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40

第40章 文臣武将 (1)

双星之争

一个是能在大厦将倾时力挽狂澜的天才,一个是规范了税法的理财专家,在当时的年代,出现一个已经是奇迹,却偏偏在同一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上涌现出两个,恐怕任何人都觉得是皇帝的福气。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二人先后被诬陷致死,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这一切难道真的是命运的捉弄吗?

历史有时候异常神秘。在刚刚摆脱安史之乱的祸害、一切都百废待兴的德宗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和杨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为破解时代困局大显身手。很多人认为,像刘晏、杨炎这样的奇才,在同一时代出现一个已属不易,如今却冒出两个,倘若这两个人强强联手,同时好好理财,再创一个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甚至会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然而,命运这只大手是如此的捉弄人,偏偏让刘晏和杨炎陷入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最后,刘晏被冤惨死,而整死他的杨炎仅过了一年零三个月,也死于别人的阴谋构陷中,这不能不令人慨叹。

刘晏比杨炎大十二岁,他生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到泰山祭天时,八岁的刘晏初生牛犊不怕虎,居然采取了一个破天荒的行动,他径自前往皇帝驻地,献上自己所作的赋,请玄宗阅评。玄宗当即命宰相张说亲自面试这个孩子,张说考察回来之后汇报说:“真乃国家之福!”玄宗当即任命刘晏为秘书正字(即皇室掌管图书的科级官员)。玄宗还问过刘晏:“正字,正得几字?”刘晏大声回答:“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乃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算得上是风趣的字谏,玄宗非常高兴,于是赏赐了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从此,神童刘晏的名字就传遍了天下。

刘晏从八岁就开始入仕,后来还先后担任了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等职,虽然他的官职时升时降,但为国理财、参与中枢决策的情况却始终没有什么变化。

刘晏是个天生的理财专家。在别人眼里,挣钱是个非常头疼的难事,可刘晏却说:“我仿佛看见钱就在地上象水一样的流着。”从天亮开始,到晚上休息,除了洗脸吃饭之外,刘晏从不停止计算工作。无论事情多么繁重、艰难,他都会在当天搞清楚,决不拖到第二天。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风雨飘摇,大战之后,京师的一斗米都要卖上千钱,连皇帝的饮食都成了问题,老百姓将刚刚结实的麦穗采下来进贡,才算解了燃眉之急。就是在这种窘境下,刘晏开始了各项工作。首先,他深入到各地考察财政问题和漕运问题,然后将调查所得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并表示自己会尽心竭力解决这一问题。刘晏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他不再征发沿河的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还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不仅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提高了效率,还为南方人民免除了一项旷目持久、十分艰辛的劳役。从此,江淮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每年运量高达四十万至一百万石。即便是在饥荒年,关中的物价也很平稳。

当时,刘晏在长江边建了十个造船场,每艘船的造价高达一千缗,很多人觉得价钱太高,没必要花费这么多,但刘晏却说:“考虑大事不能太计较小钱,要想得长远一点。船场刚刚建立,投入比较大,得提供足够的造船费让人家用,这样,他们才会将官船造得坚固牢靠。如果一开始就斤斤计较,怎么行呢?”不过,在刘晏死后的五十年,相关部门削减了一半的造船费用,使得漕船脆薄易坏、不堪使用,漕运也因此荒废了。

刘晏多智谋,而且精力充沛、善于变通,不管多难、多棘手的事,在他那里总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办理漕运的同时,刘晏还着手大胆改革了盐政和财政体制,建立了经济情报网,一改过去只管收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施了“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不仅对当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刘晏在任期间,还选拔和培养了不少理财专家,使他指挥的庞大理财系统运动自如。直到刘晏遇害之后,掌管财赋有声望者大多是他选拔出来的人。

在这期间,由于百姓未受侵扰,生活相对安定,全国的人口达到了三百万户之多,比刘晏接手时多出了一百万户。而关中地区的盐价一度暴涨,德宗下诏调三万斛来解决问题。刘晏从扬州调盐仅用了四十天时间,当时的人都认为是神仙转世。

不过,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晏虽然解决了三大难题,但他对当时混乱异常的赋税制度并没有提出改革,而这项工作恰恰是由杨炎完成的。

杨炎是唐代有名的美男子,而且名满天下。父亲去世时,他曾住在坟墓旁的草屋里守丧,朝廷为此还特意诏书表彰,成为全国的道德楷模。

德宗登基后,杨炎得到重用,从道州司马这个小官职直接被提拔为宰相,这么大幅度的提升实属罕见。原来,在大历年间,代宗因宠爱独孤贵妃,曾企图废掉李适的太子位,改立贵妃的儿子李迴为太子,但遭到了元载的极力反对。李适当上皇帝后,对元载非常感激,因此一上台就破格提拔了他的亲信杨炎。杨炎不仅跟元载是老乡,还有血缘关系,元载对杨炎非常看重,提拔他当了吏部侍郎,并希望他将来能接自己的班。

杨炎刚刚就任便初试锋芒,震动朝廷,矛头直指皇宫内库问题。自西汉以来,就建立了国家经费与皇帝私人费用分开的制度,唐朝初年也是如此,国家财赋都归入国库,掌管国库的太府寺每季上报账目,由刑部下设的比部司进行核对,一点弊病也没有。但在安史之乱中,京师一些有实力的将领毫无节制地向国库索取财物,负责经济工作的第五琦抵挡不住,便将国家财赋运进皇宫里的大盈内库保存。皇帝觉得这样用钱很方便,也就没有再交出来,国家财赋从此变成了皇帝的私产,政府主管部门无法计算库存,而在大盈内库混饭吃的太监却高达三百人。

杨炎对德宗说:“财富是国家的根本,代宗时期出于权宜之计才让太监掌管,但这么一来,朝臣们也不知道库存的虚实,怎么能研究利害并制定政策呢?所以,此事乃当务之急,只有先解决了这个问题,才好谈别的事。请陛下把国家的税赋交出来,仍归有关部门掌管,至于皇宫所需费用,可以估算一下每年所需,照数供给就是了。”

刚上台的德宗颇想有点作为,便立即批准了杨炎的奏请。第二天,杨炎上朝时提出“两税法”,以代替行之已久的“租庸调法”。由于安史之乱导致农民大规模地死伤逃亡,人口减少了一半多,无法再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税法因此应运而生。不再分原住民和移民,一律按现在居住地立户籍,根据每家资产的多少制定不同等级的户,再确定应该缴纳的“户税”。同时根据拥有的土地征收“地税”。流动商人则收三十分之一的税。6月之前缴纳的称“夏税”,11月之前缴纳的称“秋税”,故名“两税法”。除此之外,严禁另立名目征收其他税费。这个税法扩大了纳税范围,减轻了农民负担,简化了税制,集中了纳税时间,方便了民众,增加了政府税收,总的来说对促进生产发展有利。尽管大臣陆贽后来批评了“两税法”的弊端,但因为它始终比租庸调胜出一筹,所以从唐朝至明朝,一直实行的都是这个税法。

倘若这两个理财专家能够联手,想必德宗时期的老百姓日子会好过很多,然而,安定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杨炎得势后,便开始处心积虑地想整垮刘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还和元载有关。

既然杨炎与元载有血缘关系,那么元载做了宰相之后,自然对他非常照顾。不过,元载官居高位后就开始疯狂地敛财,而且气焰喧天、目中无人,终于被其他朝臣联名上奏而处斩。当时,主持审讯的是刘晏,但他担心元载的同党众多,不敢专断,因此上书请求其他官员参与审判。可见,没有代宗的命令,刘晏也不敢主审元载,但是,元载被处死后,杨炎固执地认为元载是被刘晏一手害死的,自己也因此被贬官,他暗暗发誓:“只要自己再有机会东山再起,一定要让刘晏付出代价。”

被德宗重新重用后,杨炎一方面推行两税法,一方面开始计划如何整治刘晏。杨炎知道,德宗最难以忍受的一件事是:父皇代宗曾非常宠爱独孤贵妃,甚至一度想废掉自己,立独孤贵妃的儿子——韩王李迴为太子。每每念及此事,德宗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沈氏,过了这么多年仍未找到她,生死未卜,德宗心中不由得生出一根刺。

于是杨炎写了一封密奏,他说:“当年宦官刘清潭和京兆尹黎干合谋欲立韩王迴为太子,刘晏也曾与黎干私下同谋。如今黎干已经伏罪,刘晏却依然逍遥法外。臣身为宰相,不能对他绳之以法,实在是罪该万死!”德宗闻言大吃一惊,当即贬刘晏为忠州刺史(今四川省忠县),而那些曾为刘晏说情的官员也在事后被杨炎一一贬逐。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杨炎仍不满足,他的目的是将刘晏置于死地。他物色到一位能完成特殊使命的原党——庾准,将其调至荆南任(今湖北江陵)节度使,成为刘晏的顶头上司。公元780 年,一封置刘晏于死地的诬告密信从庾准的节度府中发出。杨炎收到信后,立即乘车赶往大明宫,将其呈送给德宗。德宗看到信中说刘晏隐集兵卒,擅自截取公物,胁迫使臣,并妄图勾结藩镇作乱,当即怒火升腾,叫道:“真是罪该万死!”

然而他转念一想,又有些犹豫:“刘晏在朝中二十余年,素有威望,倘若公审引起激愤,纠众起事,势必会动荡社稷。这该如何是好?”

杨炎闻言微微一笑道:“为确保大唐社稷安定,臣以为,陛下可先诛后诏。”

德宗大喜,立即令宦官前去荆南,庾准督察处置,就地秘密处死刘晏。就这样,对恢复改善大唐王朝经济状况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理财家、经济改革家刘晏被秘密处死了,这件案子也成为德宗继位后的第一桩大冤案。

直到刘晏死后的第十九天,朝廷才发出赐死诏书。文武百官则对杨炎诬杀刘晏极其侧目,纷纷为其鸣冤,有的人甚至要求公开刘晏的罪状。德宗和杨炎没有想到杀死刘晏竟遭到了如此公愤,在杨炎看来,刘晏掌管天下财赋二十余年,必有索赃纳贿的行为。于是他当即派人前去抄刘晏的家,本以为可以从中找到证实“按问赃贿”的证据,结果却大失所望。刘晏的全部家财只有两车杂书、数斛米麦以及一些破旧什物,面对此情此景,就连杨炎派去抄家的人也不由得叹服刘晏的清正廉洁。

刘晏的冤死令朝野震动,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拍案而起,上书指责朝廷:“为什么这样仓促地杀掉刘晏?刘晏的罪名是否经过仔细核实?就这么先诛后诏,恐怕无法令天下人信服。”同时提出要求朝廷请回刘晏的妻儿,撤销充军发配。

杨炎接到奏疏后十分恐惧,于是按下不报,在慌乱中又犯了大忌,为洗脱自己的罪名,他将杀害刘晏的责任全部推到德宗的身上。杨炎派人散布的言论如此之广,德宗自然很快就知道了,但他从此怀恨在心,只是隐忍未发。

接着,德宗升任了卢杞为御史大夫,他打定主意,要用卢杞代替杨炎。这次,历史再次留下遗憾的一笔。卢杞是史上有名的奸臣,杨炎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打探到杨炎曾利用宰相地位迫使手下一个官员用高价买下自己的旧住宅,于是上奏德宗说:“杨炎建住宅,专门看哪里有王气,很可能已有反心,暗中想当皇帝。”

这一番话再次触及了德宗的痛点,杨炎被贬为崖州司马同正(今海南琼山)。不过,杨炎还未走到崖州,又接到一份诏书,命五十五岁的杨炎自杀。杨炎冤杀了刘晏,这是一个悲剧,紧接着自己又沦为受害者,和刘晏一样遭诬被杀,造成第二个悲剧,两个杰出的理财专家就这样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给后人留下的只有诸多感慨。

诚然,杨炎是个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小人,但只要是人,总会有缺点,而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一个称职、优秀的统治者都会为他们找到适合的位置,并善于平衡双方之间的关系。但德宗显然并不具备这些,杨炎之所以能冤杀刘晏,归根结底,最大的责任人是德宗,因为要杀死一个总理级的大臣和指挥国家经济运行的台柱子,并非杨炎一个人能说了算。干掉刘晏后,德宗紧接着又杀了杨炎,原因是为了平息朝臣的怒火,但无论怎样,他两次杀掉大臣的理由都不充分,由此可见,德宗不仅缺乏用人的才能,而且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已经敏感到失常了。

撒谎成性的裴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