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攻略全本
1049800000008

第7章 孙子兵法 (6)

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粮草也已不多,只好下令退兵。 听闻蜀军退兵,司马懿派大将张郃领兵追击。追至剑阁木门时,遭遇蜀军的埋伏,张郃及其率领的百余名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三国时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心,要避免跟敌军僵持消耗。如果哪个将帅能深知此用兵之法,就会成为百姓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就是关乎国家生死安危的主导者!前沿诠释作为第一篇的后续,虽然本篇的题名为“作战”,但并没有到达真正的开战,而是关于物资的一个总结,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这里的粮草也就是“经济条件”,这是每场战争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孙武曾提出了“鼓舞士气,鼓励夺取,速战速决”的观点,不但解决了粮草补给问题,还解决了因战争而引起的国库空虚和沉重的赋税问题。

公元231年,蜀国十万大军在诸葛亮的率领下第四次攻伐魏国,魏国派司马懿率张碑、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到达祁山后,看到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因粮于敌。 ’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现在,我们的粮草供应困难,这个时节,陇上的麦子应该已经熟了,我们要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几员大将守卫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等将领直奔上邽。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生疑惑,又听报有一部蜀军径往上邽而去,这才恍然大悟,急忙领军去救上邽。 诸葛亮赶到上邽,将魏守将费曜打得大败而逃,然后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把陇上的麦子全部收割,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有不甘,便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

不料,诸葛亮早知司马懿会来偷袭,令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员大将各带两千人马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埋伏。待到魏兵到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东西伏兵四起,诸葛亮又令人大开城门,从城中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方针。

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粮草也已不多,只好下令退兵。 听闻蜀军退兵,司马懿派大将张郃领兵追击。追至剑阁木门时,遭遇蜀军的埋伏,张郃及其率领的百余名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三国时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部将全死于乱箭之中。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因粮于敌”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郃。

另外,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征战中也充分地重视到了这一问题。

东汉末年,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伺机东山再起。公元207年,曹操亲自带兵征讨乌桓,以消灭蹋顿和袁绍的两个儿子,巩固北部边疆。但是,军队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原因就在于军队数量庞大,粮草辎重多,行军速度打了折扣。

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只有深入敌境,迅速接近敌人,才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胜利。按照我们现在的行军速度,敌人肯定早已做好战争准备,我们怎么可能轻易地打败敌人呢?”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命令大军停止前进,然后从中挑选了几千精兵,由自己亲自率领,日夜兼程,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在距蹋顿单于的王庭柳城仅一百里的白狼山出现,与蹋顿单于的几万名骑兵遭遇。

蹋顿单于的骑兵没想到会在自己的领土上与敌人遭遇,毫无防备。曹操等人见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知道只能拼死一战,否则,决无活路,因此人人奋勇战斗,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惨烈,曹操的几千精兵死伤大半,但蹋顿单于这一方,死伤更多。后来,蹋顿单于战死,群龙无首,终于被曹操打败。

袁绍的两个儿子听闻蹋顿单于战死的消息后,带领随从逃往辽东,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不久,公孙康便设计杀死了他们,并将二人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北部边疆从此安定。

作战时的物资问题,是战争中必须要考虑的,因此,孙子称之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就将孙子的这种计谋运用到了日本侵略者身上。

八路军冀察热辽军区平西十一分区(后来改为晋察冀平西军分区)所辖房山、涞水和涿县(现涿州市)的小麦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当时房、涞、涿平原是敌占区,也是平西十一分区的游击区,大多数的乡、村政府都是以“两面政权”的形式存在的:白天支应日本侵略者,晚上迎接八路军。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当时就在观沧海图。《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画中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因粮于敌”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郃。

另外,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征战中也充分地重视到了这一问题。

东汉末年,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伺机东山再起。公元207年,曹操亲自带兵征讨乌桓,以消灭蹋顿和袁绍的两个儿子,巩固北部边疆。但是,军队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原因就在于军队数量庞大,粮草辎重多,行军速度打了折扣。

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只有深入敌境,迅速接近敌人,才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胜利。按照我们现在的行军速度,敌人肯定早已做好战争准备,我们怎么可能轻易地打败敌人呢?”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命令大军停止前进,然后从中挑选了几千精兵,由自己亲自率领,日夜兼程,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在距蹋顿单于的王庭柳城仅一百里的白狼山出现,与蹋顿单于的几万名骑兵遭遇。

蹋顿单于的骑兵没想到会在自己的领土上与敌人遭遇,毫无防备。曹操等人见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知道只能拼死一战,否则,决无活路,因此人人奋勇战斗,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惨烈,曹操的几千精兵死伤大半,但蹋顿单于这一方,死伤更多。后来,蹋顿单于战死,群龙无首,终于被曹操打败。

袁绍的两个儿子听闻蹋顿单于战死的消息后,带领随从逃往辽东,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不久,公孙康便设计杀死了他们,并将二人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北部边疆从此安定。

作战时的物资问题,是战争中必须要考虑的,因此,孙子称之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就将孙子的这种计谋运用到了日本侵略者身上。

八路军冀察热辽军区平西十一分区(后来改为晋察冀平西军分区)所辖房山、涞水和涿县(现涿州市)的小麦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当时房、涞、涿平原是敌占区,也是平西十一分区的游击区,大多数的乡、村政府都是以“两面政权”的形式存在的:白天支应日本侵略者,晚上迎接八路军。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当时就在观沧海图。《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画中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平原以外的山区。

1944 年,已近夏末时,房山、涞水和涿县地区由于经历了多次日本侵略者下乡 “征粮”、抢粮行动,老百姓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生活极度艰难。

不仅老百姓,八路军部队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缺粮情况。从区首长到普通战士、马夫,每人每天只有三两陈粮玉米糁,每天只能吃两顿稀饭,还要在稀饭里掺上野菜,大家管它叫“菜糊糊粥”。

战士吃不饱,就没有力气扛枪,就没有力气打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分区首长们心急如焚。看到附近地区几近成熟的麦子,他们决定从鬼子手中抢粮食。此时,日本鬼子已经穷途末路,也处于资源严重不足的境况中,对即将丰收的麦子垂涎三尺,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双方围绕着夏粮的丰收酝酿着一次大行动。

分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学思经过调查和研究,制订了一套虽有一定风险、却极有可能成功的作战方案,又经过集思广益和反复修改,形成了 “抢粮作战方案”。

张学思先让战士们熟悉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了解他们下一步的行动部署。他还派出侦察员搜集情报,随时掌控敌人的动向。同时,他本人则带领一批营团干部亲自勘察地形,在地图上演练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当一切准备完备后,抢粮战斗就打响了。

那是农历五月初七的傍晚,张学思命人切断了当地敌伪之间联系的电话线,同时组织好对敌喊话的人员和司号员,就带着战士们出发了。等一切准备好后,老百姓就出现在了麦田里,他们分工明确地开始了收割、打包、运送、装车的任务。一场“虎口抢粮”的战斗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等敌人发现时,在张学思的指挥下,包围炮楼的部队在同一时间吹起了军号,一时间,冲锋号、集合号响彻夜空,使敌人误以为是八路军大部队来攻打他们,所以,没有一个日伪军敢从炮楼里走出来。

最终,八路军成功地完成了这次“虎口夺粮”的战斗任务,留给日本鬼子一片仅剩下光秃秃的麦杆的麦田,少量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以及无尽的沮丧和抗战时期的张学思(左一)。

张学思(1916—1970),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弟,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平原以外的山区。

1944 年,已近夏末时,房山、涞水和涿县地区由于经历了多次日本侵略者下乡 “征粮”、抢粮行动,老百姓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生活极度艰难。

不仅老百姓,八路军部队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缺粮情况。从区首长到普通战士、马夫,每人每天只有三两陈粮玉米糁,每天只能吃两顿稀饭,还要在稀饭里掺上野菜,大家管它叫“菜糊糊粥”。

战士吃不饱,就没有力气扛枪,就没有力气打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分区首长们心急如焚。看到附近地区几近成熟的麦子,他们决定从鬼子手中抢粮食。此时,日本鬼子已经穷途末路,也处于资源严重不足的境况中,对即将丰收的麦子垂涎三尺,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双方围绕着夏粮的丰收酝酿着一次大行动。

分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学思经过调查和研究,制订了一套虽有一定风险、却极有可能成功的作战方案,又经过集思广益和反复修改,形成了 “抢粮作战方案”。

张学思先让战士们熟悉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了解他们下一步的行动部署。他还派出侦察员搜集情报,随时掌控敌人的动向。同时,他本人则带领一批营团干部亲自勘察地形,在地图上演练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当一切准备完备后,抢粮战斗就打响了。

那是农历五月初七的傍晚,张学思命人切断了当地敌伪之间联系的电话线,同时组织好对敌喊话的人员和司号员,就带着战士们出发了。等一切准备好后,老百姓就出现在了麦田里,他们分工明确地开始了收割、打包、运送、装车的任务。一场“虎口抢粮”的战斗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等敌人发现时,在张学思的指挥下,包围炮楼的部队在同一时间吹起了军号,一时间,冲锋号、集合号响彻夜空,使敌人误以为是八路军大部队来攻打他们,所以,没有一个日伪军敢从炮楼里走出来。

最终,八路军成功地完成了这次“虎口夺粮”的战斗任务,留给日本鬼子一片仅剩下光秃秃的麦杆的麦田,少量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以及无尽的沮丧和抗战时期的张学思(左一)。

张学思(1916—1970),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弟,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懊恼。

第三篇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 解本篇是关于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内容包含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以全争于天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