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42

第42章 文臣武将 (3)

肃宗即位后,本打算任建宁王李谈为天下兵马元帅,但李泌力争让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担任此职,因为太子是虚名,元帅则握有实权,二者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分裂。肃宗听了李泌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李谈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从这些做法可以看出,李泌非常善于协调皇族内部的关系。

此外,李泌心胸非常宽广。肃宗当太子时,曾遭受宰相李林甫的多次陷害,几乎小命不保,后来坐了皇位,便想借机复仇,挖开李林甫的坟墓,焚烧其尸骨,以泄心头之恨,但李泌得知后坚决反对。肃宗非常不高兴地说:“难道你将以前的事全忘了吗?”

李泌从容地回答:“臣想的不是这些,而是太上皇年事已高,如果得知陛下因为旧怨报复,可能会内惭自己选择不慎,愧对天下百姓。万一因此而病倒,那么陛下虽然拥有天下,却无法令至亲安心。”

肃宗闻言顿时泣不成声,说:“朕不及你,没想到这么远。”

这一件件事累积起来,肃宗对李泌越来越信任,恩宠也是无以复加。不仅外出时坐在一起,就连睡觉也在一个屋里,李泌不吃肉,肃宗便亲自烧梨给他吃,臣子做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和李白撒酒疯让高力士脱靴相比,显然李泌的水平更高。由于李泌没有官职,只能身穿白衣,所以又有“白衣山人”之称。

不过,这人若是出尽风头,自然会引来朝臣的妒忌,妒忌之后就是陷害。很快,宦官李辅国和权臣崔圆就开始在肃宗面前说李泌的坏话。其实,李泌自从得到张九龄的提点之后,一直牢记着要谨言慎行,所以他一看风头不对,马上自请隐退,继续回到衡山修行。

唐代宗刚一即位,就即刻召李泌进京,命其为翰林学士,还给他娶了个名门贵族为妻。代宗觉得长年吃素有碍健康,于是又下诏令其吃肉。不过,李泌不肯依附当时的权相元载,最终还是被他找了一个由头赶出朝廷。

公元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身处危难之中的他再次将李泌召回身边。当时,除了谋反之外,还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因此有大臣提出与叛将李怀光妥协。李泌对这个提议相当反对,但他采取了一个相当婉转、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方法。他派人给德宗送去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片破了的桐树叶,并附有一句话:“陛下与怀光的君臣之分,不可能再复合,就像此叶一般!”唐德宗因此而大受震动,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李泌不仅不会姑息国内的悍将,对国外强敌的态度也是如此。朱泚叛乱时,德宗曾向吐蕃求援,并允诺事成之后送以安西、北庭两块地方,但后来吐蕃并不积极进兵,追击溃败叛军时也不卖力,还趁机将武功地区洗劫一空,唐军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击败叛军。

平叛后,吐蕃就大摇大摆地派来使者索要土地,德宗原本已经同意,但李泌说:“安西、北庭,控制西域的五十七国及十姓吐厥,都是捍兵之处,以抑制吐蕃的势力,令其不得合并东侵。如果现在将这些地给他们,则关中极其危险。更何况,吐蕃帮助不力,又掠我武功,简直就是贼寇,既是贼寇,为何还要让与之?”因为有了李泌的据理力争,朝廷最终拒绝割让土地,李泌用自己的果敢坚强,捍卫了民族、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除此之外,即便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和安危,李泌也从来不畏首畏尾。唐顺宗李诵为太子时,发生了“郜国公主案”。郜国公主是太子妃的母亲,最后被幽禁,虽然太子对此事毫不知情,但也因此受到牵连。德宗一怒之下,便生出废除太子的想法,李泌对此也是坚决反对。

德宗曾阴沉地质问李泌:“你如此违背朕的旨意,难道就没想过家族的安危吗?”

李泌答道:“臣已经年迈衰老,如今位及宰相,若是因劝谏而被诛,也是臣的本分。”

因为这件事,李泌竟然与德宗争执数十次,他不仅列举唐朝历代皇帝中父子相煎的悲剧,还选用李贤的《黄瓜台辞》打动德宗,在他的努力下,太子李诵总算得到保全。德宗后来醒悟过来,曾感动地对李泌说:“如果不是卿之所言,朕今日必定悔之晚矣!”

纵观李泌的一生,他不仅拥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而且处世态度十分机智。除了在德宗时期做过宰相,其余都是以皇帝的宾客自居,向当权者表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一旦发现苗头,立即远离权力中心,从而避免了卷入争权夺利的是非之中。李泌不仅熟知每个皇帝的心理,而且善于侧面引导,让自己的意见被采纳,为中唐时期的政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李泌也不贪名求利。德宗曾要授予他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的头衔,他则坚决要求去掉“大”字。动乱时期,德宗给百官的赏赐物品常丢损三分之二,安定后,均一一补上,但李泌不纳。总之,李泌在政治上相当成功,数次被排挤出朝廷,又数次重返,且一次比一次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当时柳砒对他的评价是:“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在中国文士心目中,鲁连是奇伟高蹈﹑不慕名利的代表人物,范蠡是罕见的智士,均为偶像级别之人,而李泌能与这二人相提并论,可见其智慧过人、心态极佳——进,不自傲;退,不埋怨,永远不落人口实。

诗仙李白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像谢安一样半隐半仕,玩一把政治之后再潇洒地一甩袖子,回到白云深处继续修道求仙,正所谓“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然而,李白始终没有如愿,历史上名声远不如他的李泌,却完成了这个梦想。和李白只会耍嘴皮子功夫不同,李泌确实做到了自己说的那样,一生行义用智,游刃有余,逞才于危世,静意于山川。进则入世济民,退则修道成仙,毫不留恋权势,所以他在隐士和帝师的双重身份之间,游走得毫不费力。

公元789年3月,一代奇才李泌去世,赠太子太傅。然而据《邺侯外传》记载:“有中使林远在蓝关逆旅遇到过李泌,他和往常一样独来独往,并说自己暂往衡山,聊起身历四朝的旧事,李泌神色惨然,好像已经离别了很久一样。后来回到长安,才听说他已经过世了。”这段记载说明,当时的人们不愿相信李泌已经过世,而是觉得他成仙了。或许经过多年的修道,李泌也和老子一样进入了另一个神仙的境界,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遐想。

被暗杀的宰相

他出身官宦世家,是武氏家族之后,外表俊秀,个性温和,颇有诗才,处理政务也很有一套,最后官至宰相,没想到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在唐朝历史上有一个绝无仅有的被暗杀的宰相,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不仅如此,他还举荐名妓薛涛,奏请朝廷为其颁发“女校书”的荣誉称号,这个传奇的宰相就是武元衡。

武元衡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是中唐著名诗人,诗作以瑰奇艳丽著称。张为曾做《诗人主客图》,奉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之名尚在他下,可见武元衡的诗才。据正史记载,武元衡每写出一首新诗,就会被人谱成歌曲广为传唱。不过,由于他的诗善于工巧,略显浑厚不足,所以传诵之作不多,其作品收于《唐诗百名家全集》中,《全唐诗》中也收录了两卷。

除了颇具诗才之外,武元衡还是一位雍容大度、颇有作为的官员,唐德宗曾称赞他“是真宰相器”。公元807年,武元衡出任西川节度使,他抵达蜀地的时候,前任高崇文将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车拉走,“蜀地几为之空”。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武元衡精选贤才、为政廉明,政绩卓著。

不过,蜀地向来有召妓宴饮、即兴赋诗的官场习气,虽说作诗对武元衡来说是小菜一碟,但他个性文雅庄重,并不真正喜欢这种浮华的风气,他曾写过一句“满堂谁是知音者”,显而易见是讨厌应酬的。

武元衡走马上任之初,蜀地官员便举行了一场举行宴会。在席上,他的一名下属——西川从事(州府佐官)杨嗣醉醺醺地拿着酒杯跑到武元衡面前敬酒,武元衡说:“我不会喝酒。”当着众人的面被拒,杨嗣觉得很没面子,总不能就这么回去吧?于是他假装喝醉,含混不清地说:“既如此,那属下就用这杯酒给您洗尘接风了!”说完便把酒倒在武元衡身上。面对如此明显的犯上行为,武元衡依然面带笑容,一动不动,等杨嗣把酒倒完,他才缓缓地站起来,回后堂换了一身衣服,接着又出来参加酒会,最终让众人尽兴而归。过后,众人还为杨嗣捏了一把汗,担心上司会借故修理他,没想到武元衡就跟没事人一样,再未提过一句,更没给杨嗣穿过小鞋。

据史载,武元衡是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美男子,而他最后的结局是被人暗杀,并被砍下头颅,那他到底做了什么才惹来如此惨烈的杀身之祸呢?

唐宪宗继位后,致力于削藩,削弱各节度使的势力,而外表看上去是个谦谦君子的武元衡,居然是个外圆内方的个性,在朝廷官员中,他是非常强硬的主战派,宪宗找到一个如此良将,自然喜出望外,当即封其为相,所有兵事均由武元衡主持。

武元衡上任后,迅速平定了浙西节度李锜之乱,接着又开始征讨淮西吴元济。在此过程中,吴元济曾向恒州节度使王承宗、郓州节度使李师道求救,于是王承宗派出牙将尹少卿前去游说。由于节度使手握重兵,自德宗以来很少有官员敢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所以他们骄横跋扈惯了,尹少卿也想当然地认为新上任的武元衡应该也差不多,吓唬吓唬就会就范,因此言辞上颇为傲慢。没想到,武元衡态度之强硬,应对之严厉,令尹少卿简直不敢置信,史书上的记载是“元衡叱出之”。看到这里,我们也无法想象,这和那个被泼了一身酒、依然微笑的武元衡,还是一个人吗?

其实,武元衡并不是第一次显露自己的霸气,当年他考中进士后,曾任华原县令,屯驻当地的军将恃功骄横,数次侮辱、侵害官吏,武元衡不肯低头服软,便称病弃官走了。

再说王承宗在武元衡这里碰了一鼻子灰,不免又气又恨,他也立刻上书诋毁武元衡,不仅如此,他还找来李师道商议对策。李师道及其幕僚认为:“陛下之所以铁了心要对付我们,就是因为有武元衡的支持,所以只要杀了他,其他人必然不敢再轻言用兵。”想了一下,李师道又说:“那个御史中丞裴度也是武元衡的跟屁虫,不如一次解决,以免再生后患。”

王承宗闻言大喜,连连赞道:“此计甚好!就这么办!”

李师道门下一直养着十来个刺客,王承宗选中五个,并拿出重金许诺:“这是订金,事成之后我还有重赏。”

公元815年6月3日清晨,天空刚露出一抹微光,武元衡已走在路上,准备上朝。他刚出静安里——武元衡府邸——东门,暗处突然射出一支箭,正中武元衡的肩膀,趁他分神之际,躲在树荫下的刺客又拔出刀剑,猛砍其大腿。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随从们顿时四散逃开,而刺客就大喇喇地上前,拖着武元衡的马走出十多步后,将他杀害,并砍下头颅扬长而去。当随从领着人来解救时,只见武元衡的尸身遍布鲜血,脑袋也不知去向了。

与此同时,准备上朝的裴度也遭遇了埋伏。他的头部被刺伤,而且掉进了沟里,刺客见状立即上前追杀。这时,裴度的随从王义死命抱住刺客,并大声呼喊::“快来人啦!有刺客!”刺客见势不妙,登时一刀砍断王义的胳膊,慌忙逃走。他以为受伤的裴度又滚进了深沟,必死无疑,没想到裴度福大命大,他戴着的毡帽比较厚,幸免于难。

消息传出后,朝野哗然,两名朝廷重臣在一天之内一死一伤,这是绝无仅有的惊天大案,唐宪宗即刻下令抓捕刺客。可笑的是,胆大包天的刺客居然沿途留下纸条,威胁道:“不要急着抓我,否则我先杀了你们!”没想到负责破案的官差竟因此被唬住,不敢再轻举妄动。

兵部侍郎许孟容得知后气愤不已,他马上求见宪宗,大哭着说:“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宰相横尸街头、却不敢捕获盗贼之事,这是朝廷的耻辱啊!臣恳请陛下启用裴中丞为相,搜索贼党,将指使之人绳之于法。”

而得知武元衡被害后的宪宗,也难过不已,连饭都吃不下,听了这话,立即再次下诏:“凡擒获刺客者赏钱一万缗,授五品官,敢包庇藏匿者诛全族。”京城随即展开了大搜捕,无论是公卿还是贵戚无一例外,尤其是那些有夹墙的人家,更是严加搜索。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五名刺客很快就被全部抓获,随后便斩首示众,而指使者王承宗、李师道及其同党,也被抓十余人,至此,刺杀武元衡、裴度一案终于了结。

在三个藩镇节度使的合谋下,刚直不阿的谦谦君子武元衡就这样离去了,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是绝不屈服的倔强和刚烈,就像他在诗中写的那样: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这个俊雅如仙鹤一般的美男子,白衣胜雪,飘然出尘,心中却拥有飞腾热烈的火焰,最终用鲜血献祭了自己的理想。白红二色强烈的对比,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外表谦和却极有原则、绝不同流合污,外冷内热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