结果是后两个枪手发生自相残杀。因此,一个理性的枪手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将向空中放枪。
勃拉姆斯教授接着说:当第一个人朝天放枪后,后两个枪手会预见到这个自相残杀的结果,从而建立一个约定,一起朝解除武装的人开枪,但这个约定是无效的(即非均衡的),因为,一旦对方决定朝解除武装的人开枪,自己朝对方开枪是最优策略,当每个人都这样想时,约定就无效了。
三个枪手的决斗游戏告诉我们的一个教益是,几千年来,人类始终把一条黄金法则当成行为的准则。这项法则是: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种的善因或恶因,最后都会回报到你自已的身上。
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一种互动关系: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一个对别人友善的人,肯定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会有好人缘,会得到他人的爱戴和帮助。法国哲学家居友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爱,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分散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让我们把别人想像成天使,让生命开出更灿烂的花!
博弈课堂:
1.世界是一面镜子,其中有自己的影像: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所以,改变别人态度最快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