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王珠求见德宗,叩头恳求道:“小女子命小福薄,受不住皇宫里的荣华富贵,也辜负了陛下的抬爱,恳请陛下放小女子出宫!”
德宗望着王珠的如花容颜,想到她对自己的百般冷落,不由得越来越生气,说道:“你真是个天生的穷相,既如此,你就回去继续过苦日子吧!”
德宗虽然在政治上不算明君,但个性较为宽厚,曾有农妇冒充他在战乱中失踪的母亲,他马上好好安置,后来谎话被拆穿,他也没有怪罪,反而下令厚葬。其次,唐朝算是比较开放的时代,妇女地位较高,既然二人情不投意不合,勉强在一起也没意思,德宗尽管心里生气,但也没有将王珠打入冷宫,或三尺白绫赐死,而是下令:“准许王珠出宫回家,但倘若她想再嫁,不可选择仕宦之家。”换言之,就是只能嫁给普通老百姓了。
尽管如此,能够逃脱牢笼的王珠仍然很高兴。她回到家中,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烂漫可爱。没多久,有一个叫元士会的年轻人慕名找到王珠,他对这个宁为民妇的另类女子大为叹服,不免想要一探芳容。二人见面后,顿时一见如故,互相倾心。元士会倾慕王珠的美貌和不恋权势的品行,而王珠也对一表人才的元士会颇为满意,虽听闻元士会之前有过妻室,但最近已过世,自己嫁与他也没什么不可以。就这样,二人顺利结为夫妻,之后便返回元士会的故乡,过起了男耕女织的日子,也为后世留下一段颇为传奇的佳话。
然而我们遍翻正史,也没有找到关于王珠的自言片语,仅仅只在《唐语林》和民国小说《唐代宫廷艳史》中,才看到简短的记录。
《唐语林》是一部笔记体的唐代文史资料集,书中采录了50家唐人的笔记小说,书中记载了唐代的政治宫廷、士大夫和文学家的轶事,以及风俗、民情制度和典故等等,对于研究唐代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史料。书中对此故事的记录是:“王承升有妹,国色,德宗纳之,不恋宫室。德宗曰:‘穷相女子。’乃出之。敕其母兄不得嫁进士朝官,任配军将亲情。后适元士会,以流落终,真穷相女子也。”从头到尾,也没有说过王承升之妹叫王珠,曾做过贵妃。
而王珠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民国小说《唐代宫廷艳史》中,在作者许啸天的描述下,这个不愿做德宗妃子、宁为农妇的王姓女子有了名字,叫王珠,身份也并非普通妃子,而是成了贵妃。那么对于这两点,到底具有几分真实性,许啸天说的是真的吗?
有人认为,许啸天编撰的王珠这个名字,是根据宗室族谱考察后定的,不过,很多人都知道,虽说很多大家族是有族谱的,但自古以来的规矩是,族谱只记载男丁的名字,女子根本上不了族谱,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后都没有记载名字。即便是同朝的德宗王皇后,也仅仅只记载着王氏,根本没有名字,因此根据这些来推断,所谓的“王珠”不过是后世作者许啸天的杜撰而已。
其次是,这个王姓妃子究竟是不是贵妃?当时,唐德宗的皇后也姓王,她出身官宦世家,是秘书监王遇之女,唐德宗李适在担任奉节郡王期间和她成婚。李适即位后,册封王氏为淑妃,为众嫔妃之首。
关于“王贵妃”的记载,仅仅只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贼已斩关而入,上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门出,王贵妃以传国宝系衣中以从。后宫诸王、公主不及从者什七八。”
这一记载就是德宗时期著名的“泾原之变”。兵变时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只记得要赶紧逃命,唐德宗在慌乱中连玉玺都忘了带,最后还是王淑妃沉着冷静,将传国玉玺系在衣带上带出京城,也就是《资治通鉴》中记录的“以传国宝系衣中以从”。也正是因为王淑妃的细心和功劳,唐德宗在平息动乱后,就想立即册立王淑妃为皇后,但王淑妃一直在生病,立后之事才耽搁下来。所以,根据《资治通鉴》记录的事情和时间来判断,“王贵妃”就是王淑妃,即后来的王皇后。
另外,在当时唐德宗的后宫中,并没有“贵妃”这一级别的人物,民国作者许啸天在《唐代宫廷艳史》中给王氏安排的封号是懿贵妃,然而终唐一代,从没有这样的封号。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唐德宗妃嫔只有王皇后和韦淑妃二人。王皇后去世后,韦氏掌管后宫,最后也不过被封为贤妃,王承升之妹王氏怎么可能越过韦贤妃的次序,成为贵妃呢?
所以对于这两点,不过是许啸天的杜撰罢了。而王氏所嫁的元士会,也不是什么高官士子,只不过,或许在身份和地位的衬托下,才能越发显示出这份爱情的可贵。
但无论如何,一个曾被德宗看中,并纳入宫室的女子,能够不贪恋荣华富贵,不考虑家族人的死活,执意追求自由和自己所向往的爱情,也的确值得我们佩服。至于是不是值得赞赏和效仿,那就见仁见智了。要知道,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个女人甩了,传出去也不是很有颜面的事,所以倘若德宗面子上下不来台,一怒之下将其家族治罪,也不是不可能的。好在德宗个性宽容、待人厚道,王氏之所以能遂了自己心愿,所依赖和凭借的也正是这一点,说起来运气还算不错。
至于王氏和元士会的婚后生活如何,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一切都需要亲力亲为的农家生活必然不轻松,处理公婆妯娌族人邻居的关系也不是容易的事,再加上后来又爆发了泾原之变,社会动荡,所以《唐语林》中的记录是“以流落终”。而《唐代宫廷艳史》中经过一番想象和演绎,还加了一些桥段。比如说王氏从宫中出来之后,村民们得知她的身份,非常好奇,常常上门来拜访,一边打听一边品头论足,让王氏不胜其扰,十分疲惫。更有那好事之徒穿凿附会,说她从皇宫出来,身边必定带了很多珍宝,经过一番以讹传讹,就引来贼人打劫,差点小命不保。历经种种波折之后,贫病交加,竟然只能流落街头做了乞丐。
那么对于王氏的选择,后世人是如何看待和评价的呢?《唐语林》的作者王谠就非常不客气地说:“真穷相女子也。”然而,自由、爱情和生命,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或许每个人的看法和选择都不同,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自己能够承受后果,无愧于心也就够了。
从歌姬到皇妃
她曾是艳名远播的歌姬,后来竟然进入皇宫,做了皇帝的嫔妃。然而,她最终的下场也颇为凄凉,三餐不继,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她过世后的悠悠岁月中,人们却始终传颂着她惟一的诗作,这个传奇女子杜秋娘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人生轨迹?
一说到唐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唐诗。纵观《全唐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除了一心喜欢钻研的发烧友之外,普通人很难有那个耐心全部读完,所以后世就有人进行了整理精选。在清乾隆时期,先有一位叫沈德潜的诗人进行了选编,名为《唐诗别裁》,共收录一千九百二十八首唐诗;之后又有一位叫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的江苏无锡人,又选编出一本《唐诗三百首》,共收录唐诗三百一十首。这本诗集就是流传最广、我们现在最为熟知的唐诗精选,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每当情绪上来时,还不免吟哦一番。
而《唐诗三百首》的压轴之作,是由一名女子所做,她终其一生,就留下了这惟一的、脍炙人口的诗作《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杜秋,后世人习惯称之为“杜秋娘”。在她晚年时期,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曾去拜访过她,还写下了一首长达113句的《杜秋娘诗》,全诗基本上就是给杜秋娘立了个小传,讲述了她的生平,那么,这个如此传奇的人物到底留下了哪些事迹呢?
杜秋娘原是金陵人(今江苏南京),她从小就出落得秀美无双,尽显江南少女的妩媚风姿,而且还会填词作曲, 能歌善舞,是当时有名的歌妓。由于她艳名远播,所以被当时的镇海(又名镇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看中,十五岁就做了李锜的妾室。然而李锜的小妾众多,想要得到他的专宠谈何容易,倘若一旦失宠,后半辈子的凄惨生活很容易就可以想见,色艺双绝、青春年少的杜秋娘自然不甘心就这样被埋没于众人之中,她要谷底翻身、一鸣惊人。
在一次宴会上,盛装打扮的杜秋娘手握杯盏,对着李锜高歌了一曲,而曲子正是后来流传千古的《金缕衣》。只见她带着微微醉意,面色酡红,艳如桃李,歌声婉转悠扬,歌曲的意思却是感叹光阴易逝,青春难留,劝人应该在最年轻的时候恣意欢乐,不要等到年华老去的时候空悲叹,暗藏着无尽的挑逗之意,李锜不由得看得痴了。自此之后,杜秋娘便获得了李锜特别的宠爱,其余妾室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公元805年,唐宪宗继位,在中唐时期,唐宪宗是惟一能与唐太宗、唐玄宗相提并论的皇帝,因此可见其作为。他继位后,便开始大力削藩,但这引起了各地节度使的极度不满,于是在公元807年,李锜起兵造反,没多久便被镇压,而李锜也被部将所杀。
李锜死后,他的所有家眷都以戴罪之身被打入掖庭,杜秋娘也不能幸免于难。不过,宪宗虽然在政务上颇有作为,但作为一代帝王,不可否认,他也有很风流的一面。唐宪宗终其一生都没有立皇后,除了担心皇后娘家势力过大、会威胁自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立了皇后,她难免会争风吃醋,进而干涉自己宠爱别的女人。所以,在这种自由无约束的状况下,宪宗发现杜秋娘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至于杜秋娘是如何吸引宪宗目光的,非常简单,仍是高歌了一曲《金缕衣》,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宪宗临幸杜秋娘之后,便封其为秋妃,就这样,杜秋娘鲤鱼跃龙门,达到了自己人生的最高点。
公元820年,年仅四十三岁的唐宪宗突然暴毙身亡,原因不明,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继位,即唐穆宗。对于这个进宫十多年的前朝嫔妃杜秋娘,穆宗的处理是,将儿子李凑交其抚养,因为杜秋娘尽管入宫时间挺久,但并未生下一儿半女。
然而,穆宗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纵情声色,并极其迷恋丹药,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仅仅过了六年便撒手归西。接着继位的是他的十六岁的长子——敬宗李湛,李湛也是一个耽于享乐的皇帝,整日只对如何打马球、摔跤、拔河、龙舟竞技等游戏感兴趣,还常常因为没玩尽兴而斥责属下,搞得为他服务的宦官、兵士非常不满。两年后,在一次夜宴时,他被宦官刘克明、击球军将苏佐明等人合谋杀死。由于敬宗死时年仅十八岁,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所以后来当皇帝的是他的弟弟,也就是穆宗的次子——文宗李昂。
而在这三次宫变中,宦官王守澄都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他在朝中势力颇大,是宦官中的实力派。由于文宗皇帝也由他一手扶持上台,所以王守澄气焰喧天,别说朝臣了,就连皇帝都是敢怒不敢言。
这时,由杜秋娘一手抚养的李凑已长大成人,并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看着每一个皇帝都被宦官所操纵,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或许她是因为看不惯王守澄的跋扈,想为李氏家族出头,或许是在宫廷呆久了,也对权力产生了欲望,毕竟在唐朝,武则天已成为很多后宫女子的偶像。总之,无论是什么原因,杜秋娘居然开始联合宰相宋申锡,共同筹谋废掉文宗,推举李凑当皇帝。其实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漳王李凑由杜秋娘一手养大,总比那个毫无瓜葛的文宗皇帝更贴心,如果他能当上皇帝,可以确保杜秋娘后半生无忧。从前面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杜秋娘的个性从来都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努力寻找时机,打一个翻身的漂亮仗。
然而自古以来,女人对政治的敏锐度和掌控力远不如男人,即便是得到母亲真传的太平公主,最后依然落得个凄惨的境地。其次,王守澄之所以能一手遮天,就在于他有着强大的信息网,手下耳目众多,所以,尽管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密,但仍然被王守澄获知。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朝中有官员及时通报消息,杜秋娘才及时毁灭了证据,没被王守澄抓到把柄,但李凑依然被贬为庶民,宋申锡被贬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自己也被削籍为民,遣回了老家。
回乡后,杜秋娘过的是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杜牧在看望过她之后,在《杜秋娘诗》里写下了令人心酸的一句:“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我昨金陵过,闻之为嘘唏。”想当年杜秋娘是以出众的外貌和歌艺闻名、受宠,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色事人”,如今年老色衰,又没有别的谋生技能,晚景凄凉也是可以想见的。
歌姬出身,登上嫔妃之位,最后又跌入谷底的杜秋娘,只留下一曲短短的“金缕衣”,让我们在感叹人世无常的变幻之余,还能从中一探她昔日的曼妙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