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追随内心
10217800000025

第25章 卷土重来 (1)

1993年,NeXT终于彻底败下阵来,新闻媒体多年来一直对史蒂夫·乔布斯宠爱有加,现在就像伤透了心的情人,对史蒂夫恨之入骨。美国一个备受尊崇的商业记者约瑟夫·诺切拉(Joseph Nocera)发表了一篇特别的自我检讨。文章讲述了自己1986年在NeXT生活的一个星期。在这期间,他近距离地记录史蒂夫的一举一动,也为他的魅力所倾倒。他在《时尚先生》杂志上写了一篇关于史蒂夫的文章,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诺切拉亲眼目睹了史蒂夫如何在会议上辱骂员工,如何在每件小事上反复思量,连在公司的冰箱里放什么品牌的橙汁,史蒂夫都要纠结再三。然而,诺切拉还是写了一篇吹捧史蒂夫的文章。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史蒂夫的性格缺陷已经让公司危在旦夕,诺切拉决定重读当年的文章,果然有了不同的体会。1993年10月的《智族》杂志上刊载了诺切拉全新的文章,文中他坦言,一想起当年如何被史蒂夫耍得团团转,就觉得“羞愧万分”:“乔布斯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信以为真,我绝对不是第一个上他当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他洞悉你的弱点,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你举手投降。现在我总算看明白了。”

诺切拉花了10年时间报道商界领袖,可他承认,史蒂夫是他见过的最具号召力的领导者。诺切拉最后总结道:“乔布斯最大的悲剧在于,他骗尽天下人,最后也骗了自己。对于他编织的谎言,最执迷不悟也不愿醒来的人就是他自己。”

几周之后,新一期《财富》杂志封面专题“全美最苛刻老板”,史蒂夫也位列其中。这篇报道文笔辛辣,说史蒂夫“聪明过人、风度迷人,但他脾气火暴,对员工辱骂责备,那是家常便饭”,还说他“追求完美到了一种不近人情的境地。他给员工的压力过大,再勤奋的人都会濒临崩溃”。在文章末尾,作者还写道:“尽管史蒂夫·乔布斯拒绝接受本文作者的采访,但他办公室的几位NeXT公司现雇员却透露,史蒂夫正经历‘一次重大的性格变化’……”

听到这些外交辞令,什么“变化”、“转变”,这位记者当然不会买账。但实际上,尽管史蒂夫曾经劣迹斑斑,经常长篇大论辱骂手下,反复无常,对别人“先引诱后抛弃”,但这一次他真的开始变温和了很多。

史蒂夫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比起原来也缓和了很多。他一心远离生意场上的纷纷扰扰,大部分时间都躲进了家庭这个避风港,在亲情里寻找慰藉。他不再计较过去那些争执与对抗,与原来的仇人也冰释前嫌。苏珊·巴恩斯与他重归于好,但苏珊打电话去公司找他开会,他总是不在。史蒂夫并不是出去旅行,而是躲在了家中。助理建议把开会时间定在星期二下午,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史蒂夫才会照常上班。

史蒂夫安心地待在奥德帕洛阿尔托的家中,打理自己的小花园,陪伴自己两岁大的儿子里德。他有时会领着里德造访鲍勃·梅特卡夫在伍德赛德山脚下的农场。鲍勃的妻子罗宾在农场里养了一些不寻常的动物,甚至还有一头白色美洲驼,对小里德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片乐园。里德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史蒂夫录下他清脆明亮的童音当做自己答录机的提示音。人们给史蒂夫打电话,总会听到里德的声音:“我是里—德!”

39岁的史蒂夫终于开始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他的朋友和同事都看出来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孩子,他们相信为人夫、为人父的经历让史蒂夫沉稳了很多,他真的成熟了。

史蒂夫努力不去理会媒体对他的口诛笔伐,用的还是原来那套心理防御战术——假装杂志里说的那个人是“另一个叫史蒂夫的家伙”。

“在人生的最低谷,史蒂夫受尽了讥笑和辱骂,”他的朋友托德·鲁伦·米勒回忆道,“大家把他狠狠地踩在脚下,把脏水全都泼向他。但他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意志,他靠着内心强大的勇气和决心撑了下去,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

他的耐心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皮克斯的处境虽然岌岌可危,但并没有像高管们想象得那样严峻可怖。迪士尼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他们会中途叫停标准电影的制作,以便及时修改故事情节。皮克斯这群人涉足电影圈不久,他们眼中暗淡的世界末日其实只是迪士尼正常的工作模式。而且在好莱坞,情绪失控、撕破脸皮的事司空见惯,根本没什么大不了。

皮克斯的高层并非杞人忧天。电影制作搁浅就意味着数百人忽然一下子无事可做。《玩具总动员》的制作突然生变让所有人都焦躁不安,皮克斯不仅要支付员工薪水,还要保证他们心情愉快,以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公司只好分配一些艺术家和工程师去制作电视广告,筹措点资金,作为缓兵之计。

约翰·拉赛特和他的核心智囊团经过几个月的苦苦思索,到处寻找灵感,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克服了《玩具总动员》情节上的瓶颈。他们决定在影片最开始加上几场戏,把伍迪设计为卧室里所有玩具的头领,他是一个“家长”型的人物,担负起照顾每个角色的责任。通过这些描绘,一个无私善良、讨人喜爱的伍迪跃然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样,当巴斯光年出现,伍迪遭遇这样一位风光气派的劲敌,自然会感到自身地位受到威胁。有了前面的铺垫,观众会理解并原谅伍迪表现出来的自私,不会觉得人物和情节发展过于突兀、跳跃。

杰弗里·卡森伯格同意情节上的这些变动。1994年4月,杰弗里下令影片摄制重新开始。对于皮克斯来说,这真是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工作刚刚重新开始,压力就接踵而来:要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而且大家都对皮克斯抱以很大的期望。那是一片繁忙紧张、充满活力的工作场景,拉尔夫·古根海姆回忆道:“我们都知道,我们面对的要么就是彻底的失败,要么就是最好的机会。”

史蒂夫很少花时间待在皮克斯,所以对《玩具总动员》也没什么影响力。电影的好坏全靠导演,导演必须既是有远见卓识的创造者,又是善良、和蔼的独裁者。约翰·拉塞特就集这些角色于一身,如果史蒂夫去破坏约翰在这部作品或者这个团队中的权威,那也太傻了,而且根本不会奏效。约翰只对杰弗里·卡森伯格和迪士尼负责,但史蒂夫希望自己至少也能参与其中。约翰只有在给迪士尼的负责人放过故事板样片之后,才会象征性地给史蒂夫放一遍。史蒂夫态度强硬,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约翰当面连连称是,转过头仍然按照自己的艺术设想创作。每当有什么重大进展时,约翰也会告诉史蒂夫一声。约翰把兰迪·纽曼(Randy Newman)最早版本的电影原声给了史蒂夫。史蒂夫会在驾驶奔驰双门跑车载着NeXT的同事时播放这首歌曲,他并不是很喜欢这种音乐,但还是克制住了自己,没有提出批评。

《玩具总动员》的联合制片人拉尔夫·古根海姆一直认为,直到最后完工之前,史蒂夫都没有意识到影片的巨大潜力。

随后在1995年1月,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改变了史蒂夫的看法。迪士尼在曼哈顿举办新闻发布会,想提前预热即将在那一年推出的动画片《风中奇缘》(Pocahontas)。这部动画片计划在夏季首映。夏季是上映动画片的最佳时期,而《玩具总动员》将在感恩节的周末上映。

约翰·拉塞特和拉尔夫·古根海姆飞往纽约,参加这场盛大的活动。迪士尼奢华铺张的布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拉尔夫的话形容,迪士尼在中央公园大草坪的正中央支起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型帐篷”。帐篷里是可以容纳99个观众的放映室。银幕周围满是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剪影,比如米老鼠、唐老鸭、布鲁托、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当然还有伍迪和巴斯光年。皮克斯的作品已经位列迪士尼公司的万神殿中,成为那些可爱卡通人物大家庭的一员!

“我的天呐!”拉尔夫忍不住喊出声来。

在帐篷的远端,他们看见了“休息室”,这是专门给贵宾安排的房间,房间里都摆着漂亮的家具,穿着白色夹克的侍者端着小点心招呼客人。帐篷的中央是新闻发布会的讲台。这次发布会将由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主持。没错,迪士尼就是有这么大的本事。

约翰和拉尔夫给史蒂夫打了个电话,叫他赶紧坐飞机过来。

第二天,迪士尼高层纷纷露面:大老板迈克尔·艾森纳,迪士尼传人罗伊·迪士尼(Roy Disney)。乔·罗思(Joe Roth)取代杰弗里·卡森伯格成为工作室的新负责人(杰弗里和艾森纳发生冲突,随后离开了迪士尼。他后来成了梦工厂影片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出席的还有标准长度动画电影的负责人彼得·施奈德和汤姆·舒马赫(Tom Schumacher)。

史蒂夫·乔布斯在放映室加入了他们一行人中。

他们一起观看了《风中奇缘》的内部预映片段。然后,导演发言,负责创作女主角形象的首席动画师讲解了影片运用的艺术技巧。为影片作曲的艾伦·门肯(Allen Mencken)坐在钢琴旁,开始演奏一系列有望在未来风靡一时的曲子。

“这场发布会真是精彩绝伦啊。”拉尔夫回忆道。

接着,拉尔夫和约翰起身向大家介绍了20分钟的《玩具总动员》。他们给大家播放了影片中最难忘的几个镜头:一群绿色塑料玩具军人从桶里逃了出来,踏步穿过卧室。

史蒂夫兴奋不已。眼前的市长、迪士尼高层和新闻发布会,这都证明了影片的价值。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史蒂夫仍然对自己的审美判断没有信心,需要靠私下调查别人的意见。迪士尼的人都是动画业大师,现在他们就在这里宣传皮克斯的影片,把《玩具总动员》和迪士尼其他伟大的作品放在了一起。这正是史蒂夫所需要的肯定。

“史蒂夫快发疯了,他太兴奋了,”拉尔夫回忆道,“就在那一刻,史蒂夫意识到,和迪士尼的生意会实现比预期更大的目标,皮克斯可以帮助他爬出NeXT的泥潭。”

史蒂夫彻底醒悟过来,他终于明白该怎样东山再起了。史蒂夫知道,他一手创立并且投入大量感情的NeXT无法挽救自己,真正的救星是皮克斯,那个所谓的“爱好”,那个他一度认为浪费金钱并想要关闭的倒霉公司,那笔不久前还想出手的资产。

在中央公园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进行得很顺利,迈克尔·艾森纳邀请约翰和拉尔夫搭乘自己的湾流私人喷气式飞机,与他及夫人简一起飞回加利福尼亚。

皮克斯经历了9年的努力和动荡,终于实现了目标。

史蒂夫不光想亲眼见证皮克斯的隆重登场,他自己也想站在舞台中央。史蒂夫免去了埃德温的总裁头衔,自己当上了总裁,同时还身兼首席执行官一职。这一姿态可不只是象征意义,这表明史蒂夫要披挂上阵,亲自执掌皮克斯公司了。

这些年来史蒂夫都很少出现在皮克斯大楼,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史蒂夫既像远在天边的投资者,又像常年在外的地主老爷。现在,既然这部电影眼看就要成为假日档的热门大片,他也渴望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苹果公司和NeXT,史蒂夫习惯了任何事都围着他转,可是当他“屈尊俯就”来到皮克斯指导大局时,他才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以另一个人为核心的,那就是约翰·拉赛特。约翰是皮克斯的核心创作力量和精神领袖,他就是公司的灵魂。每个人,包括艺术家、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当他们需要指导、需要意见时,都会从约翰那里寻求帮助,约翰会作最后定夺。皮克斯的文化是约翰个人风格的反映:富有创意、健康向上、古灵精怪。他真诚地教导每个人,了解他们,爱护他们,让皮克斯变成了一个充满友爱和尊重的大家庭。有时候,约翰又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办公桌乱七八糟,上面摆满了各种玩具和新潮小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