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25

第25章 文臣武将 (1)

口蜜腹剑的宰相

一位才疏学浅的宰相,究竟有着怎样的手段,将其他重臣一一排挤出朝廷的核心位置,从而步步为营,达到自己笑傲朝野、独揽大权的目的?

天宝元年的七月,唐玄宗的左相牛仙客去世了。朝廷百官纷纷在猜测谁将取代他的位置。为此而忐忑不安的,还包括已经身为右相的李林甫。牛仙客没有显贵的出身,政治上也比较中立,所以他在任的时候,一向是以李林甫马首是瞻。然而接任的人会是谁呢?他会不会像牛仙客一样好对付?对权力斗争有着敏锐触角的李林甫不禁忧心忡忡。和他一样左思右想的还有早就对他暗暗不满的一些官员,他们看不起李林甫,认为他只善于钻营权势,不学无术,人品低劣,但是又无法与之抗衡,所以殷切盼望着出现一个领军式的人物,能够与李林甫一较高下。

等到唐玄宗的正式任命一传达下来,大部分官员们都松了口气,而李林甫却不安起来,因为接任左相职务的是李适之。李适之乃皇族后裔,他是太子李承乾之后,能力很强,送来的公文总是在一天内就能处理完,毫不拖沓,深受玄宗的器重。另外,由于他出身高贵,一大帮贵族出身的官员对其十分拥戴,并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小圈子,这些人包括太子李亨的妻兄户部尚书韦坚、握有兵权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等等。他们时常聚集在李适之的周围,议论李林甫的所作所为。李适之性情豪迈不拘小节,而且又喜爱喝酒,极受众人拥戴。

李林甫身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员的选拔。天宝二年,在李林甫的主持下,竟然将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爽选为科举第一名,只因为张倚是自己的亲信,就全然不顾张爽毫无真材实学。此事一出,引起满朝哗然,后来有官员上书玄宗,重新考试,把吏部的两个官员处分贬职,李林甫也因此丢了大脸。站在李林甫对立面的李适之一派的官员自然也幸灾乐祸。

李林甫吃了这个亏,心里气忿不已。他表面上依旧不动声色,但暗地里却计划着反击。有一天,宰相们都在政事堂议事,谈到如何解决朝廷军费日益紧张的问题。大家各种各样的办法都讨论过了,结果还是收效甚微。李林甫假装不经意地抓起一本奏摺说:“这有个官员上奏说华山发现了一个金矿。如果能够开采,想必一定能缓解不少财政压力,可惜陛下不知道。”

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李适之把这个话记在心里,一时之间竟动了小心思,他想:“如果我抢先李林甫禀告陛下华山发现金矿的事,解决了财政问题,那么这一功就记在我的头上了。”他将这个想法向自己的幕僚透露,希望征求意见。左右的人都劝他说:“李林甫奸诈小人,恐怕不会那么好心,说不定是个圈套,您还是谨慎一些好。”

李适之哈哈一笑:“李林甫只不过是才疏学浅之辈,不足为患。你们还记得他的表兄生子那一次吗?他送礼祝贺,竟然把“弄璋之喜”的璋字写成了獐头鼠目的獐字,这种粗陋的小人能想出什么高明的计谋?况且我也查过,华山发现金矿是真有其事,他还能怎么陷害我?”

等到第二天,玄宗召见宰相及大臣们,询问他们对于财政问题解决办法的建议。狡诈的李林甫算准了李适之急于抢功的心理,便找了个借口请假,没有出席这次讨论。李适之想:“他不来正好,方便我向陛下禀报。”便趁机向玄宗进言说:“陛下,缓解财政压力,不过是开源和节流两法。如今适逢盛世,人口增多,国土也扩张,很多开支没有办法节省。臣听有官员报告说华山发现有金矿。汉时文帝赐邓通铜矿准其铸钱,后者富甲天下。今天如果能够将这金矿加以发掘,一定能够充实国库,缓解财政压力。”

玄宗听他这样说,也大为欣喜:“这是国家的喜事啊,如此一来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了,卿真是能为朕解忧!”李适之得到期望中的夸奖,内心自然也乐开了花。

李适之走后,唐玄宗心想:“李林甫当了多年宰相,怎么李适之想得到的事情他却想不到呢?”他很是奇怪,便让人传招李林甫进宫。

李林甫早就料到心直口快、胸无城府的李适之一定会中计,这会玄宗召见自己,一定是想要询问这件事。他早已成竹在胸,坦然入宫面圣。

玄宗果然对李林甫说起这件事来:“刚才左相和朕提起,华山发现了金矿,这可是对社稷有益的大好事啊。为何没有听你提起?”李林甫作欲言又止状:“哦?左相大人这样说么?唉,这个事情……”玄宗见他吞吞吐吐,忙问为何。李林甫叹了口气说:“华山有金矿的事情,其实臣早就知道了。”

玄宗听他说早就知道了,很是吃惊,忙问:“那你为什么不上报此事呢?”李林甫故意满怀忧虑地表示:“华山就在在长安城附近,是本朝龙脉之所在。如果进行穿凿挖掘,恐怕会伤龙气,不但对陛下大大不利,恐怕还于国运有伤,所以臣断然不敢妄言。”

玄宗一听愣了,这么严重的事情,李适之竟然没有考虑到。如果自己听了他的建议去做了,那不是自断龙脉吗?心中对李适之顿时萌生了大大的不满,他想:“要说处事周到慎密,还得属李林甫。”

过了几日,在朝堂上,蒙在鼓里的李适之还不知趣地提起华山金矿的事情,被玄宗好一顿训斥。玄宗还严厉地对他说:“今后大小事情,你不可妄作决断,凡事先问过林甫再奏报给我。”

李适之碰了一鼻子的灰,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他总算知道了李林甫的厉害。就这样,在李林甫的挑拨之下,李适之在唐玄宗面前失去了信任。后来还因为受到韦坚一案的牵连,被彻底踢出了权力中心。从此,朝中大事,始终由李林甫一手大权在握,牢牢把持。

善因与善果

唐玄宗一心想要杀死张均,却为何在肃宗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究竟当年张说出了什么主意,才使得一代帝王免于遭遇未出生就被扼杀的命运?而几十年以后,他的子孙在命悬一线的时刻,也为此得到了救命的援手。

至德二年,被尊为太上皇的唐玄宗重新回到了长安,曾被安禄山占据的洛阳也被唐军攻破,那些被迫向安禄山称臣,担任伪朝廷官员的大臣们一个不少,全都被捕入狱,等待裁定罪行,罪名分为六等,被定为头两等的人均难逃一死。

至于这些大臣的罪究竟会被列为几等,都由太上皇亲自裁定,然后递给肃宗传阅。被裁定为死罪的人当中,便有当日玄宗朝的重臣张说的儿子——刑部尚书张均。肃宗看了表章上的人名,虽说几乎毫无异议,但还是觉得不忍心。便躬身向玄宗求情道:“刑罚太重,未免会使人心惶惶,可能会使那些曾经依附叛贼,现在想要投降的大臣心生畏惧,不肯来降。”玄宗一想这话也有道理,但又念及当日西行途中的种种艰难,气就不打一处来,坚决不肯有丝毫心软。

肃宗见父皇余怒未消,便退让一步:“那儿臣恳请父皇免去张均的死罪。”玄宗却勃然大怒说:“谁都可以赦免,唯独张钧不行。当初我与众人西行的时候,张均迟迟不肯前来,分明是怀有二心。他家受皇家恩宠深重如山,却还如此,早该罪加一等!”

肃宗还是坚持道:“如果杀了张钧,未免太对不起燕国公张说当日追随父皇的情谊了。”

玄宗奇怪道:“你为何单独替张均求情呢?”

肃宗说:“父皇忘记了吗,您曾经告诉过我,张均之父张说对儿臣曾有救命之恩啊!”这句话引起了玄宗对多年前一件凄凉事件的不堪回忆。

那还是他的父亲睿宗在位时,他刚刚娶了肃宗的母亲杨良媛没有几天,便当上了太子。然而这个太子当得却是胆战心惊的,因为他的姑母太平公主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自从他当上太子那天起,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便无时无刻不在纠集他犯错的证据,并在睿宗面前诋毁他,想要令他被废黜掉。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生命在杨良媛腹中悄悄孕育成长着。她怀着即将初为人母的喜悦,将此事告诉了李隆基,期待丈夫会因此而欢喜。可是,她却看到丈夫的脸顿时冷漠了下来。李隆基心烦地说:“恐怕此事被心怀不轨的人知道,又要生出事端了!”杨良媛对李隆基的反应始料未及,十分伤心。

当时,张说身为东宫太子的侍读,也是李隆基的心腹。李隆基便就此事去征询他的意见。张说听说杨良媛怀孕了,连忙恭喜太子。李隆基却一脸烦恼地说:“此事恐怕并非喜事啊!”张说忙问为何。李隆基说:“昔日隋朝时太子杨勇因为宠爱姬妾被皇后独孤氏不喜而被废,前朝太子李承乾因为喜爱一名乐人,惹怒了高祖而被废。如今姑母到处想要拿捏我的错处和失误,即使没有错,她还要制造些事端呢。这件事情若要是被她知道了,必定又要在父皇面前大进谗言,说我沉迷于女色、不务正业。不如把这孩子打掉吧,反正我还年轻,日后不愁没有子嗣。”

张说沉吟半响,劝道:“话虽如此,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打掉了岂不可惜,不如让天命来决定是去是留。”李隆基听他这样说,忙追问道:“怎么才能知道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