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
10700400000029

第29章 人际交往博弈:互惠互利的合作(1)

“正和博弈”是一种非对抗性博弈,或者称为合作性博弈。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不应采取对抗性博弈,而应该制造非对抗性博弈。要运用“博弈论”创造人际关系新局面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胸怀开阔;第二,要心地善良;第三,要互谅互让;第四,不要期望完全的公平。

心胸宽广,有容人雅量

人生存于社会,必然要同周围的人交际,而交际就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康方向发展,就必须以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态度,使交际成“正和博弈”。

所谓“正和博弈”,就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简单地说,也就是双赢了。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就是互惠互利,就是必须实现双赢。否则,人际关系是不太可能成立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要心胸宽广,有容人雅量,这样才能在让对方得利的同时,进而回报于你。

春秋时期,楚庄王喜欢宴请群臣。一日,庄王又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很是热闹。同时,楚庄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轮流向各位臣下敬酒。

这时,意外发生了--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

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一位楚王妻妾的玉手。楚王的这位妻妾很聪明,一甩手扯了这位官员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庄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庄王听了,并没有照办,只是呵呵一笑,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过了两年,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经常冲在前面,每次交锋,他都取对方首级而回,最后,终于击败了晋国。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那个大臣:“我德政微薄,又向未厚待过你,你何以会如此奋力杀敌保国呢?”大臣回答:“我真是罪该万死啊!从前酒醉失态,承大王容忍掩护而不杀,我怎敢忘却您暗地庇护之恩德而不公开报恩呢,自从那个晚上以来,我常常希望为您肝脑涂地,用我一腔热血去溅洒敌人,大王,我就是那天晚上被您的美人(小妾)扯断帽带的人呀!”

楚庄王在处理妻妾受辱的事情上,体现出了一代王者的宽广胸怀。因为他平时能容人,所以他的臣子才能真诚为他效力,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为他冲锋陷阵。

对于那些偶尔犯错的人,不仅要给予谅解,而且还要给予他改正错误的机会。戴“罪”立功者总是比常人更加卖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当你身边人的行为在有意无意间“得罪”了你且他已经知道错了的时候,该如何去面对呢?最好的办法是淡然处之,视而不见,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而如果此时针锋相对,双方矛盾就会加剧,一旦矛盾升级,后果将不堪设想。相反,如果你能忍一时气,事情过后,对方经过反思后,很可能会改变对你的看法,也有可能化敌为友。

一个懂得处世和宽容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却正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

如果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假如博弈的结果是“零和”或“负和”,那么,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或双方都受损,结果必不圆满。因此,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必须学会与对方共赢,把人际关系变成是一场双方获益的“正和博弈”,而这也是使人际关系向着更健康方向发展的唯一可取的做法。

因而,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促使人际交往趋向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状态。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博弈课堂:

1.容忍别人的过错,并不意味着自己受到了损失,也许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好像是这样的,但事实上,却是一种更长久的计议,而且得到的可能还会更多。

2.心胸宽广得到的最大利益就是淡泊宁静和平和高远的心境,这是一切美好的源泉。

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人是群体动物,人也是理性动物。人是群体动物,就意味着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人是理性动物,就意味着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人际关系中,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必然伤害其他人的利益,如果互不相让,势必导致两败俱伤。

人类实际上是一种群体生活。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而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因为人要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正因为如此,在追逐各自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矛盾和冲突本身就是一种博弈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负和博弈”效应往往在矛盾和冲突中体现得很充分。

所谓负和博弈,就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果的总和为负数。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矛盾和冲突的双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在很久以前,北印度有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擅长以木头做成各式人物。他所做的女郎,容貌艳丽,穿戴时尚,活动自如,还能斟茶递酒,招呼客人,几乎与真人无异,非常神奇。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不能说话。

当时,在南印度有一位画师,画技非常了得,所画人物,栩栩如生。有一次,他来到北印度,木匠久闻画家大名,意欲相聚一下。于是,他备好酒菜,请画师来家做客,又让自己所做的木女郎斟酒端菜,十分周到。女郎,秀丽娇俏,画师心生爱恋。木匠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道。

在酒酣饭饱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于是,木匠便要回去自己的卧室。临走时,他故意将女郎留下,并对画师说:“留下女郎听你使唤,与你做伴吧。”客人听了,非常高兴。等主人走后,画师见女郎伫立灯下,一脸娇羞,愈发可人,便叫她过来,但是女郎不吭声。画师看她害羞,便上前用手拉她,这才发觉女郎是木头人,顿自觉得惭愧,心想:“我真是个傻瓜,被这木匠愚弄了。”他越想越生气,要想办法报复,于是他在门口的墙上,画了一幅自己的像,穿着完全与自己的一模一样,还画了一条绳在颈上,像是上吊死去的样子;又画了一只苍蝇,叮在画中人的嘴上。画好像后,他便躲在床底下睡觉去了。

等到第二天早上,主人见画师久久没有出来,看见画师门户紧闭,叩门又没有人。于是,透过门窗缝隙向内望去,赫然看到画师上吊了。惊恐万分的木匠马上撞开门,急忙用刀去割绳子,这才发现原来只是一幅画。木匠很是恼火,觉得自己被蠢弄了,一气之下,打了画师。两个人从此断交。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关系的博弈,本来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结果却以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而终。我们可以假设一下:画师不知女郎是木头所做,见其秀丽,便心生爱恋,而如果此时木匠能告诉他实情,画师也就不会去动女郎;再者说,即使木匠故意作弄画师,如果画师在知道真相后,并不去报复木匠,而宽容待之,那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相反还可能让木匠心生愧疚,增进彼此的感情。但在这个故事中,两人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结果只能使他们因为两败俱伤而不再交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交际中的“负和博弈”使双方交锋的结果是都没有所得,或者得到的小于失去的,最终的结果还是两败俱伤,双方受挫。交际中的“负和博弈”,只能加大双方的矛盾和抵触情绪,使双方失和。如果交际中发生“负和博弈”,那么,一般总会因为两败俱伤而不再交往或逐渐疏远;即使是亲人之间,经常性地出现“负和博弈”现象,也会使至爱亲情严重受挫。

博弈课堂:

1.片面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不但不会让自己更得利,相反还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2.所谓“让一步海阔天空”,报复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人际间“零和博弈”,胜者不算赢

“零和博弈”则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也就是说,一方赢了,而另一方输了,两方的利益总和为零。得利的一方的利益建立在另一方的辛酸和痛苦之上。在人家交往中,我们都知道要以心换心,而这种“零和博弈”出现在人际关系中,就算是胜者也不能算赢。

下棋有和棋一说,足球比赛有平局一说,但是拔河比赛是没有平局的,是必须要分出胜负的,一方赢了,另一方必然就输了。赢的一方是胜利者,输的一方则是失败者,这就是比赛的结果。但是,人际交往不是比赛,即使存在竞争关系,也不一定要分出胜负。人际交往谋求的是互惠互利,这样关系才会长久,否则一方得利的局面是无法长期维持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

邻里之间因为某些小事起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各让一步,互相理解和体谅,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但是,如果双方都不肯让步,非要分出胜负的话,那不管是谁胜了,最后的结果都是破坏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导致以后无法和谐相处,对双方来说其实都没有好处,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还有我们经常买菜,会注意到那些生意最好的总是和善待人、童叟无欺的摊主。这是因为,卖家和买家互相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让彼此获利,或者说都没有损失,这样自然就愿意继续“合作”下去,而继续合作的结果是双方都获利--买家得到了新鲜、足量的蔬菜;卖家保证了客源,也就保证了长期的利润。相反,一些摊主不是买的贵就是缺斤短两,不可否认,他确实是得利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他实则是受损失了。因为,上过一次当的人不会再上第二次,而且这个信息会互相传递,即使没有上过当的人,在得知这个信息后也不再光顾他的摊位,顾客大量流失的最终结果就是生意零落。

在人际博弈中,之所以会出现“零和博弈”,大多是因为有人见利忘义,想吞并别人的利益。这样的人不会去想自己以后的利益,只要把眼前的利益抓到手里就是胜利。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也许他的手段能够得逞,但从长远来看,他所损失的正是自己一手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