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8355100000026

第26章 后托市收购时代,且看市场如何演绎

2007年早稻最低收购价为1.4元/千克,而执行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目前普通新稻收购收购价都在1.48元/千克之上,湖南、江西两省普通新稻价格在1.52元/千克之上,许多地区收购价接近1.6元/千克,优质稻收购价格接近1.8元/千克,这意味着2007年早稻托市收购量可能为零。那么在托市收购缺位的情况下,后期的早稻市场将呈现怎样的特点?

笔者认为,后托市收购时代,将给市场带来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个影响体现在收购期的早稻市场。2005年国家托市收购了457万吨早稻,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75%;2006年托市收购了363万吨早稻,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60%。2007年如果托市收购量为零,原本属于托市收购的份额必须由相应的其他市场主体取代。但是2005年、2006年,托市收购之外市场主体的收购量仅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25%和40%,现在要他们将收购量提高到100%,而且是在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情况下,市场是否有这个吸纳能力?这个问题进一步演变成为,在目前价格已经大幅高开的情况下,市场能否维持这个价位?如果市场吸纳能力不够,也就意味着价格必须下跌。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后托市收购时代带给市场的另一方面的影响体现在托市收购政策期限结束后的市场。2005年、2006年由于新稻商品量的75%和60%为托市收购所掌握,这样托市稻在市场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从而具有左右市场价格的能力。我们曾分析过,今年早稻收购价的高开,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托市稻加价销售所致。现在的问题是,2007年如果托市收购为零(即使不为零,其收购量相对于2005年、2006年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托市稻对后市的调控便会出现缺位,粮源由高度集中走向相对分散,市场不可控的风险将会加大。

(一)收购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啤酒繁荣”现象

毫无疑问,早稻价格的高开是市场供需力量互相作用演绎的结果。就目前的供给方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国家暂停2006年托市早稻的拍卖,市场上原本来源于这部分的供给受阻。不过,即使2006年托市早稻继续销售,其1470元/吨的底价很大程度上对市场也是一种支撑作用,并且托市稻成交量近期也是呈大幅下降态势,即使不停止销售,新稻收购期间,2006年托市稻单场销售成交量也不过4万吨,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第二,目前新稻的上市量还比较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个早稻托市收购地区,湖南、江西早稻基本收割完毕,但是农民忙于双抢,新稻上市量并不多;湖北、安徽收割工作正在进行,新稻上市量更加稀少。因此目前高开的价格对应的是稀少的成交量,缺乏成交量支撑的价格,对后市的影响力需要打上问号。

第三,关于作为新稻供给方的农民的心理价位。据一些调查,目前湖南、江西农民对新稻的心理价位在78元/50千克以上,低于这个价位,农民卖粮的兴趣不高,这也是目前早稻价格高开的原因之一。但是仔细分析,心理价位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基。农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新稻未上市前,市场上前一年度的早稻都卖到78元/50千克左右,新稻要价在78元/50千克之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第四,目前各地基本停止了稻谷的出库轮换,这方面的供给基本消失。

综合来看,目前的供给暂时下降较大,农民的要价同比较高。

我们再来看看需求。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一些地方目前出现了“抢购”新稻的现象。“抢购”的存在表明,目前的市场供给比较紧张。同时,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哪些人在抢购。如果抢购者是粮食加工企业,或者说是真正的用粮主体,这无可厚非,因为为了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在市场供给紧张的时候,提高价格收购,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然而一些粮食贸易商、做粮食经营生意的主体也参与到这场“抢购”大战了,这就值得警惕了。因为这使人联想到了一个著名的“啤酒繁荣”案例。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其畅销书《第五项修炼》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假设有一个啤酒厂每天生产1000瓶啤酒,经10个分销商平均销售于不同地区。其中有个地区来了一个新消费者,于是这个地区每天都有人买不到啤酒,大家开始多买以作储备。这个地区出现了供不应求,经销商看到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他就多进了100瓶。很显然,这样10个经销商里总有人怎么也买不到啤酒了,于是每个经销商都开始囤货备荒,市场上啤酒奇缺,价格杠杆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发挥到极致。生产商很快就发现,似乎再多的啤酒也不愁销路,扩大生产成了理所当然,于是他“保守地”把产量扩大到1500瓶。至此,1瓶额外的消费引发了数百倍的市场反馈。显然这个产量出台之时,就是“啤酒繁荣”破灭之际。

那么目前的早稻收购市场是否存在“啤酒繁荣”的泡沫?要确认是否存在泡沫,就是相当于要确认早稻市场供给是否确实紧张、目前的价格是否正常、需求是否真的那么强劲。

关于供给。前面讲过,由于目前新稻上市量少,托市稻以及储备稻谷销售均已停止,市场上短期内的供给确实偏紧,但是随着新稻大规模上市的展开,供给将不再是问题,价格有下滑的可能。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没有托市收购的情况下,早稻上市期间也是一年之中价格比较低的时候。

关于目前的价格。目前这种同比高开的价格是和新稻收购前稻谷市场价格接轨的,那么新稻收购前的市场价格是否存在泡沫?众所周知,新稻收购前是典型的青黄不接时期,这往往是一年当中粮食收购价格较高的时期。并且今年的早稻市场还深深地打上了托市销售的烙印。由于这两年市场上早稻商品量的大部分为托市收购所垄断,而今年的托市销售又是采取加价的形式,这样本来由于托市收购,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已经不足,现在加价销售,更是提高了市场价格。因此,今年新稻收购前的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也就是说这个价格在全年当中属于偏高水平。现在许多收购主体以这个价格作为新稻收购价的参考,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关于需求(这里讲的需求是终端需求,而不是贸易商的需求)。我们知道早稻的真正需求年度间变化是很小的,也就是说2007年的早稻需求与2006年相比,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的价格有高估之嫌。价格高估的背后,反映了市场对早稻后市的看好,从而愿意为当下的早稻付出更高的价格。正如市场对某支股票看好,愿意付出同比更高的溢价。然而这种看好,往往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收购市场的狂热可有效填补托市收购的缺位

但是正因为市场对后市看好的预期,我们倒不担心2007年的托市真空由谁来填补的问题。就像“啤酒繁荣”的案例一样,平时买一瓶啤酒的人会买两瓶啤酒,这种需求短期内的变化往往巨大且难以预测。2005年、2006年早稻为什么会托市收购了75%和60%?其实原因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因为市场主体对后市的不看好。或者说市场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当时的收购价格在后面很难挣钱,缺乏收购兴趣。现在早稻为什么呈现如此幅度的高开甚至抢购?也是同样的原因——对后市的看好。这种看好,会使得市场主体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收购,毕竟在诱人的前景面前,每个人都会迸发出200%的能量。平时可能收购1万吨,现在将目标定为2万吨,因为相信后市看涨。一般来说,需求的上升要么通过提高价格加以抑制(在供给短期内不可能提高的情况下),要么通过扩大产能加以满足。“啤酒繁荣”案例中选择了后者,对于粮食市场而言,往往只能选择前者了。于是当每个贸易商都开始加大收购量时,早稻的价格只有扶摇直上了。

因此,只要市场上这种看好的氛围没有改变(实际上一种看法一旦形成,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就像股市狂热的势头一旦形成,短期内打压也难以改变其长期上升的趋势),市场不但能在目前的价位消化原本属于托市的份额,甚至价格进一步走高都有可能。因此,笔者对今年的早稻收购市场是看好的;但是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对收购期结束后的市场并不看好,或者说不如市场预期的那样看好。

(三)后市经营风险加大

市场收购的狂热让托市收购走开,但是正是因为托市收购“带头大哥”的离开,市场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粮源必将呈现过度分散的局面。我们知道,一个过度分散的市场是一个不稳定的市场。当贸易商们铆足马力抢购完毕、环顾四周寻找买家时,他们却发现寻找买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并且出价也不是那么高,因为真实的需求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真正增加的需求只有“1瓶啤酒”,而不是“成千上万瓶”。而这个时候由于托市的退出,市场上的供给却比去年多了很多。在银行追索贷款的压力下,降价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在这里托市稻扮演了关键的角色。2006年广东地区储备稻谷采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6年底,广东地区的市县级储备粮通过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采购2006年早稻,但是由于主产区2006年早稻商品量的60%掌握在托市手中,并且当时国家没有放出2006年托市早稻,结果当时的采购价高达1840元/吨。但是自2006年早稻于2007年1月份放出后,早稻采购价格便立刻下降了近100元/吨之多。今年的情形则是完全不同了。今年不存在托市稻锁定粮源的情况,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将大大增加,可以预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非去年可比。并且托市稻在销售的时候国家会固守一个底价,对市场价格有强力的支撑。现在是多主体的完全市场竞争,没有任何的目标价位,市场的风险程度可想而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的价格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但是泡沫在短期内难以破裂,甚至会进一步膨胀。早稻大规模收购期的结束,才是市场面临真正考验的时候。今年真正担心的应该是早稻的供给,也就是早稻的产量问题。虽然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早稻增产有望,但是从一些主产区反馈的情况看,今年早稻增产难度不小,减产倒有很大可能。因此,如果目前高开的价格是早稻减产在价格上的反映,那么泡沫也许会小一点儿。但是如果收购狂热不减,后市经营风险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此部分完成于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