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8482200000018

第18章 今昔“戏子”观

纯系偶然。溥仪在全国政协开会,与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欣然邂逅,不免勾起他们各自不同的追忆。由此,正在撰写自传的溥仪,有感而发,将自己当年在天津戏园子看梅兰芳演戏的情节,融入书内。

当时,梅兰芳是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礼堂开会休息时,与溥仪碰了个对脸儿。这两位名人,虽没有直接打过交道,甚至连话也未讲过,但于对方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彼此熟悉。这次,二人之间已没有了旧时代的鸿沟,他们生平第一次平等地相互握手、问好。

溥仪笑容满面地说,已看到梅先生的《游园惊梦》搬上了银幕,表示向他祝贺。

那时,梅兰芳经常在全国政协礼堂演戏,溥仪酷爱京剧,非但观看了他的表演,还欣赏过梅兰芳新主演的戏剧电影《游园惊梦》。说来也巧,这部电影上映之时,正是溥仪蒙赦回京之日。

“哪里,哪里,惭愧、惭愧啊……”梅兰芳谦虚地连连拱手而言。

“梅先生太客气了。”

接着,溥仪以赞佩的口吻对梅兰芳说:“我一直很喜欢看您与杨小楼、余叔岩的戏。可惜,原来我在宫里不能随便出来,只好天天看报上登的广告,听听话匣子和唱片。直到我去了天津,才又在戏园子里看了您的两出戏。”

含笑站在溥仪身边的梅兰芳,听他滔滔不绝地谈着对自己扮“角儿”的评论和对京剧艺术的见解,察觉溥仪与素常了解的旧日的那位“皇上”相比,的确像变了个人。当然他也清楚地知道,溥仪过去只是把京剧当做一种“玩艺儿”,也根本瞧不起“戏子”。

然而,梅兰芳并不晓得,在这次会面的四年前,溥仪对他的看法就已发生了变化。这可以从溥仪当时回答一位记者的采访中看到……

“京剧,你感兴趣吧?你是在北京长大的啊!”

“我从小就爱看武戏,一遇到文唱,我就想走了。”

“听过梅兰芳的戏么?”

“啊,梅兰芳先生!”他不胜羡慕地说,“他前些日子还到朝鲜前线去演戏呢。为国宣劳,好极了,好极了。我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您当然知道了。第二次听梅先生的戏是在天津,第一次在北京。”

……

这次,梅兰芳与溥仪提起了在宫中演戏的往事。“您大婚时,我在漱芳斋演戏,远远地看到您坐在主座上,也瞧见了梳着旗人头,坐着看戏的皇后婉容。”但梅兰芳哪知,当天,他唱完戏去养心殿接受赏赐乾隆年间的珍品——鼻烟壶,溥仪却因此受到大臣的“劝谏”,认为他对身份上“大有问题”的人破格赐予厚礼,太不像话了。溥仪忆及这件事时,说:

“在我生平第一次听完了梅兰芳先生的戏以后,所得到的并不是什么余音绕梁之类的快乐回忆,而是一种懊恼的情绪。”

众所周知,梅兰芳出身于戏剧世家,上一辈就曾在宫中演戏。他的伯父梅雨田在“升平署”任教习,胡琴、笛子等各种乐器样样精通,堪称戏曲音乐家。当时宫中的规矩是,教习有固定钱粮,若到台上演唱或伴奏,则另外有赏银。据梅兰芳回忆,他的祖父“巧玲公”掌管“四喜班”。咸丰年间,皇帝就常点宫外的戏班子到宫内演出或被“传差”。皇帝因熟悉他的祖父,还亲昵地称他祖父为“胖巧玲”,《都门纪略》的《京都竹枝词》中,“咏四喜班”的诗里就有“御口亲呼胖巧玲”的记载。从小得家传的梅兰芳,民国初年时,在戏剧界已经小有名气了。

“您记得吗?”梅兰芳对溥仪说:“那次‘大婚’,是辛亥革命之后了,您差人去传我们唱堂会,在宫内连演了三天戏。”

“是啊……”溥仪思索地回答着。

谈起京剧表演的往事,梅兰芳津津乐道,记忆尤为惊人。

“三天的堂会,我和王凤卿、王瑶卿、杨小楼、余叔岩等名角儿先后出场。‘班底’是由‘富连成’来兜,每天都得到‘皇上’几百块钱的‘包银’……”

梅兰芳依然清楚地记得,“大婚”头一天演的是《汾河湾》。第二天,许多演员反串《八蜡庙》,梅兰芳这个“青衣”,居然饰演了黄天霸。杨小楼扮的是张桂兰,其他角色,也由名演员来串扮。

第三天,溥仪倒是记忆犹新。“头两天,我不如第三天印象深。那件事,我轻易忘不了。”

那天,梅兰芳和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虽在演技上博得喝彩,却有一部分人议论,皇帝‘大婚’的日子,演这出戏是不祥之兆。演出前,曾有人专为此事向溥仪“请奏”,他颇不以为然,于是仍准演出了《霸王别姬》。据溥佳回忆:“到了一九二四年,溥仪出宫的时候,还有人说:‘大婚的日子演《霸王别姬》,就应在今日了。’”

此外,溥仪得知梅兰芳二次进宫演戏,是在次年的一九二三年。瑾太妃寿辰,请了一些名角儿演戏祝寿,惟缺梅兰芳未来,于是专程派人去梅宅邀其入宫。当时,正为筹款救灾举行义演的梅兰芳,硬着头皮,进宫演了两出戏。说来也巧,其中一出就是溥仪在近四十年后又看到的已拍成电影的《游园惊梦》。

“在天津,”溥仪重提出宫后的旧事,“我和妻子去戏院买票听戏,觉得自由自在太可贵了。我记得,在天津听过您的《西施》和《太真外传》,真够味!”

“是啊,那时我一年总要去天津演几出戏的。”梅兰芳笑答道。

“常在‘下天仙’戏院演吧?”

“是的。”

溥仪还记得,当年有时去“下天仙”戏院看戏的情景。梅兰芳最新描述唐朝杨贵妃轶事的《太真外传》,就是他携妻妾去观看的。后来,他和婉容又去“开明”戏院看梅兰芳演《西施》。遗老胡嗣瑗在戏院的池座中,见溥仪和“皇后”坐在包厢里,便认为他失了“皇帝”的尊严,第二天便上奏折,声言溥仪“俯临剧场,外议颇形轻侮,言之垂涕”,执意要引咎辞职。无奈,溥仪只得再三挽留,乃至赏他两个狐皮筒子,表示从谏如流,才算了事。

溥仪没想到,在梅兰芳之事上,纳谏的“贤明”屡屡得到了体现。不久,一个瑞典王子来北京,提出不要别的招待,只要求去梅兰芳家中看看。于是,在北洋军阀外交部长和次长陪同下,瑞典王子亲临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宅,欣赏了梅兰芳清唱的一折昆曲,并与之一起吃饭、合影,其照片立即被刊登在报纸的显要位置上。之后,瑞典王子又赴天津,要求与溥仪会面。

这时,溥仪在遗老们的“进谏”下,已将进戏园子看戏视作有失身份,看到梅兰芳与王子的合影,便认为王子与“戏子”为伍,拒绝与其会面,以示自己牢固地记住了皇帝的“名分”。这件事,曾被当时的报纸大肆渲染。

历史掀过崭新的一页。解放后,梅兰芳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还参加了一九四九年的开国大典,成了著名的人民表演艺术家。此后,溥仪蒙赦,成为了一名公民。旧社会所造成的偏见,已不复存在。他们一齐开会,讨论国家大事,以人民一分子的身份坐在了一起。

与溥仪相遇的当天,平素话不多的梅兰芳,回到护国寺一号的住所,向老朋友许姬传大声地说:

“你想象不到,今天,我见到溥仪了!”

“在哪儿?”

“政协礼堂。”

“唉呀,他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我看到溥仪面带笑容,和我穿的差不多。”梅兰芳一掸身上的衣服。“是蓝色的普通制服,与常人没什么区别噢。”

许姬传不禁提起溥仪当皇帝的经历。梅兰芳却大不以为然。

“溥仪三岁做皇帝,还不懂事,没有他什么责任。”

尽管溥仪过去把梅兰芳曾称为“戏子”,可是梅兰芳对他的评价,却是客观的。

时隔不久,溥仪在报上看到了梅兰芳患心脏病去世的消息,与政协同事谈起时,不免流露出明显的惋惜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