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37

第37章 皇权争斗 (1)

波折的太子路

李诵在太子之位上坐了二十六年之久,在这期间,他遭遇了父皇的猜疑和责骂,叛乱,中途突然病倒,临即位时还差点被换,面对这种种挫折,李诵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呢?

公元779年12月,唐德宗立十九岁的李诵为皇太子,次年正月备礼册立,但没想到的是,李诵在太子之位上整整呆了二十六年,是整个唐王朝位居储君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我们知道,皇宫朝廷历来是个瞬息万变的地方,今朝或许还是位居人上的高官,明日可能就会沦为阶下囚,更何况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正所谓树大招风,太子之位虽然风光,但这个位置也不是十分牢靠的,不仅皇帝老子时刻要监督考察,那些拥有皇子的后妃们也在虎视眈眈,拉拢朝廷官员,壮大自己的势力,只要寻到一丝机会,就趁机将其拉下马,扶持自己的儿子上台。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唐顺宗李诵采取了哪些措施才令自己顺利登上皇位呢?

从李诵位居储君二十六年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政治态度是极其谨慎的,从来不会轻易发表意见,仅仅只在一件事情上明确表示过自己的想法。贞元末年,唐德宗打算启用裴延龄、韦渠牟等为宰相,而裴延龄是个苛刻、奸诈、贪财、善于欺上瞒下的小人,天下人对其盘剥黎民、聚敛财富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但朝堂上的官员畏惧于其权势,无人敢于直言。而这时,身为太子的李诵就会寻找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堪重用,最后,德宗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任用裴延龄等人,对此韩愈给顺宗的评价是“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

除此之外,李诵更是三缄其口,从不轻举妄动。即使有事需要跟父皇奏报,他也总是一本正经,很少倚仗自己的身份和闲人调笑,更不跟德宗身边亲信的宦官、朝廷官员套近乎,可以说,其他人几乎无法从他脸上探究其真正的想法,完全将喜怒哀乐藏于心底,但表面上的待人接物又非常周到,毫不失礼。

在这二十六年中,李诵见惯了大臣们的互相倾轧和攻讦,还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烽火,逐渐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太子成熟起来。在和平时期,他努力学习各种技艺,钻研学术,阅读佛教经典,勤练书法。李诵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只要德宗做诗赐予大臣时,必然会指定让他书写。战乱时,面对叛军的进逼,李诵执剑殿后,保证了德宗的顺利出逃。在四十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李诵还常常身先士卒,指导将士们奋勇杀敌,在他的鼓励下,士气大振,最终取得了胜利。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事迹,所以史书上对李诵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说明他很懂得判断形势,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他知道德宗疑心颇大,因此从不拉帮结派,只尽孝心。

然而,即便李诵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毫无缝隙的铁桶,毫无被人攻击的地方,但这世上往往没有万无一失的事,就算他自己没有过失,也难保身边人不出岔子。公元787年,爆发了著名的“郜国公主案”,本来这件事跟李诵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最终险被牵连,差点被废掉太子之位。

郜国公主乃是唐肃宗之女,曾下嫁给裴徽和萧升。萧升过世后,她不甘寂寞,与彭州司马李万有染,还私自和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等一些官员来往。如果仅仅是私生活不太检点,德宗也不会管她这点事,毕竟唐朝风气开放。但告发之人除了揭发郜国公主淫乱之外,还提到了巫蛊之术,而这一点恰恰是皇室禁忌。德宗闻之大怒,立即下令幽禁郜国公主,杖杀李万,李昪、萧鼎等人和郜国公主的几个儿子一起被流放边远之地,女儿也都被处死。

表面上看,这个案子似乎和李诵毫无关联,但不幸的是,郜国公主和驸马萧升所生之女——萧氏正是李诵的太子妃,这么一来,李诵就被无端端地牵扯了进来。因为这个案子,德宗将李诵狠狠批了一通,李诵觉得很委屈,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如今被父皇责骂,他惶恐不知所措,想了很久才想出解决之法。原来,唐肃宗在做太子时也曾因太子妃受到牵连,当时肃宗也是恐惧万分,除了上奏折极力辩解之外,还以和韦妃感情不合为由请求离婚。于是李诵也效仿这个办法,请求与萧妃离婚,总算才洗脱了嫌疑。

然而,对德宗来说,这件事始终是心里的一根刺,每每想起来就觉得不快,最终导致他萌生了废太子的想法,改立弟弟李邈的儿子舒王李谊。由于李邈早死,李谊自小就由德宗抚养,他将李谊视为己出,十分宠爱。不过,废立太子毕竟是国家大事,为了慎重起见,德宗召来四朝元老李泌入宫商议。

李泌认为:皇帝舍弃亲生儿子,改立侄子非常不妥。德宗看宰相也不支持自己,非常生气,不过在之后的争辩中,李泌详细向他列举了自唐初以来废立太子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唐肃宗在一怒之下冤杀建宁王,过后却无比悔恨的例子,德宗才慢慢被打动,废太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经过这场变故之后,原本就谨言慎行的李诵就更加小心翼翼了。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中,四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好不热闹,正在开怀赏乐的德宗忍不住询问太子:“你觉得如何?”李诵仅仅回答了四个字“好乐无荒”,可见其惶恐之态。

尽管李诵处处小心,但上天似乎觉得给他的考验还不够多,在公元804年,还不到五十岁的李诵突然中风了,还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而此时的德宗也已步入暮年,眼见平日生龙活虎的儿子忽然病倒,自是忧心忡忡,遍寻名医为其诊治。在双重的压力下,不堪重负的德宗也病倒了,一时间,朝中的空气立刻凝滞起来,各方势力都开始暗中较劲,以图占到先机。

德宗病逝后,他身边的宦官集团素来忌惮太子李诵及其手下的“二王刘柳”——即翰林待诏王伾、王叔文、刘禹锡和柳宗元,觉得太子有自己的势力,将来登位后不好控制,所以想改立新帝。他们避开二王,改召其他的翰林学士郑絪和卫次公草拟遗诏。郑、卫二人正在琢磨说辞,宦官俱文珍突然说:“由谁继位还需再议。”

听到这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心中一凛,不敢再多言,毕竟宦官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不过,太子李诵乃是德宗生前亲立的储君,在太子位已有二十六年,且并无过错,突然改立不仅有违唐制,也无法令天下人信服。

思虑再三,卫次公最终还是仗义直言,说道:“太子虽然有病,但他乃先帝长子,众望所归,就算逼不得已,也应立太子的长子,否则必然招致口舌,甚至引发天下大乱。”

郑絪闻言也马上附和,俱文珍等见二人不与自己一条心,才悻悻作罢。

由于李诵一直卧病在床,不能行走,朝中不免有些人心生犹疑,流言四起,而此时登基大典在即,反对他登基的人都在暗暗地准备看笑话。当王伾赶到东宫告诉他德宗已经驾崩,次日就要举行登基大典时,李诵立即强撑病体,从床上坐起来,换上紫衣麻鞋,披麻戴孝,在宫人的搀扶下,稳稳走到许久没出过的九仙门。众人见到太子远远出现,似乎没什么大碍,顿时一片欢呼,慌乱之心大为安定,让准备看笑话的人吃惊不已。接着,他穿着丧服在宣政殿接见文武百官,在太极殿登基,就这样,一路战战兢兢、差点被废的太子李诵总算坐上了皇位。当李诵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时,皇宫卫士还担心这个皇帝是假冒的,特意凑上前查看,发现确是真太子,才喜极而泣地说:“此乃真太子也!”

虽说当皇帝肩负着国家社稷的重任,非常不易,但我们也从李诵的例子上看到,能安安稳稳地坐上太子位,中途不被陷害、暗杀、废除,或者即使遇上这些变故,几经波折,仍能挺过来,顺利登上皇位,则更是一件难得的事。

最大的竞争者

舒王李谊原名李谟,是唐德宗弟弟李邈的小儿子,按亲戚关系来说,他算是顺宗的堂弟。由于李邈早死,德宗怜爱幼小的李谊,便收他做了养子。然而,当开始争夺这个皇位时,别说是堂兄弟,就算是亲儿子,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李谊原叫李谟,公元773年,他的父亲昭靖太子李邈就因病早逝,留下了伤心的妻儿子女。当时,李邈的兄长——唐德宗对弟弟的英年早逝感到十分悲痛,尤其是看到了年幼的李谊时,就越发伤感痛心,再加上李谊自小聪慧过人,德宗不禁生出怜惜之心,将其带到身边,当作亲生儿子般抚育培养。

公元781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人发生叛乱,危机之中,德宗便任命李谊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军队前往讨伐叛军。随着叛乱的加重,德宗不得不率众逃离京城长安,去往奉天避难,李谊又作为先锋在前开道,太子李诵则在队伍后面做着垫后工作。由于这堂兄弟俩的紧密配合,德宗总算顺利逃脱。

平定叛乱后,德宗依然十分看重李谊,常常委以重任,让他代办一些重要事务。比如当时的朝廷重臣郭子仪身患重病,处于弥留之际时,为了以示皇恩浩荡,德宗便派李谊前往探视慰问。在通常情况下,抚慰重臣是由皇帝亲自前往,倘若因故不能去,就会派太子行使这一职责。然而,德宗没有选择太子李诵,而是选了李谊,因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谊在德宗心目中的分量和位置非同一般,从此,顺宗李诵——当时还是太子——不免有了猜疑之心,平日里就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担心一个不小心就丢掉了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而善于察言观色、以免站错队的朝臣们,也开始慢慢向李谊靠拢。

公元787年,爆发了“郜国公主巫蛊案”,由于郜国公主是太子李诵的岳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牵连,遭到德宗的责骂和冷落。尽管他后来采取了补救措施,与太子妃萧氏离婚,但这仍然令父子之间产生了隔阂,德宗甚至出了废太子改立李谊的想法。幸亏宰相李泌多次苦口婆心地规劝,甚至不惜冒犯龙颜、大胆顶撞,还举出种种因为冲动改立太子、最终追悔莫及的例子,德宗才慢慢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这件事带给顺宗一个更大的冲击,他认为,父皇对李谊的喜爱和倚重已超过了自己,倘若自己再有个行差踏错,李谊极有可能取代自己成为东宫之主。然而,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自己除了表现孝心、修复父子之情之外,还能再做些什么呢?

就在太子李诵忧心忡忡的时候,李谊也有了非一般的心思,或许是因为德宗的态度,或许是因为朝臣的靠拢和身边谋士的分析鼓动,渐渐的,李谊也觉得自己可以去争一争。没多久,机会就来了。大唐邻国西域吐蕃攻占庭州(今新疆境内)后,又开始野心勃勃地攻打西州(今新疆境内)。西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落入吐蕃之手,他们的实力就会在短时间内大大加强,对大唐边关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德宗得知消息后极为重视,令朝臣们商议对策。次日早朝,太子李诵主动请缨攻打吐蕃,然而德宗仍对之前的巫蛊事件耿耿于怀,所以对此不置可否,没有任何表示。李谊看到太子吃了个闭门羹,不禁有些得意,他暗想:倘若自己能争取到这个带兵出征的机会,无疑证明自己在德宗心中的地位异于太子,倘若能凯旋而归,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还能获得更多臣民的拥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对于李谊的请缨,德宗依然没有同意,这下子,所有的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知德宗心里到底打的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