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
10700400000028

第28章 处世博弈:方与圆、进与退(3)

我们都知道商人的死是因为他言而不信导致没有人救他被淹死的。而商人之所以言而无信,就是为了省下那九十九两金子,为了眼前的利益。通过博弈论来分析,商人并不是因为九十九两金子死的,而是因为失去诚信死的。对于理性的人来说,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首先考虑的当然是自己的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利益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分,很多时候,如果太注重眼前利益,就会丧失长远利益。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注重眼前利益而破坏了诚信,导致长远利益没有实现的机会。因此,对于明智的决策者来说,在博弈的时候,他会选择诚信而非破坏诚信。

比如: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天天都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阿姨的话实际上是拿自己的诚信在和你的信任博弈。由此可以看出,诚信并不是心理需要的道德选择,而是基于利益需要而作出的一种策略选择。所以对于博弈者来讲,如果双方都想长久地得到利益,就必须建立长久的重复博弈。重复博弈的过程也是讲诚信博弈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在成都,出现了一个无人卖报摊,报架上写着“请给5角买报”的油漆字,旁边放一个装钱的口袋,买报者只需要像公交车那样自动投币就可以自己拿走报纸。无人卖报摊创建三年竟创造了三年不少过钱的诚信奇迹。

当然,我们自然不能自信每个人的诚信都已经达到了如此高水平的程度。之所以能够创造诚信奇迹,是因为买卖双方在重复博弈中选择了诚信以保证自己长久利益的原因。作为经济社会里的“理性人”,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守信的天使,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事有太多。无人卖报摊开张的第一天就少了两元钱。两元钱等于4份报,这4份报的“买家”中或许就有不诚信的机会主义者。卖买双方在第一天里就进行了一次诚信与不诚信的简单博弈,这场博弈中,诚信卖报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他完全有可能不顾其他买报人的不方便而在第二天就取消这个无人售报摊,如此一来,买卖双方都陷入了不诚信的“囚徒困境”,公众此时来指责社会诚信沦丧也是理所当然了。

但卖报人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坚持了下来,结果第二天又多出了两元钱。于是,这一坚持就是三年。从动态博弈来看,第一天那种“每个博弈者都只关心一次性支付的简单博弈”已经转变成了“重复的、连续进行的博弈”,连续博弈的过程中,偷报者必然会担心卖报人可能采取暗中观察、抓住偷报者示众等报复措施,所以会理性地克制投机行为、选择诚信与合作,于是必然就出现了双方都诚信的博弈结果。

事实上,在人生中处处存在着博弈,其博弈的过程就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决策过程,而人们所决定的某个策略,其本身就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诚信也是一样,它是人们在重复博弈、反复切磋过程中谋求长期的、稳定的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

由此我们看到,合理的博弈规则才是保证社会诚信的基本条件。而遏制诚信缺失的博弈规则就是,一要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将一次性博弈有效地转化为重复性博弈;二要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对不诚信行为处罚的可信性。

博弈课堂:

1.不要因为占一时的小便宜而吃长久的大亏,这是得不偿失的。

2.我们愿意将诚信当成一种道德,这样人和人之间就多了温情而少了尔虞我诈。

与自己的自私博弈

自私是个人主义的道德境界。有的人极端的自私自利,公开露骨的损人利己;也有一些人设法寻找一种既能满足自己的私利,又能照顾别人利益的处世哲学,但就其实质来说,利己是核心,是根本基础,是推动他们活动的根本动力。

“囚徒困境”让我们认识到,人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就是自私惹的祸。自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利己,即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如何使自己能够最大得利。在自私的推动下,人们很少考虑别人的利益,进而也很少关注集体的利益,导致公德心的缺失。这样做首先是别人所不喜欢的,其次,由于社会是讲求合作的社会,而他正因为别人不喜欢,所以他等于用自私给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断挖坑,结果走起来怎么也不顺当。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这种追求不应该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否则,就要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和打击了。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苟陂县一带修建了一条南北水渠。

这条水渠又宽又长,足以灌溉沿渠的万顷农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时候,沿堤的农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边种植庄稼,有的甚至还把农作物种到了堤中央。

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涨,这些农民为保住庄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坝上挖开口子放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条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体鳞伤,面目全非,因决口而经常发生水灾,水利变为水害了。

面对这种情形,历代苟陂县的行政官们都无可奈何。每当渠水暴涨成灾时,便调动军队去修筑堤坝,堵塞决口。

后来宋代李若谷出任知县时,也碰到了决堤修堤这个头疼的问题。

他便贴出告示说,“今后凡是水渠决口,不再调动军队修堤,只抽调沿渠的百姓,让他们自己把决口的堤坝修好。”

这布告贴出以后,再也没有人偷偷地去决堤放水了。

很多人就像这些沿渠的百姓,总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决堤引水,却全然不顾其他人的利益--水渠决堤发生水灾。可是想想看,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最得利的,也不是最优策略。因为一旦渠水暴涨成灾而不能及时修固堤坝,那么他们的生命、财产、家园就可能毁于一旦。只管眼前的小利而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危险隐患,真是有些得不偿失。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利益人发现自己这么做得到的好处还不如他损失的多的话,他自然也就不再去做这种事情了。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抱着“公家的便宜能占就占,反正不用自己花钱”的想法,中饱私囊。而实际上,公家的利益和每一个人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损害了公家的利益也就是损害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利益。因此,在这场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博弈中,每个人都需要将自己的眼光放长远,树立公德心,争取做到变自私行为为利他主义。毫无疑问,在一个人人关心他人的社会里,即使遇到“囚徒困境”,成员之间也容易达成合作。因为,双赢是人们实现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好办法。而关心他人的利益有助于实现这种双赢。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花钱赎出一个已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事后并不到国库去报账,以显示自己追求仁义的决心与真诚。

孔子知道此事后,对子贡说:“我知道你追求高尚,也不缺钱花,可是这个补偿你一定要去领。

“因为你自己掏钱救人,会受到社会的赞扬,但今后,当别人在国外再遇见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时,他就会想:垫不垫钱去赎人?如果垫钱赎了人,回国后去不去报账?不去报账,岂不是白白丢掉一大笔钱;如果去报账,岂不是在行为上要遭旁人讥笑,显得自己的品格不高?于是就会装作没有看见,这样一来,你的高尚行为岂不是阻碍了对至今仍沦为奴隶的鲁国人的解救?

利他主义就是描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的利益效用是与另一个人的福利相联系的。因此,利他主义是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但是必须认识到,有一些看起来是宽宏大量的行为可能有其他各种原因而不是利他主义。例如,慈善行为往往不是出于对不幸者的关心,而是为了它所能带来的社会赞赏。

人们之间的利他主义也可以通过社会化来维持。但是,这里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自私者可以从其他人的利他行为中得到好处而不给以任何回报。

我们都遇见过一些令人讨厌的人,他期望其他人宽宏大量,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必须把这种人与关心他人的人区别对待,免得被他占便宜。

博弈课堂:

1.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不是抓在手里不放,而是送出去换回更大的。

2.我们需要人们之间真诚的利他主义,因为这样做其实是在帮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