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意志坚强,有一定耐受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刺激和打击,能够正确对待,能把困难变成奋斗的动力,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出优异成绩。
行为行为协调,言行、表里一致,有完整的人格,所想、所说、所做须是统一的。
社交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与人交往适度。择友得当,能与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情,能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无论在生命的任何时期,其认识、情感、言谈举止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年龄。
达到和保持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医学及心理因素,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才能不断地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与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的与完全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的其表现主要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通常都有形态上的改变,即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上有具体而明确的损害。因此,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1.个体生理素质与心身疾病
不同的心理刺激,或同一性质的心理刺激在不同的时间内总是引起同一易感器官的生理变化或心身疾病。任何刺激只要引起过度情绪反应(如慢性焦虑),即可导致心身疾病。而其中决定因素是器官的易感性,而不是心理动力上的原因。有人以心血管反应为主,称“心血管反应型”,另一些人是“胃肠反应型”等等。这些反应的个体特异性,可能是先天的生物性差异,也可能是由于后天环境中个体发育的早期,因各种原因导致某心脏器官相对脆弱,易罹患疾病。
2.个性特征、行为类型与心身疾病
为了压抑心理压力的释放而使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过度的人,易患心身疾病。雄心勃勃、难于驾驭的人易患冠心病。而溃疡病病人个性特征表现为紧张,要求严格,固执,有实干精神,十分谨慎。偏头痛患者的个性表现为追求尽善尽美,死板,好争斗,好嫉妒。但某种特定个性与特定心身疾病之间是否具有肯定的因果关系,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3.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对心身疾病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接收大量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同时又有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的外部行为表现往往是较短暂的,但由于信息的不断反馈与传递,使得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客观外界刺激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人们根据一定的外部信息所做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的失败,必然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并进而影响人的生理情况,严重、持久的影响可造成机体内稳态的失调。心身疾病就是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这些环境所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身疾病范围
一般说,人体的各个器官都能罹患心身疾病,但是那些与情绪密切联系的器官系统,特别是那些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则更易于患这种疾病。
1.心血管系统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最终可导致心脏、肾脏或脑血管的损害。
(2)偏头痛。剧烈的一侧性头痛,并伴有呕吐。
(3)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血管暂时不能充分地供应心肌以含氧的血液,引起突然的胸部剧烈疼痛。
(4)雷诺氏病。由于上肢端手掌与手指等部位小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发冷或麻木。
(5)心动过速。心率骤然加快且无节律(每分钟100次以上)。
2.胃肠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或胃壁上产生溃疡病灶,严重时造成出血。
(2)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大肠上出现炎症,造成腹泄、便秘、疼痛,严重时造成出血、贫血。
(3)神经性厌食症。进食不足、消瘦,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排尿障碍。遗尿、尿频、尿痛或尿失禁。
(2)阳痿。男性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时间过短。
(3)阴冷。女性缺乏性欲或不能达到性高潮。
(4)月经失调或痛经。月经来潮的周期紊乱或失去规律性,以及行经时疼痛。
4.内分泌系统疾病
(1)甲状腺机能障碍。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即甲亢),引起易激动、烦躁和消瘦、眼球外突等症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则引起呆滞、皮肤粗糙、疲乏无力等症状。
(2)糖尿病。糖代谢障碍,血糖和尿糖含量均增高,引起过分口渴、虚弱无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5.呼吸系统疾病
(1)支气管哮喘。发作性呼吸过深或喘息,严重时造成眩晕和昏厥。
(2)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过分地加快、加深,胸部憋闷,头痛,恶心,心悸。
(3)慢性呃逆。横膈肌痉挛发作,可造成呕吐或失眠、疲惫。
6.皮肤疾病
(1)荨麻疹。发红、发痒、隆起的和条状的皮肤病变,通常成批出现。
(2)斑秃。头发部分(一撮一撮地)或全部脱落,通常是突然发生。
(3)神经性皮炎。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发生炎症,出现发红、发痒等斑块。
7.肌肉和骨胳系统疾病
(1)周身疼痛。背、腰、肩、颈、四肢及头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2)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和肿胀。
8.心身疾病的具体表现与个性缺陷
高血压病:好竞争、好胜心强、常感时间不够用、有压力,不易暴露自己的思想与情绪、固执、保守或过分耿直、多疑敏感、自卑胆小和常有不安全感。
冠心病:缺乏耐心、好激动、好借故生端、活动迅速、竞争心强、常感时间不够用、有压力。
消化性溃疡:爱生气、胆小、易激动、抑郁、悲观失望、不好交际、行为刻板、被动顺从、好依赖、缺乏创造性。
癌症:敏感、内向、抑郁、表面上看来高兴而实际上隐藏着愤怒和失望,心理矛盾、有不安全感、不能克制和压抑自己、急躁易怒、专横暴虐、情绪不稳。
更年期精神病:沉默寡言、敏感拘谨、顾虑重重、易焦虑紧张、老实胆小、不开朗、爱生闷气、心胸狭窄、多疑敏感、犹豫不决、情绪波动、忧虑重重。
偏执性精神病:主观、固执、敏感、多疑、易激动,自尊心强、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爱幻想、不能虚心接受批评、不实事求是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神经衰弱:胆怯、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任性、易急躁、自制力差,心胸狭窄、不开朗、好疑虑、过分主观。焦虑症:怯懦、易惊恐、羞涩、敏感、对任何事物均懦懦不安,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强迫症: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力差、胆小怕事、过分谨慎、迟疑畏缩、优柔寡断、容易发窘、拘谨、生活习惯刻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内在思维活跃,好分析思考一些抽象的玄奥哲理、生怕出现不幸,工作谨小慎微、主动性十足。
疑病症:固执、吝啬、谨慎、敏感、多疑、高度注意自身健康,对体内不适感觉敏感关切、紧张、恐惧,并努力寻找不适的原因,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事实。
抑郁性神经症:不开朗、悲观、好思虑、敏感、依赖性强。
周期性精神病:热情、好动、爽直、急躁或孤僻、胆小、脆弱。
癔病:情感反应强烈而不稳定,为人处事好感情用事、多愁善感、易受暗示、富于幻想、自我中心、好表现自己。
精神分裂症:孤僻、内向、离群、敏感、多疑、好幻想、不暴露思想、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犹豫、胆小、怕羞。
躁狂抑郁症:好交际、富于同情心、少幻想、兴趣广泛、情绪不稳、易于喜悦、忧郁。
心理保健原则
所谓心理保健是指通过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预防各种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发生,使个体对自然环境和社含环境作更好的适应。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没有万能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指导原则,有的只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一般性原则。
1.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就是对自已有一个完整、全面、客观的认识,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还应当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弱点和短处。自知是自我意识良好的体现,也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原则。例如,搞清楚自己在哪种类型的刺激情境下更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困扰,便可帮助自己认清脆弱的方面,从而进一步找到办法提高自己的应激能力。能做到自知是很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个体对自身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体验,而且还需要通过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
缺乏自知会导致盲目自信,使人不适当地提高自己的抱负水平。过分地强化自己的成就动机,不自量力地从事非力所能及的工作,其结果不仅会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折感,而且还会由于过度疲劳和心理压力过大而患疾病。缺乏自知还会导致自卑,严重的还会发展到自疚、自责、自暴自弃,持续下去会影响健康。
2.接受自己
所谓接受自己,包含:不讨厌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客观、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不对自己提出苛刻、过分的要求;原谅自己的失误、过失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烦恼、焦虑不安,往往出于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的缘故,甚至有的人一生都处于对自己的不满之中,在自卑、自疚、自责、自怨、自罪中度过每个时日。
接受自己是以自知为基础的,但它比自知更难做到,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自觉地进行修养。
3.体验现在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品尝到激动、欢愉的情绪,这需要积极的人生观,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对幸福涵义的透彻理解。缺乏或体验不到现实的幸福感,必然导致对自己的现实处境不满,从而陷入心理烦恼、苦闷、焦虑和不安之中。
4.积极参力谤动实践
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不仅有经济和道德上的意义,而且还有心理保健方面的意义。没有适当劳动的人,是难以保持心身健康的。
(1)通过劳动实践可以使人保持与现实的联系。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没有幻想,但那不是沉溺在白日梦中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通过劳动与幻想实发生联系,把幻想转化为理想和行动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
(2)通过劳动实践可以以使人摆脱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和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专心致志地劳动可以使生活丰富而充实,不致于因过分地关注自己而发展为“自我中心”,把自己身上本来属于正常的现象视为反常或病态,给自己增添烦恼。
(3)劳动可以开发自身的潜能,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只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才会觉得生活更有意义,才会感到幸福。失去生活信心的人,往往是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社会价值。劳动可以开发人的潜能,使人获得成就。当“我成功了”、“我胜任了”的满足感实现时,人就能增强自尊与自信,更加体验到生活的意义。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重视和保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和隔离感,而孤独、隔离感正是许多情感障碍的核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自己改变对事物的消极认识,克服或改善自己不良的心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和帮助别人,可以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可以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而相互关心和帮助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6.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个人的自我了解和自助能力总是有限的,不要企求单枪匹马地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当自己发觉情绪难以平静下来、自己的行为难以控制、难以客观地认识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或虽经多方努力但仍无进步和改善的时候,正是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帮助的时候。不要等到窘迫不安、心身不能承受的时候才寻求帮助。要树立这样一种认识: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更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而是情绪成熟、追求生活质量的表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
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
首先,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企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拥的分界线或绝对标准是极难做到的。
其次,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客观环境、主观经验和心理状态等,而判别的标准又受到判别者对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认识及其所采用的判别方法的影响,因而在这一问题上较难有统一的为人们公认的判别标准。
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的常态(正常)与变态(异常)就无法鉴别了。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两者确实存在着实质的差异,因而不能一概而论。
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具体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含义:
(1)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自己感到忧郁、不愉快、心理不适,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等等,因而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这种判断标准在某些神经症病人身上常有应用。但是,也有某些病人由于坚决否认自己在身心方面确实存在着的异常现象而恰好构成了判定其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标准,这实际上也是应用了主观经验的标准。
(2)指旁观者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参照来判别正常和异常。这种标准可因人而异,主观性甚大。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以自身经验为标准来判别他人行为正常或异常的作法,与医生利用临床经验来对病人进行心理诊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以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