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偏方·小食物治百病(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22800000027

第27章 小食物功效一览(2)

花生

《药性考》:“生研用下痰;炒熟用开胃醒脾,滑肠,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

《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治肺痨。”

《本草备要》:“花生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果中佳品。”“花生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果中佳品。”

《本草纲目拾遗》:“多食治反胃。”“用生花生去壳膜,取净肉冲汤服,痰嗽自安,世俗以火炒食,反能生痰。”

《滇南本草》:“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

《医林纂要》:“和脾,醒酒,托痘毒。”

《本经逢原》:“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松子

《海药本草》:“主诸风,温肠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本草经疏》:“海松子,气味香美甘温。甘温助阳气而通经,则骨节中风水气,及因风头眩死肌自除矣。气温属阳,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变白不饥所由来矣。”

《本草衍义》:“与柏子仁同治虚秘。”

《随息居饮食谱》:“润燥,补气充肌,养液息风,耐饥温胃,通肠辟浊,下气香身,最益老人。”

《日华子本草》:“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

《开宝本草》:“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

《玉楸药解》:“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

《本草通玄》:“益肺止咳,补气养血,润肠止渴,温中搜风,润皮肤,肥五脏。阴虚多燥者珍为神丹。”

《本经逢原》:“海松子,甘润益肺,清心止嗽润肠,兼柏仁、麻仁之功,温中益阴之效,心肺燥痰、干咳之良药。”

《本草从新》:“润肺健脾,敛咳嗽,止吐血。”

《本草纲目》:“润肺,治燥结咳嗽。”

无花果

《生草药性备要》:“洗痔疮。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肠。”

《本草纲目》:“甘、平,无毒。治五痔,咽喉痛。”

《滇南本草》:“主清利咽喉,开胸膈,消痰化滞。敷一切无名肿毒,痈疽疥癞癣疮,黄水疮,鱼口便毒,乳结,痘疮破烂,调芝麻油搽之。”

《医林纂要》:“益肺,通乳。”

《荷兰药镜》:“凡咳嗽、声哑、咽喉刺痛、胸胁痛或疝气疼痛,一切适用缓和诸症,水煎用之,有殊效。咽喉口中痛等,加入漱剂,为甘和止痛良药。”

《便民图纂》:“治咽喉疾。”

粮类

粳米

《随息居饮食谱》:“粳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病人产妇,粥养最宜。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

《本草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药性裁成》:“粳米造饭,用荷叶煮汤者宽中,芥菜叶者豁痰,紫苏叶者行气解肌,薄荷叶者清热,淡竹叶者避暑。造粥则白粥之外,入茯苓酪者清上实下,薯蓣粉者理胃,花椒汁者辟岚瘴,姜、葱、豉汁者发汗。”

《名医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食鉴本草》:“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泻痢。”

《滇南本草》:“粳米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

糯米

《本草经疏》:“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允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宜之。”

《本经逢原》:“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且利小便。”

《千金方》:“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仁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本草纲目》:“主消渴,暖脾胃,止虚寒泄泻痢疾,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能行营卫中血积,解芫青、斑蝥毒。”“脾肺虚寒者宜之。”

《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玉米

《医林纂要》:“益肺宁心。”

《本草推陈》:“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广西民族药简编》:“捣碎沸水冲服,治木薯中毒或食物中毒昏迷。”

荞麦

《食疗本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本草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荞麦最能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泻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

《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泻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证,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

《随息居饮食谱》:“荞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燕麦

《本草纲目》:“滑肠。”

《本经逢原》:“益肝和脾。”

《品汇精要》:(其茎叶)“去虫”。

小麦

《本草纲目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名医别录》:“除客热,止烦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使女人易孕。”

《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本草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烫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番薯

《本草纲目》:“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本草纲目拾遗》:“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祛宿淤脏毒,舒筋强,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医林纂要》:“止渴,醒酒,益肺,宁心(生用);益气,充饥,佐谷食(熟用)。”

土豆

《食物中药与便方》:“和胃,调中,健脾,益气。”

《湖南药物志》:“补中益气,健脾胃,消炎。”

《本草纲目》:“功能稀痘(水痘),小儿熟食,大解痘毒。”

黄大豆

《本草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

《备急千金要方》:“生捣淳酢和涂之,治一切毒胀,并止痛;煮汁冷服之杀鬼毒,逐水胀,除胃中热,散五脏结积内寒,下淤血,解百药毒。”

《食疗本草》:“益气润肌肤。”

《本经逢原》:“误食毒物,黄大豆生捣研水灌吐之;诸菌毒不得吐者,浓煎汁饮之。又试内痈及臭毒腹痛,并与生黄大豆嚼,甜而不恶心者,为上部有痈脓,乃臭毒发痧之真候。”

《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脾燥,故消积痢。”

《名医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淤血,散五脏结积内寒。”

《日用本草》:“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治肿毒。”

薏苡仁

《本草纲目》:“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泻痢水肿用之。”“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本草衍义》:“此物力势和缓,须加倍用即见效。”

《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

《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致损耗真阴。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

《名医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南瓜

《本草再新》:“平肝和胃,通经络,利血脉,滋阴水,治肝风和血养血,调经理气,兼左诸风。”

《滇南本草》:“分利小便。”

蚕豆

《随息居饮食谱》:“健脾开胃,浸以发芽,更不壅滞。”

《湖南药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本草从新》:“补中益气,涩精,实肠。”

扁豆

《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疾。”

《药性辨疑》:“扁豆专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乱;极补脾,故治痢而止脓血,消水湿,治热泄。”

《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本草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绿豆

《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日华子本草》:“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本草纲目》:“绿豆,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清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补益元气,调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止消渴,利肿胀,解一切草药、牛马、金石诸毒。”“绿豆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

《本草经疏》:“绿豆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阳明客热则发出风疹,以胃主肌肉,热极生风故也,解阳明之热,则风疹自除。”

《日用本草》:“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烫火伤灼。”

《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无不用此奏效。”“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

芝麻

《神农本草经》:“为上品……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

《本草纲目》:“仙家食品。”“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

宋代苏东坡:“以九蒸胡麻,同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面食,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陶弘景:“八谷之中,惟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

《食疗本草》:“润五脏,主火灼,填骨髓,补虚气。”“疗妇人阴疮,初食利大小肠,久服即否。去陈留新。”

《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

《本草求真》:“胡麻,本属润品,故书载能填精益髓。又属甘味,故书载能补血,暖脾,耐饥。凡因血枯而见二便艰涩,须发不乌,风湿内乘发为疮疥,并小儿痘疹变黑归肾,见燥象者,宜以甘缓滑利之味以投。”

《名医别录》:“坚筋骨,疗金疮、止痛,伤寒温疟,大吐血后虚热羸困,明耳目。”

《新修本草》:“生嚼涂小儿头疮及浸淫恶疮。”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养五藏,治劳气,产后羸困。耐寒暑,止心惊,催生落胞,逐风湿气、游风、头风。补肺气,润五脏。填精髓。细研涂发令长。”

《玉楸药解》:“补益精液,润肝脏,养血舒筋。疗语謇、步迟、皮燥、发枯、髓涸肉减、乳少、经阻诸证。医一切疮疡,败毒消肿,生肌长肉。杀虫,生秃发。”

菜类

韭菜

《食鉴本草》:“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

《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可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

《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本草衍义补遗》:“跌打损伤及噎膈病,捣汁澄清,和童便饮之,能消散胃脘淤血,甚效。”

《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肾,下气调营。主胸腹腰膝诸疼,治噎膈、经、产诸证,理打扑伤损,疗蛇狗虫伤。秋初韭花,亦堪供馔。韭以肥嫩为胜,春初早韭尤佳。”

《名医别录》:“韭叶味辛,微酸温无毒,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病人可久食。”

《神农本草经疏》:“韭禀春初之气而生,兼得金水木之性,故其味辛,微酸,气温而无毒。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淤,是其性也。”

《本草求真》:“服此气行血散,肝补肾固,而病安有不愈乎?”

《随园食单》:“专取韭白,加虾米炒之更佳,或用鲜虾亦可,蚬亦可,肉亦可,剥蛤蜊肉,加韭菜炒之佳。”

《食疗本草》:“韭,冷气人,可煮,长服之……又,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亦可作菹,空心食之,甚验。甚治胸膈咽气,利胸膈,甚验。”

芹菜

《本草推陈》:“治肝阳头昏,面红目赤,头重脚轻,步行飘摇等。”

《滇南本草》:“发散疮痈,攻疮毒,治头热,止头疼,祛风。”“补中益气,兼治黄疸,亦治赤白带下,烦躁最良,同南苏叶同煎。”

《生草药性备要》:“补血,祛风,去湿,敷洗诸风之症。”

《本经逢原》:“清理胃中浊湿。”

《随息居饮食谱》:“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头目。”

茄子

《日华子本草》:“治温疾,传尸痨气。”

《医林纂要》:“宽中,散血,止渴。”

《滇南本草》:“散血,止乳疼,消肿宽肠,烧灰米汤饮。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血痔。”

《随息居饮食谱》:“活血,止痛,消痈,杀虫,已疟,瘕疝诸病。”

《食疗本草》:“主寒热,五藏劳。又醋摩之,敷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