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羊病学
10364000000012

第12章 羊寄生虫病(3)

羊只感染后经过18天到达成虫阶段,至第26天开始产卵。成虫在羊体内的寄生期限随着羊的营养状况而改变,营养良好的羊只抵抗力强,幼虫的发育受阻。当宿主的抵抗下降时,幼虫可以恢复发育。外界气温达21℃时,虫体的活力受到影响,使其在到达感染期之前发生变性。

【临床症状】

羊群感染后的16~32天,病羊的典型症状是咳嗽。咳嗽先在个别羊身上发生,相继整群发作。中度感染时,咳嗽剧烈而粗粝。严重感染时,呼吸浅表、迫促而痛苦,伸颈摆头;尤其在驱赶或夜间休息时,咳嗽最为明显,常在距离羊群近处可以听到明显的咳嗽声和拉风箱似的呼吸声;患羊鼻孔常流出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干后在鼻孔周围形成痂皮。随病程的发展羊只逐渐消瘦,被毛无光泽,焦躁,贫血,头、胸部和四肢水肿,体温无变化,呼吸困难并且加重。

当患羊打喷嚏或阵发性咳嗽时,常咳出黏液团块,显微镜涂片检查可见有虫卵和幼虫。感染轻微的羊和成年羊常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在气管和支气管中检出乳白色虫体,即可确诊。也可采用幼虫检查法。

第一期幼虫检查法:取羊粪10粒左右,置于贝尔曼装置的铜网上,添加40℃左右的温水,静置1小时左右,取下小试管,吸出上层液体,再吸取少量底部液体滴于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检查,可以看到大量体长400~500μm,体宽23~27μm,运动极为活跃的幼虫,在幼虫的头部有一扣状结节。

或者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幼虫,但是粪便沉渣中幼虫较少,要想获得大量幼虫还是以贝尔曼装置为好。如果欲对第一期幼虫进行形态观察,可滴加1滴碘液,待幼虫死后进行观察。

【防治】

预防在该病的流行区,应每年对羊群进行普遍驱虫,并及时对病羊进行治疗;驱虫治疗后,应将粪便堆积,进行生物发酵处理;避免在低湿的沼泽地放牧;补饲药物添加剂。

治疗氰乙酰肼,每千克体重17mg,加温水少许,灌服或拌入精料中喂服;或每千克体重15mg,配成10%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噻咪唑(四咪唑,驱虫净),每千克体重15mg,配成2%溶液,灌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5mg,灌服。苯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mg,灌服。左咪唑,每千克体重8mg,灌服。

羊痒螨病

羊痒螨病是由于痒螨寄生于羊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以绵羊受害最为严重。其特征是皮肤发生炎症、脱毛、奇痒。本病起始于被毛稠密和温度、湿度比较恒定的皮肤部分。病变部位皮肤皱褶不明显。

【病原及其形态】

本病是由痒螨引起的外寄生虫病。虫体呈椭圆形,体长0.5~0.9mm,肉眼可见。口器长,呈锥形。足较长,特别是前两对。虫卵灰白色,呈椭圆形。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痒螨寄生于皮肤表面,终身寄生于羊体上,其体表温度与湿度对痒螨的发育影响很大,体弱的羊易感染。痒螨表面角质坚韧,抵抗力强,离开宿主耐受力较强。

本病通过接触感染,可传播病原。在冬季,圈舍潮湿,羊只拥挤更易传染。动物体表的皱褶处成为其寄生地。病原经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终生在绵羊的皮肤表面、被毛稠密处和长毛处寄生,然后蔓延至全身。

【临床症状】

病变先发生于长毛的部位,然后很快蔓延于体侧,病羊表现奇痒,常在槽柱、墙角蹭痒。皮肤先有针尖大小的结节,继而形成水泡和脓包。患部渗出液增加,皮肤表面湿润。其后1有黄色结痂,皮肤变得厚硬,形成龟裂。毛大批脱落,甚至全身脱光。病羊贫血,高度营养不良,在寒冬可大批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

严格隔离病羊,接近病羊后要彻底消毒、更换衣物后再离去。

治疗前应剪毛,除去污垢和痂皮。杀螨药只能杀死成虫,不能杀死虫卵,因此,应隔7天再治疗1次。

夏季宜药浴,方法主要有:杀螨药剂;滴滴涕乳剂第一液(滴滴涕1份与煤油9份溶剂),第二液(来苏尔1份与水19份溶剂),用时将第一、第二液混匀,涂擦患部。

二甲苯胺脒喷雾用0.025%的溶液,药浴用12.5%的溶液,药浴前用250倍体积的水稀释(即二甲苯胺脒为0.05%)。

羊狂蝇蛆病

羊狂蝇蛆病在农村又称“羊鼻蝇”,是由狂蝇科狂蝇属的幼虫寄生在山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原及其形态】

羊狂蝇成虫是一种中型蝇类。呈淡灰色,略带金属光泽,形如蜜蜂。虫体长10~12mm。第一期幼虫呈淡黄白色,长约1mm;第二期幼虫呈椭圆形,长20~25mm;第三期幼虫(成熟幼虫)呈棕褐色,长约30mm。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羊狂蝇的成虫直接产出幼虫,经过蛹变为成虫。羊狂蝇成虫于每年的5~9月间出现。雌雄交配后,雄蝇死亡,雌蝇栖息,待体内幼虫发育后才开始活动,在鼻孔内或鼻周围产蛆孳生。第一期幼虫附着在鼻腔黏膜上,并逐渐向鼻内移行,至鼻腔、额窦或鼻窦内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幼虫寄生9~10个月,于第二年春天,发育成成熟的第三期幼虫;幼虫活动刺激羊,使羊打喷嚏,于是成熟的幼虫被喷出落到地面,钻入土壤或粪内变蛹。蛹期1~2个月,再羽化成蝇,成蝇的寿命为2~3周。

【临床症状】

成虫产幼虫时,侵袭羊群,羊表现不安,骚动,互相拥挤,摇头,喷鼻,或低头或鼻端擦着地面行走。有时羊只听到蝇声,则将头藏入其他羊只的腹下,因影响羊只的采食和休息,故羊消瘦。最严重的危害是幼虫在鼻腔内移行会损伤鼻黏膜,使其肿胀、出血、发炎。个别的第一期幼虫可进入颅腔,损伤脑膜,或因鼻窦发炎而危及脑膜,引起神经症状,患羊表现出运动失调、转圈、弯头、痉挛、麻痹等症状。最后羊只食欲废绝,因衰竭而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解剖,即可作出诊断。

【防治】

防治羊狂蝇病的主要措施是杀灭羊鼻腔内的第一期幼虫。

驱除羊舍、圈栏内的羊狂蝇宜在5~9月间进行,可用80%敌敌畏乳剂熏蒸,具体方法是将羊赶至塑料大棚内,关闭门和通风窗,用80%敌敌畏乳剂,以每立方米空间0.5ml的剂量,利用喷雾器喷药于空间,每次熏蒸30到50分钟;还可用菌毒敌溶液以1菌毒敌溶液以1:100的比例稀释,喷洒在羊头部,每周1次,亦能起到驱蝇效果。

杀灭蝇蛆宜在每年的10~11月进行,可用精制敌百虫,绵羊每千克体重60~10mg,配成2%的水溶液,灌服,每月1次。

伤口蛆病

伤口蛆病是由于寄生蝇科的丽蝇属与绿蝇属和麻蝇科的污蝇属的幼虫寄生于羊的伤口组织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每年的夏、秋季节常见。

【病原及其形态】

成虫有丽蝇、绿蝇和污蝇。丽蝇为蓝绿色,无金属光泽的中、大型蝇类,体长8~14mm,体表上刚毛较多。绿蝇为绿色或铜绿色,有金属光泽的中型蝇类,体长5~10mm。污蝇为灰白色,具有黑色斑纹的中、大型蝇类,体长10~18mm。

上述蝇类均属全变态昆虫,其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丽蝇出现于春、秋两季,在腐败的伤口组织内或在粪便中产卵孳生。绿蝇出现于夏、秋两季,在腐败的伤口组织或尸体内产卵孳生,第三期幼虫长约10mm。污蝇出现于夏、秋两季,于动物流血的伤口内产卵孳生,第三期幼虫体长约18mm。蝇产卵后,卵经数小时或24小时即能孵化为第一期幼虫,再经4~9天,进行两次蜕化变为第二、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成熟后落地,钻入浅层土壤中变成蛹,其后蛹羽化为成蝇。

【临床症状】

成蝇可在羊的体表伤口以及眼、鼻、耳、阴道或尿道内产卵。卵在孵化过程中除机械损伤组织外,还可产生毒素,给宿主带来严重的损害。此外,还常常使局部创伤处感染化脓,腐败的细菌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炎、水肿、坏死、化脓,严重的则引起全身反应。常可使羊形成久不愈合的化脓创伤和败血病。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

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和动物保健工作,消灭蝇类孳生地。

若在腐败的伤口内发现蝇蛆,可进行外科处理,去除蝇蛆,刮去腐败坏死的组织,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撒放磺胺碘仿粉剂(磺胺粉10份,碘仿1份,混匀),既可消炎,又可驱蝇;或者用0.5%敌百虫溶液,先滴洒在有伤口的部位,然后用10%的食盐水清洗伤口。

若有全身反应时,可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在伤口周围涂擦鱼石脂或松节油,防止蝇类继续产卵生蛆。

羊毛虱

羊毛虱病是一种由接触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病原及其形态】

本病的病原为羊毛虱。体扁平,呈灰白色或黑灰色,长1.5~5mm,无翅,三对足较短。具有吸式口器,复眼退化或无,触角3~5节。卵呈长椭圆形,附于羊毛上。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羊毛虱寄生于羊的皮肤表面,主要通过患羊与健康羊之间的接触而感染。卵孵化为若虫后发育为成虫。雌虱交配后经2~3天产卵,产完卵便死亡,雄虱交配后死亡。雌虱排卵时分泌胶质,使卵牢牢粘附在羊的被毛上。虱的全部生活是在羊身体上度过的。

【临床症状】

因虱分泌的唾液含有毒素,其吸血时刺激羊只的神经末梢,使其发生痒感,引起羊不安,影响其采食和休息。可见到皮肤上有小结节和溢血小点,感染形成坏死灶。局部发痒,引起擦伤,化脓,脱皮,结痂。致使病羊消瘦,发育不良,影响健康。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

搞好圈舍卫生,勤打扫,勤换草,定期检查。

可用0.5%~1%敌百虫水溶液,进行喷洒或药浴羊体,冬季可用灭虱灵粉剂治疗。

羊弓浆虫病

弓浆虫病是一种由弓浆虫引起的以神经症状为特点的寄生虫病,该病属人、畜共患病。

【病原及其形态】

弓浆虫在细胞内寄生,依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五型,即滋养型、包囊型、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型。滋养型和包囊型两型出现在中间宿主的体内;而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型三型只出现在终末宿主——猫的体内。

滋养型呈新月形、香蕉形或弓形,一端稍尖,一端钝圆,大小为4μm×2μm~2μm×4μm。在腹水中可见到游离的单个虫体。在有核细胞浆内可见到正在繁殖的虫体,形如柠檬状或圆形、卵圆形等。有时可在宿主细胞的脑浆内见到假囊。

包囊型广泛寄生在组织和实质器官中,呈卵圆形,有较厚的囊膜,囊中有数以千计的虫体,包囊的直径为50~60μm。

裂殖体在猫的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形成裂殖子。

配子体是在猫的肠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时的虫体。卵囊型呈卵圆形,有双层囊壁,表面光滑,大小平均为12μm×10μm。卵囊内形成两个卵圆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的大小约为8μm×6μm。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