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羊病学
10364000000013

第13章 羊寄生虫病(4)

弓浆虫在动物和人的体内只进行无性繁殖,所以人和动物是中间宿主。在猫体内的发育经过为:弓浆虫的包囊被猫吞食后,进入消化道,并侵入肠上皮细胞,进行球虫型发育和繁殖。先产生大量裂殖体,再转化为配子体,最后产生卵囊。卵囊随粪便排至体外,再发育为感染性卵囊。弓浆虫在猫肠内进行有性繁殖,所以猫是终末宿主。在其他动物体内的发育为:弓浆虫的滋养体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的黏膜及皮肤等途径再通过淋巴血液循环进入有核细胞,进行无性繁殖,最后在脏器组织中形成包囊型虫体。

【临床症状】

绵羊多有神经症状如转圈运动等,最后昏迷,呼吸困难,鼻漏。怀孕母羊流产。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

应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定期消毒,严防猫类及其排泄物污染饮水和饲料、草料。清除和销毀病畜的尸体和排泄物,净化环境。

应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磺胺嘧啶或磺胺甲氧嘧啶,首次剂量每千克体重0.14~0.2g,维持剂量减半,灌服;磺胺6-甲氧嘧啶,首次剂量0.05~0.1g,维持剂量减半,灌服。不论选择哪种药物治疗,都要连续给药3~5次,谨防形成抗药性。

羊住肉孢子虫病

羊住肉孢子虫属纲孢子虫纲、住肉孢子属,这个属的寄生虫可寄生于家畜、鼠类、鸟类、爬虫和鱼类等多种动物体内,偶尔亦寄生于人。引起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病原及其形态】羊住肉孢子虫为较大的一种虫体,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cm。虫体寄生在肌肉组织间,形成与肌肉纤维平行的包囊状物——孢子囊,其形状有纺锤形、卵圆形或圆柱形等,灰白至乳白色。囊壁由两层组成,内壁向囊内延伸,构成很多中隔,将囊腔隔成若干小室,小室中含有滋养体。成熟的滋养体大小为6μm×2μm~15μm×4μm,能伸屈滑动。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经研究发现,住肉孢子虫有一段有性繁殖过程。发育繁殖中分滋养型、裂殖体和卵囊型几个阶段。食草类动物是吞食了卵囊而受感染的。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为病羊消瘦,食欲微减,行走无力,呼吸困难。黏膜苍白,巩膜黄染。心音混浊,第二心音弱。肺泡呼吸音粗粝。肠音响亮,有时出现下泻。血检血红蛋白降低至6.94g/100ml。严重时出现水肿以及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的慢性炎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胃肠炎。未成年羊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

目前尚无可杀灭虫体的有效药物。在生产中试用灭虫丁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00μg,肌肉注射;其后,隔5天,再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20mg,灌服,并补饲生长素添加剂,可使患羊康复。

羊疥螨病

本病是由于疥螨寄生于羊体表和皮内而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其特征是皮肤发生炎症、脱毛、奇痒。疥螨病又叫疥癣、疥疮、癞等。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本病常发生于冬、春舍饲季节,夏季放牧时症状不明显。不同年龄的羊均可患病,但以羔羊最为严重,尤其是绵羔羊,往往可导致死亡。传染途径多为直接接触传染,也可由中间媒介物传染。

【病原及其形态】

疥螨虫体小,长0.2~0.55mm,肉眼不易看见,呈圆形,浅黄色。螨的体表覆有厚角皮,躯干不分节,雌虫比雄虫大。

【临床症状】

山羊一般始发于被毛短且皮肤柔软的部位,如嘴唇、嘴角、鼻面、眼圈、耳根等处的皮肤。羊只表现奇痒,不断地在圈墙、栏杆等处摩擦,皮肤发红增厚,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羊的痒感表现更为剧烈,继而皮肤出现丘疹、结节、水泡,甚至脓疮,以后形成痂皮,龟裂多出现于嘴唇、口角、耳根和四肢弯曲部。严重时消瘦,放牧时落后于羊群,虫体迅速蔓延至全身,食欲废绝,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绵羊患疥螨病时,开始通常发生于嘴唇上、口角附近、鼻边缘及耳根部,严重时蔓延至整个头、颈部,病变呈现干涸的石灰样,故有“石灰头”之称。初期有痒感,继而发生丘疹、水泡和脓包,以后形成坚硬的灰白色橡皮样痂皮;嘴唇、口角附近或耳根部往往发生龟裂,可达皮下,裂隙常被污染而化脓。病灶扩散到眼睑时,发生肿胀,羞明,流泪,甚至失明。

【诊断】

疥螨大多寄生于羊的体表或皮内,应刮取皮屑,置于显微镜下,寻找虫体或虫卵。选择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皮屑,这里螨较多。刮取时先剪毛,取凸刃小刀,在酒精灯上消毒,然后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到皮肤轻微出血,这点对检查寄生于皮内的疥螨尤为重要。然后将刮下的皮屑放于载玻片上,滴加煤油,覆以另一张载玻片。搓压玻片使病料散开,分开载玻片,置显微镜下检查,煤油有透明皮屑的作用,使其中虫体易被发现,但虫体在煤油中容易死亡,如欲观察活螨,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液体石蜡或甘油水溶液滴于病料上,在这些溶液中,虫体短期内不会死亡,可观察到其活动。

【防治】

预防饲养管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羊群,注意观察羊群中的羊有无发痒、掉毛现象,及时挑出可疑病羊,隔离饲养,迅速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羊舍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至少每两周扫一次。保持栏舍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羊群密度适宜。引进羊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严禁将病原体带入,最好先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认无螨病时,再混群饲养,疑似羊只要及早确诊,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栏舍及用具用杀螨剂处理。

绵羊应坚持在剪毛7天后进行药浴,山羊在抓绒后进行。药浴可用木桶、旧铁桶、大铁锅、帆布浴池或水泥浴池进行。药浴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阴雨、大风、气温降低时不能药浴;药浴前3~4小时停止放牧,使羊充分休息,喝足水;要注意药液温度,防应激;大批羊只药浴前,应选择不同品种和年龄、不同体质和病情的少数羊进行药浴,如无问题,再大批进行。每只羊的药浴时间大约为1分钟,药浴时不能使羊的头部露出水面,须把头压入药液中2~3次。发现有中毒羊,可灌服15~25g食盐水,同时使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药浴后,让羊身上的药液自然晾干,不要马上渡水。

治疗用5%的敌百虫溶液涂搽患部,涂搽前先剪毛并用肥皂清洗。每次涂搽面积不超过体表的1/3;也可用0.59~1%的敌百虫溶液药浴,2~3天药浴1次,连用3次。

克辽林1份,软肥皂1份,酒精8份,调匀后涂搽病羊的患部,涂搽方法同敌百虫;伊维菌素,羊每千克体重0.2mg,颈部皮下注射,严重者7~10天后再重复注射1次。

小尾寒羊梨形虫病

小尾寒羊梨形虫病是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为特征的流行病。该病以体格差的羊只、通风条件差的圈舍中的羊只发病率高,成年羊较羔羊发病率高。

【病原及其形态】

该病的病原为绵羊泰勒焦虫,形态不一,圆形或卵圆形的占80%,杆状的占18%,边虫形的占2%。圆形虫体的直径为0.6~2.0μm,卵圆形的长1.6μm。

【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型,病初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食欲废绝,多卧少动,便秘或下痢;可视黏膜充血,继而苍白,轻度黄疸;尿液呈淡红色或棕红色;耳静脉采血,血液稀薄,血滴无黏合力。有的病羊出现兴奋症状,无目的地狂奔,突然倒地死亡。

【病理剖检】

尸体消瘦,贫血,尸僵明显;可视黏膜苍白,轻度黄染,有出血斑点;体表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胆囊肿大,胆汁浸润;脾脏肿大,被膜有出血点;肾脏有出血点,真胃黏膜肿胀有出血点。

【诊断】

耳静脉无菌采血,用虫体浓集法制得沉淀物,再用甲醇固定。用瑞氏染色可见虫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梨形,多沿红细胞周边分布单个存在。每个染虫红细胞内有1个虫体,最多可达4~10个。虫体边缘着色深,中央呈空泡无色区,原生质和染色质难以区分。虫体小于红细胞半径,长度为1.0~2.5μm。

姬姆萨染色可见虫体大小排列分布与瑞氏染色一致,但多呈梨形或椭圆形。虫体胞浆呈淡蓝色,核呈暗红色,位于虫体边缘。同一病例的两种染色法相比,染虫红细胞的含虫数和红细胞染虫率,姬氏染色均高于瑞氏染色。根据上述镜检结果,可确诊为梨形虫。

【防治】

预防小尾寒羊的抗病性较差,一旦出现应激因素,其抵抗力便会降低,在夏季就容易患梨形虫病。小尾寒羊的疾病敏感性较差,得病前期不易觉察,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杀虫贝尼尔或咪唑苯脲按体重1mg/kg~2mg/kg分点深部肌肉注射,间隔10小时肌注1次,连用2次以上,可以杀死体内的虫体。用阿维菌素按0.1g/kg体重口服驱虫。

对症治疗,强心,补液,健胃。一般在接受治疗3天后,病羊恢复健康,治愈率达95%。

羊附红细胞体病

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羊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羊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起羊的黄疸性贫血、生长缓慢、羔羊的贫血、母羊的生殖障碍。

【临床症状】

本病大多是亚临床感染,只有在应激状态下才可能出现临床症状。高密度饲养、恶劣的气候条件、饲料改变、其他疾病都可诱发本病。急性病例以贫血、高热、黄疸为特征,主要发生于临产的母羊和断奶的羔羊,同时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羊只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是严重威胁养殖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发病初期病羊精神沉郁,呆立一隅或长卧不起,食欲减退或者废绝,结膜黄染,分泌物增多,体温升至40.5℃~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病程短的3~4天死亡,病程长的10~20天死亡。发病后期结膜苍白,腹泻或便秘交替,极度衰弱。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可发现心肌变性,心包积液,肝肿大、呈土黄色,胆囊充盈,胆汁浓稠,脾肿质软,肺有气肿,肉变,肾肿,淋巴结肿胀,血液稀薄,不易凝固。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无菌采取病死羊的淋巴结、肝、脾、肺、肾和胆汁,触片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将病料接种于营养琼脂平皿和鲜血培养基上,经24小时细菌检查结果为阴性,革兰氏染色阴性。

血液学检查直接耳静脉采血压片镜检,观察到红细胞上有大量小体存在,多为环形、球形、短杆形、豆点状、杆状、月牙状、串珠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暗视野下有较强的折光性,外围有白环,严重感染病例的每个红细胞上附着的小体可达十几个。红细胞犹如凸起的蓖麻球,小体在血浆中呈游离状,常作摆动、扭转、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一旦附着在红细胞上,便停止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显得最活泼,红细胞变形为齿轮状、项链状、桑葚状或星芒状,涂片后用姬姆萨染色,镜检发现大量蓝色或蓝紫色颗粒状物。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

预防天气突变、环境恶化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羊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导致该病发生。所以,要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避免长途运输。

不要频繁更换饲草料,尤其对于体质较差的羊、怀孕母羊和羔羊,要注意饲喂优质饲料;羊群要适时放牧,保证运动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研究表明,附红细胞体的感染与体外寄生虫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预防工作,搞好定期消毒,消灭吸血昆虫。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圈舍内极易孳生蝇、蚊、螨等体外寄生虫,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达到全年最高。有鉴于此,建议在每年的4月份,在附红细胞体大量增殖以前,先用药物预防1次,并且搞好圈舍消毒和卫生管理,尽量减少吸血昆虫的孳生,然后在1~2月份感染高峰以前再用药1次,可降低夏季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

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退烧、止血、补血、消炎、保肝利胆。用药实验证明,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无效。长效土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贝尼尔、甲醚等药物比较有效,但不很理想,易反复。对病情较重的羊只配合补液,强心健胃,对提高治愈率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