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饮食与健康(时尚生活指南)
8529300000054

第54章 女性生活与保健(27)

这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划分常态和变态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为社会所接受者,即为正常;否则即为异常。这种判别标准虽然符合一般常识的看法,但不能作为普遍适用的原则。因为社会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的人对于行为也有不同的规范和标准。

例如,70年代在我国若看到男青年留长发、穿花衬衣,人们恐怕会将其视为异常,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则对此就习以为常了。又如,我国旅店通常是将同性客人安排在一室住宿,若在西方国家就这类旅客将会被视为同性恋者。

因此,任何有关异常或变态的定义都不能仅仅根据个体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考虑。

3.以个人对环境顺应与否作为标准

顺应是指良好的适应过程及其效果。如果适应的后果没有成效就称为顺应不良。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种行为对个人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它便是变态。

4.统计学标准

这是以统计学上常态分配的概念来区分常态与变态。在取大样统计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配,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正常与否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这就是说,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

统计学标准应用到心理测验中,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客观,而且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检查方法也容易为大家所掌握。但是,这种以纯数量为根据的判别方法也有局限性。例如,有些行为的分配则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有些虽呈常态分配,但仅有一端是异常,而另一端则是超常或优秀的状态。

5.以病因与症状是否存在作为标准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正常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若在某人身上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等不是人人都有的,此时物理、化学检查、心理生理测定等就有较强的鉴别力。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但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例如它对神经症、人格障碍等的判别上就无能为力。

如上所述,在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划分上,实在难以找出一个通用、客观的标准。上列5种标准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在单独使用时完全解决问题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就无法判别了。

事实上,在患严重精神病时,以上所有标准都是适用的。但是从心理正常范围过渡到心理异常范围的临界状态(边缘状态)时,则哪一个标准都难以判定,只有具备更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际知识,通过对量与质的辩证分析才能正确作出判别。

心理冲突类型及其调适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同时有多种需要、愿望和目标,如果这些需要、愿望和目的互不相容,人们必须在其中作出一种选择,这样就会造成冲突的心理状态。所谓心理冲突就是指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心理冲突的刺激或情境称作“冲突情境”。

心理冲突常常发生于两种对立的动机并存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难解决的动机冲突常常包含下列相互排斥的动机:

1.独立与依赖:

2.亲近与疏远;

3.合作与竞争;

4.表达内心冲动与遵循社会道德准则。

有时候虽然只有一种动机和目的,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达到目的,此时也可引起心理冲突。

一般地说,心理冲突可分为以下3种基本类型:

1.趋——趋冲突

又称双趋冲突。这是指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一般说来,简单的、轻度的趋——趋冲突并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明显变化,例如,在星期日晚上,我们想看电视中某频道的一个节目,而不能看另一频道的节目。有时,两种欲求都比较强烈,而实际上只能满足一种欲求,必须放弃另一种欲求,这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难以作出取舍的强烈冲突。例如三角恋爱时,一男二女中的一男,或一女二男中的一女,其心理冲突是比较强烈的。

2.避——避冲突

又称双避冲突。这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种不利于自己或令人讨厌的事情,要回避其一就必须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所谓“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处境,便是一种严重的双避冲突情境。一位癌症病人可能必须在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之间作出选择,如果他认为手术治疗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和风险,而药物治疗疗效又不肯定,且毒副作用大,则便会陷入避——避冲突之中。避一避冲突比趋——趋冲突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大,而且也比较难解决。

3.趋——避冲突

所谓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喜欢、向往和追求,又厌恶、拒绝和逃避时发生的心理冲突。也就是说,同一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欲求,但同时也构成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排斥力。遇到这样的矛盾,就会产生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冲突。因为人生中的许多目标,往往既对人有吸引力,又要求人付出一定的代价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一个人既想吸烟,又怕损害健康;既想尽快发财致富,又好逸恶劳;既想倾述自己的烦恼,又怕别人笑话,等等。上述事例举不胜举。总之,人们每做一件事,都要事先判断利弊得失。从“利”与“得”的一面看,人们倾向于作出趋近的决定;但从“弊”与“失”的一面看,人们又倾向于作出回避的决定。当趋向和回避两种动机强度均等,而且这种决定与当事人有重大利害关联时,则当事人便会在两种动机问徘徊、彷徨,处于高度的不安状态。

趋——避冲突的心理调适方法主要有:

(1)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弱化目标的排斥力,从而使“趋”的心理倾向压倒“避”的心理倾向。例如强化对目标优点的认知评价;也可以相反,即弱化目标的吸引力,强化目标的排斥力,从而使“避”的心理倾向压倒“趋”的心理倾向,如强化对目标缺点的认知评价等。

(2)利用饮酒或服用某些药物的方法降低或消弱回避的倾向。例如,服用镇静药或饮酒可以促使人做那些正常状态下原想做、但又避免做(由于担心不良后果)的事情。

(3)对与原来目标类似的另一目标作出反应。例如,一位由于同男朋友发生剧烈分歧和矛盾而陷入趋避冲突中的女青年,可能会选择一位与原来男朋友类似但又不完全相似的新男友为伴侣,以摆脱心理冲突。

以上是心理冲突的3种主要类型。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心理冲突多半是以几种重复的复杂形式表现出来的,有时候一个人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之间抉择,此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就不是单一的趋——避冲突,而是双重或多重的趋——避冲突。例如,人们在选择工作时,一种是物质待遇优厚而社会地位却不高,另一种是社会地位高但物质待遇却较差,这时会使当事人难以抉择;又如,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各有利弊,如果一个癌症病人只能从中选择一种,便会陷入多重趋避冲突之中。

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获得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从而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会使人的精神趋于崩溃。因此,有关心理冲突与调适的研究,一直为广大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工作者所密切关注。

心理保健的禁忌

1.心理保健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两者都很重要,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必须提高对心理保健重要性的认识。

(1)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人的精神疾病,除了少部分是属于遗传造成的以外,大多数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渐渐积累而成。例如,升学就业、家庭婚姻、社会地位、工作事业以及各种不测事件都会使人遭受挫折,进而引起各种心理异常。讲究心理卫生。可以使人们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人在挫折面前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积极预防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

(2)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

身心疾病主要指因心理受到强烈刺激而诱发的躯体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的疾病的发生,不仅受躯体物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且在许多躯体疾病中,心理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人格特点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有资料表明,具有过分的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倾向于防御和退缩反应等特点的人容易患癌症;争强好胜、缺乏耐心、过于耿直和不易满足等特点的人则容易患高血压和冠心病。讲究心理卫生,可以矫正人的各种不良心理特点和心理反应,积极发挥各种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从而有效地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

(3)完善个性

人的个性是在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个性并不都是完美元缺的,许多人都有着不良的个性特点。例如,涵养性差,容易急躁发火,行为粗野无礼,对人苛薄等。特别是在人的性格和情操中,更容易夹杂着不良的错误成分,这就要求人们讲究自我心理卫生,注意克服自身不良的心理特点,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4)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难免影响着人的心理,使其心理上混杂着各种不健康的成分。因此,讲究心理卫生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只有讲究心理卫生,才能使人们排除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促进心理健康,以充沛的精力去从事所热爱的事业,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现人生价值,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心理保健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心理保健上的一些禁忌,完善自我,造福人类。

2.心理保健的禁忌

祖国医学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外因主要是指感受外界的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内因主要是指产生于人体内部的致病邪气,其中尤强调过度的情绪变化为害。

情绪,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情感方面的反应。中医把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并称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情绪有利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不会引起疾病。例如喜为心志,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气舒畅;怒为肝志,有发泄之意,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有助于肝气的通达。但是,如果人的情感波动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或持续过久(如积忧、久悲、长思等),就会影响五脏六腑,产生疾病。正如《内经》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那么情绪如何影响五脏而致病呢?

喜是一种愉快的情绪,是人在需求得到满足时快乐的表现。喜悦一般对健康有利,但若暴喜过度,则血气涣散,不能上奉心神,神不守舍,可以出现失神、狂乱等病症。

发怒,即生气,是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或人格受到侮辱时所产生的一种愤怒情绪。祖国医学认为,怒由气生,气和怒是一对孪生兄弟,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为时短暂的轻度的怒气,稍有利于压抑的情绪。但若过度愤怒或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轻则出现面红耳赤、头痛脑胀、眩晕,重则发生吐血、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病症。容易发火生气的人往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急剧加快,易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发生猝死。古代养生家早就懂得怒对人体的危害,指出怒不仅伤肝,怒气填胸还会伤心、伤胃、伤肺,所以总是告诫人们要“制怒”,凡事要想得开。上海市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有一个防止激怒的妙法:当你发怒时,拿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满腔怒火、愁眉苦脸的形象多么难看,不如笑一笑。自己笑,镜中人也笑,越笑越好看,什么怨恨、恼怒便一扫而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