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8355100000025

第25章 早稻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的另类解读

在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长的情况下,早稻播种面积却连续两年下降。在早稻价格不断攀升的今天,其播种面积的连续2年下降并非偶然,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早稻生产的有关情况。2007年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196万吨,与2006年的3187万吨相比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但是总产稳定的背后是早稻播种面积的继续减少和单产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5824千公顷(8736万亩),比上年减少167千公顷(250万亩),减少2.8%;2007年全国早稻单产为每公顷5488千克(366千克/亩),比上年增长3.2%。

我国早稻种植面积自1996年以后逐年递减,1996—2003年间早稻种植面积由8284千公顷锐减至5590千公顷,下降幅度高达33%,平均每年下降385千公顷。2004年早稻种植面积止跌回升,当年早稻种植面积达到5946千公顷。2005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继续增长,达到6010千公顷。然而2006年种植面积再次出现了轻微下降,为5988千公顷。2007年种植面积继续下滑到5824千公顷,同比下降幅度为2.8%。

早稻种植面积的连续2年下降与粮食总体播种面积连年增加的局面显得“格格不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已经保持了连续3年的增长(2004—2006),农业部预计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5.88亿亩,同比增加600万亩左右,这意味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实现连续4年增长,而粮食总产也有望实现自1985年以来的连续4年增产。主要谷物品种中,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总产也将预计在连续3年增长的情况下,实现连续4年增长。

那么在小麦、玉米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长的情况下,早稻播种面积连续2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调查认为:“早稻播种面积减少的原因,一是比较效益低,据调查,大多数农户认为种早稻费工时,种植双季稻的效益远不如种植单季晚稻的经济效益高;二是随着种植结构的优化和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增多,各稻谷主产区改双季稻种植为单季稻种植的趋势越来越强。”

笔者认为,第一个理由不能成立。“种植双季稻的效益远不如种植单季晚稻的经济效益高”,如果真的是“远不如”,为什么还有人费力不讨好地种植双季稻?毕竟现在只是播种面积减少而不是不播种。显然我们首先要对“远不如”打上问号。即使种植双季稻的经济效益没有达到“远不如种植单季晚稻”的程度,而仅仅是稍低于后者,也不能解释早稻播种面积连续2年下降的事实。因为如果这样的因果关系成立的话,那么反推过来,2004年、2005年早稻播种面积连续两年上升就应该是由于这两年种植双季稻经济效益高于种植单季晚稻的经济效益。我们知道2004—2007年4年间农产品的价格总体都是呈同步的上涨趋势的,其中早稻的价格涨幅甚至高于中晚稻的涨幅。也就是说,这4年间的早稻种植收益总体上是呈增量变动的。如果现在的双季稻种植效益低于种植单季稻的话,那么两年前这种比较效益只会更低,而不是“今低昔高”,这显然和前面的反推结论是矛盾的。

第二个原因才是根本的原因,但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由于近年早稻主产区的劳动力持续外流,造成农村有效劳动力相对不足,而种植双季稻对劳动力的需求要较单季稻为高,这样的话,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了早稻在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播种面积反而出现了下降。

但是得出这个结论,也许会挑战一个常识,即中国农村劳动力仍然表现为绝对过剩,农业仍然需要转移出大量劳动力的常识。2005年末中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3397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44.8%,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不到10%,可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的从业人数仍将有大幅的下降空间。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达44.8%的情况下,就已经出现了因劳动力不足导致早稻播种面积下降的现象。我们知道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客观的、无可置疑的事实,但是这并不排除短期内局部地区会出现农村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一般来说,机械化和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替代性,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但是由于机械化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在短期内也不会有明显的减少。特别是相对于小麦、玉米,水稻的机械化水平是最低的,因而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相对更加密集。当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并且由于外出务工的往往是青壮年劳动力,留下的往往是年老体弱者,这样农业从业人员在数量减少的同时,其质量也是不断下降的。当这种累积的效应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短期内就会出现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现象,并率先体现在劳动力密集程度最高的水稻生产上。双季稻生产比单季稻生产需要更密集的劳动力,故而劳动力的短缺最终体现为早稻播种面积的缩减。只要早稻主产区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继续保持增加态势,只要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的提高,那么稻谷产区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必将持续下去,从而早稻播种面积在短期内有可能出现继续下滑的局面。

然而更深刻的问题是,在粮价不断上涨的今天,为什么水稻主产区的劳动力持续外流势头有增无减呢?笔者认为关键的原因是,粮价包括早稻在内虽然不断上涨,其绝对收益也是不断上升的,但是就单个经济主体而言,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种粮的比较效益仍然是负的,而且是大幅的负值。请看下面的计算。

我们以双季稻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农民种植早稻的现金收益为396元/亩,晚稻的成本收益还未有统计,我们假设晚稻的成本和早稻一样,晚稻产量为亩均500千克,平均售价为90元/50千克,这样晚稻的现金收益为648元/亩,种植双季稻的收益为396+648=1044元/亩。2005年底我国农业从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为2.08亩,而四个早稻主产省湖南、江西、广西、广东(2006年上述四省早稻产量占当年总产的86%)的农业从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1.18亩、1.47亩、1.31亩、0.66亩,都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以早稻第一主产省湖南为例来计算,假设湖南全部土地都适合种植双季稻,那么因此而获得的人均现金收益为1.18×1044=1232元。

如果选择外出务工,我们保守地按照全国非农就业人均工资最低的餐饮业计算,该行业2005年人均职工工资总额为13857元。农民工的生活成本支出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最低收入户”计算,为每年3111元(2005年数据)。这样每年现金收益为10746元。这10746元可以视为种植双季稻的机会成本,如果不种双季稻,那么可以获取10746元的现金收益;选择种双季稻,则只获得1232元的现金收益。务工的收入是务农收入的8.7倍。如果要使务农的收入达到务工的水平,则个人应至少耕种10746/1044=10.3亩地,这样的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水平,只有黑龙江能够达到(2005年末为10.42亩),而早稻主产区的人均耕地水平离此相差太远了。这就是在粮价不断上升,而农民工工资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今天,农民工仍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直接原因。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太少,即使粮价在目前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甚至两番,农民外出务工的步伐仍然是不可阻止的。因此可以预计,农村劳动力长期内将会继续呈现不断递减的态势。因此,受制于劳动力的短缺,短期内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的早稻的播种面积将会继续减少。但同时伴随着农村就业人数的减少,耕地将会进一步集中,规模化经营将渐成气候,从而为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供条件。但是由于种植双季稻费工费时,在土地集中的同时,水稻“双改单”将是一个趋势。

2004—2007年3年间,小麦增产16.4%、玉米增产14.4%,然而早稻产量不增反减,这或许是2007年早稻价格大幅上涨的客观原因。随着早稻播种面积的持续下滑,其产量也将随之下降。实际上如果不是天气不错导致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早稻将出现减产。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早稻产量的持续下降将对早稻价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短期内早稻价格可能有波动,但长期内走强是大势所趋。市场人士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由于“双改单”趋势明显,稻谷总体继续增产也将有不小的难度。1998—2003年稻谷连续6年减产,2004年回升,当年增产1843万吨,增幅11.5%;2005年增产150万吨,增幅0.8%,2006年增产198万吨,增幅1.1%。由此可见,稻谷增产的潜力在2004年基本上得到了大部释放,目前继续增产的潜力有限。在增产日趋困难的同时,稻米的消费却呈刚性增长态势,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有关部门近期对13个省153户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比例调查显示,食用大米的比例由1980年占主食的52.9%上升到2006年的76.5%,提高了23.6%。今后北方农村特别是西北农村食用大米的比例将随着经济条件改善而不断扩大。因此,相对于小麦和玉米,稻米的未来供需形势更加趋紧。同时由于稻米的国际贸易量远低于小麦的国际贸易量,指望通过进口稻米来解决国内的需求问题也是不现实的,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稻米的供需紧张形势。

(此部分完成于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