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4年,太子李诵突然中风,不能说话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已进入风烛残年的德宗一病不起,朝廷内外也议论纷纷,太子已是这般模样,还能顺利登基继承皇位吗?在这人心惶惶的紧要时机,舒王李谊也开始了秘密活动,他积极拉拢宫中太监首领俱文珍,希望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公元805年新春刚过,德宗驾崩了,太子李诵因为生病,在德宗病危期间,他就未能在父亲跟前侍奉,如今德宗病逝,他依然在自己的东宫中静养,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而俱文珍等人则一直侍奉德宗,德宗死后,他封锁了消息,准备借着这个机会另写遗诏,改立舒王李谊继承皇位。不过改立之事事关重大,被俱文珍召来的翰林学士郑絪和卫次公也不敢贸然苟同,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谋划最终未能得逞。但是,舒王李谊的这个举动令太子李诵倍感危机,在德宗过世的第二天,他强撑着病体举行了登基仪式,李谊的皇帝之梦也因此彻底破灭了。
顺宗登基后,他的心腹谋臣纷纷谏言,应以谋权篡位的罪名处死李谊,但顺宗此时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而且他生性宽厚,所以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不过世事难料,顺宗仅仅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被亲生儿子——太子李纯赶下台,被迫做了太上皇,没过几天就暴毙身亡,而舒王李谊也很快就去陪伴他了。
说是巧合也好,天意也罢,总之,能够威胁到唐宪宗皇位的两个人,就这样不早不晚、一先一后地去向阎王爷报到了,从此,宪宗再也不必担心卧榻之侧会有他人酣睡了。
带病上岗的皇帝
尽管顺宗李诵只做了两百多天皇帝,但他在即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依然思图变革,实施新政,然而,这些新政触犯了众多宦官们的利益,最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公元805年,德宗太子李诵登基,是为唐顺宗。尽管顺宗在头一年突然中风,说话不便,大半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床上修养,但他在继位之后,仍然打起精神,与手下大臣们商议国事,策划变革,以图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
在顺宗还是太子时,他手下就有几个出色的智囊:
王叔文——越州山阴人(今绍兴人),出身寒族,精通围棋,翰林待诏。
王伾——杭州人,出身寒族,善长书法,翰林待诏。
刘禹锡——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梦得,出身官宦世家,二十岁便进士及第,曾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著名诗人杜牧祖父,巨著《通典》作者——的掌书记,杜佑任宰相时,将他带到京师,诗文辞章誉满天下。
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出身官宦之家,和刘禹锡是同科进士、至交好友,授校书郎,唐宋八大家之一。
韦执谊——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出身宰相世家,甲等进士,二十岁时就成了翰林学士,曾是德宗最亲信的六大臣之一,和王叔文相交甚好。
凌准——王叔文的旧交,官浙东观察判官,精通史学。
韩泰——户部郎中,善于筹划,能决大事。
陈谏——官侍御史,机警敏锐,过目不忘。
韩晔——前宰相韩滉同族子弟,英俊多才,官尚书司封郎中。
程异——曾任监察御史,精于吏职,善理财,性节俭。
陆质——官左司郎中,曾历任信、台二州刺史。
吕温——湖南观察使吕渭之子,官左拾遗。
李景俭——汉中王李璃之子,进士及第。
由于王伾相貌丑陋,才学不如王叔文,也不会说京城的官话,只会讲家乡的吴语,所以,王叔文就成了太子东宫集团的实际首脑,而这些各式各样的人才,也是王叔文四处笼络来的。有一次,顺宗和众人在一起畅谈天下政事,涉及到一些较为敏感的弊政,顺宗便说:“我准备将这些弊政罗列出来,等见到父皇时就呈上去,以便能够及时改正。”
刘禹锡等众人都对此赞赏不已,惟独王叔文一言不发,顺宗注意到他的反常,于是等到大家都走了,单独留下他询问:“你刚才为何不说话?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对?”
王叔文回答:“臣以为,太子的职责在于关心陛下的饮食睡眠,时刻谨记向陛下尽孝,至于其他的事,似乎不适合品头论足。不然陛下在位已久,可能会怀疑殿下在收买人心,到那时,殿下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呢?”
顺宗闻言登时被吓出一身冷汗,想到会引发的后果,就越发紧张害怕,不禁握着王叔文的手激动地说:“若非先生的点拨,我怎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啊!”从此,他对王叔文更加信任,事无大小都要先询问一番。
当顺宗屡遭危难、差点被废时,这些智囊们又会四处奔走,寻找解决良方,尤其是“二王”功不可没,所以顺宗登上皇位后,很快就擢升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受命处理一切事务。王叔文之所以没有拜相,据说是因为他自知出身低微,声望不够,只得举荐出身宰相世家的韦执谊,此外,顺宗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议事只能待在内廷,因此二王迅速成为新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从此在他们的协助下开始政治革新。
首先,他们废除了“宫市”制度——“宫市”是让宦官外出为皇宫采办日常所需,头领为宫市使,他手下有数百个小宦官。但日子久了,宦官们横行霸市、欺强凌弱,只要是他们看中的,就只付十分之一的钱强行买走。后来,索性派了几百个宦官在街上,看中什么抢了就走,叫做“白望”,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描绘了宫市的黑暗,所以百姓们对此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其次,就是停罢“五坊小儿”——五坊是雕坊、鹘坊、鹞坊、狗坊和鹰坊,这些地方是皇帝为了赏玩、捕捉鸟兽而设立的,在坊里干活的就叫“小儿”。五坊小儿平时无事可做,就四处敲诈百姓。他们将鸟网张在百姓的家门口或井架上,百姓进出时或去井里打水时,难免会碰到鸟网,他们就诬赖说百姓吓走了皇帝的鸟雀,直到对方出钱赔礼才善罢甘休。五坊小儿还常在饭店吃“霸王餐”,酒足饭饱后不仅不付钱.还留下一筐蛇,说这蛇是用来给皇帝捉鸟雀的,店家必须好好饲养,若是出了纰漏,定要问罪。而这时候,店家只得赔上笑脸、拿钱消灾。
宫市宦官和五坊小儿的胡作非为,引起了长安百姓的痛恨,有的人甚至奋起反抗,引发流血冲突。曾有大臣向德宗上疏,请求废除宫市,但有人认为:“京师游手好闲的人上万,这些人没有谋生手段,必须仰仗宫市供给,没了收入,他们很可能会铤而走险,搞出乱子。”德宗听后觉得有道理,因此废除宫市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今,这新官上任的两把火,烧掉了宦官们的小金库,他们怎能不痛恨顺宗及“二王”呢?不过,老百姓对此则欢欣异常,因为这些革新都是人心所向,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
紧接着,顺宗和王叔文等人继续深入革新:一是集中财权。王叔文认为,钱粮乃国家之根本,只有掌握了财政及盐铁,就能制约藩镇的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是裁抑藩镇。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非常嚣张;三是夺回宦官手中的兵权。当时,宦官掌握着十五万的神策军——即禁军。他们还出任各地藩镇的监军,手握监军使的大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地方兵权,是不少藩镇的后台势力,所以,能否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是革新的成败关键,也是最大的阻力。
然而,王叔文虽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却没有同样的才干和名望,对于这个艰难的夺权计划,他并未考虑周详。他派了人去接管宦官兵权,但对方毫不理会,谋夺计划轻而易举地失败了。就在这时,革新派内部也发生了变化。
起初,革新派的成员们关系融洽,王叔文和宰相韦执谊之间也十分亲密,但随着革新的推进,二人逐渐产生分歧。韦执谊出身名门望族,斯文懂礼,而王叔文则仗着功劳越发傲慢,再加上其他反对改革的官员冷嘲热讽,甚至有流言说:“韦执谊并没什么本事,全是靠了王叔文才能当上宰相的。”此种说法令韦执谊感到面上无光,从此在许多公开场合,他开始故意与王叔文唱反调,以示避嫌。
另外,“二王”出身不好,没有强有力的后台,虽有顺宗支持,但这个皇帝几乎无法插手朝政,也没有实权。地方节度使看出这一点,也顺势来插上一脚,给王叔文等人施加压力。比如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他派出心腹刘辟威胁王叔文,若不让自己占领剑南三川——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后果你就掂量掂量吧!王叔文异常气愤,当下就要将刘辟正法,韦执谊却竭力阻止,自此,王、韦二人的关系彻底绝裂。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反对势力很快乘虚而入。当时,顺宗病情加重,只能偶尔由人扶着上殿,朝廷内外都非常担心,希望早立太子,以求安抚人心。而宦官掌握着禁兵,在俱文珍的操控下,顺宗长子李纯被立为太子,即后来的唐宪宗。
正式册立太子当天,反对派人物杜黄裳——韦执谊的岳丈——训劝韦执谊,要他带领百官上奏,请太子李纯监国,很明显,此举就是逼迫顺宗退位交权,但韦执谊断然拒绝。
不过,韦执谊不肯做这种不忠之事,不代表其他人不愿意。很快,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上奏,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也随之效仿,纷纷上奏,给顺宗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宦官假传圣旨,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紧要关头,王叔文的母亲忽然病死了。古时候,官员遭父母之丧称为“丁忧”,需去职还乡,为父母守墓尽孝。王叔文丁忧去职后,革新派顿时没了核心,只剩下王伾还在翰林院。不过,王伾要见到顺宗也相当困难,因为宦官掌控着皇宫的出入权,没多久,王伾也意外中风,失去了行为能力。
公元805年7月29日,顺宗被迫将军国政事的处理权交给太子李纯,8月4日,又被迫下诏禅让皇位,自称太上皇,迁居兴庆宫,改元“永贞”,就这样,顺宗结束了自己短短八个月的皇帝生涯,成为唐朝史上即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还未等太子李纯正式登基,宦官势力就开始全面清算,贬王伾为开州司马,但王伾因为早已病痛缠身,不久就死在贬所。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韩泰为虔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韦执谊因为岳父杜黄裳是宪宗的宰相,所以暂时无事,但到了11月,依然被贬为崖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
次年,宪宗赐死王叔文,革新派在残酷的斗争中一败涂地,每个人都以凄凉的结局收场。令人更难过的是,后来修撰史书的人对此次革新颇有微词,尤其是“二王”,连品行都受到攻击。倘若顺宗拥有一个健康的身躯,他又会成为怎样的一个皇帝,是否可以扭转改革的局面呢?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一切令人遗憾的事都已成定局,能安慰我们的,或许只有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患难真情,以及韦执谊在崖州七年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得到的百姓称颂吧!
第三天子登基之谜
宪宗李纯从一个普通的郡王,到被册立为皇太子,登上皇位,仅仅只用了四个月时间,之前的顺宗皇帝则被迫成为太上皇,而在五个月后,突然传出暴毙的消息,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公元805年,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不平静的年份。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驾崩,唐顺宗李诵继位;八月初四,顺宗退位,唐宪宗李纯继位,并将年号“贞元”改为“永贞”,所以,在这一年,有三个现任皇帝,两个年号。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他即位后,常阅读前朝实录,每每看到贞观、开元时期的事就赞叹不已,完全以自己的先祖——太宗、玄宗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勤于政事,他在位十五年间,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尽管宪宗没有像太宗、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但在历史评价上,人们往往将他们三人相提并论,这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然而,宪宗从一个普通郡王,到被册立为皇太子,登上皇位,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这其中是有什么神力相助吗?宪宗继位后,关于其父皇顺宗的死因,始终令人心生疑虑,那到底有哪些疑点呢?
李纯六七岁时,有一天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乐,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朕怀里呀?”
李纯回答:“我是第三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