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8355100000027

第27章 新产中稻局部登场亮相,早稻上涨遇“玻璃天花顶”

8月下旬,早稻收购仍处于僵持局面之时,新产中稻悄然登场亮相,吸引了市场不少的目光。受其影响,早稻价格强势上涨的势头有所削弱,疲态渐显。后市随着中晚稻陆续大规模上市,属于早稻继续表演的空间已不多,市场有望迎来理性的回归。

(一)新产中稻初现市场,收购价格同比高开

8月下旬,部分地区新产中籼稻已经开始少量上市,收购价格同比高开。目前常规中稻湖北蕲春县上门收购价为78~79元/50千克,襄樊地区收购价为78~80元/50千克,湖南临湘县收购价为80元/50千克左右,普遍较去年初始收购价高开4~8元/50千克。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受劳动力制约以及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粮食播种双改单的趋势明显,许多传统的种双季稻的地区都改种一季稻。而在双改单的过程中,改种中稻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因此我们预计中稻的播种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于2007年中稻生产期间的天气同比较为正常,在播种面积增加的情况下产量有望增加。

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中稻收购价格仍然表现为高开,主要是因为受社会整体物价特别是早稻价格走高的影响。7月份CPI同比上涨5.6%,创10年以来的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更是上涨了15.4%,粮食价格上涨了6%。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稻收购价想不高开都难。

2007年早稻价格的大幅上涨,显然对中稻收购价格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早稻收购价的高高在上,使得农民有理由期待中晚稻也可以卖个好价钱。农民有可能采取早稻的售粮策略,那就是捂紧粮袋,“死了都不卖”。当股市在“死了都不卖”的呐喊中高歌猛进的同时,早稻价格亦在上演着“粮市”的股市版,价格也一路扶摇直上。成功的经验是可以互相借鉴和复制的。当捂紧了粮袋的农民兄弟们多年来第一次可以不被市场愚弄、反而战胜市场时,当粮商们第一次不断开出高价却仍然碰一鼻子灰、焦急无奈之时,理性的人包括农民兄弟们肯定会试图将这种宝贵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中稻乃至晚稻的销售上。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最为朴素的想法。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可以预计中晚稻收购市场仍将会有一番龙争虎斗,这会在客观上对中晚稻的收购价格提供积极的支撑作用。

(二)当前早稻价格有高估之嫌,托市中晚稻销售进一步走低

但是事物的影响是相互的,早稻价格的高涨会对中稻的价格起支撑作用,同时中稻的大量上市也使得早稻价格很难继续长时间保持坚挺,后市的回调不可避免。市场已经提前反映了这一点。据国家发改委对粮食主产区农调户的最新电话询价结果,8月16日至22日,早籼稻在皖、赣、鄂、湘、粤、桂六省每50千克平均出售价格为79.6元,比上周上升0.1%。其中,江西79.2元,上升0.9%;湖南78.5元,上升0.4%;广东87.3元,上升2.3%;广西86.1元,上升0.5%;安徽72.6元,下降1.8%;湖北73.9元,下降1.9%。上一次询价的周涨幅为2.7%,本次涨幅为0.1%,上涨势头明显受到抑制。六省之中,安徽、湖北早稻销售价格甚至出现了下降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安徽、湖北属于中稻产量大省,中稻产量在全年粮食产量中占有相当份额。以湖北省为例,该省中稻产量近年维持在1000万吨以上的规模,占全省稻谷年总产的50%以上。显然安徽、湖北的早稻价格的下滑与中稻的即将上市关系密切。

目前的早稻价格和中晚稻已经出现了倒挂。据同期发改委的询价,皖、鄂、湘、川四省中籼稻每50千克平均出售价格为79.3元,早籼稻售价为79.6元,中稻价格低于早稻。正常情况下早稻价格应该是低于中稻的,出现倒挂表明目前的早稻价格显然有高估之嫌。从早稻和小麦的比价关系也可看出早稻明显偏高。以销区广东为例,现在储备早稻采购成交价在1960元/吨以上,而同期储备小麦采购价为1770元/吨,早稻、小麦比价在1.11以上,比价明显偏离正常水平。早稻后市回调的概率明显加大。

受中稻上市影响,2006年托市中晚稻的销售成交量进一步下滑,7月份之前的火爆销售势头已成“明日黄花”。8月29日的最近一场交易会上仅成交3.37万吨,成交率低至12%,创下自上市以来的新低。随着中稻及晚稻进入全面上市期,后市只要新中稻收购市场不重演早稻市场的“逼空”行情,2006年托市中晚稻的销售估计难以走出低谷,成交量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走低。

(三)早稻上涨将遇“玻璃天花顶”

2007年早稻自7月前后上市以来,已经过去两个月了。面对日新月异的收购价格,农民众志成城地坚决惜售,市场跌碎了一地眼镜之余,纷纷高歌“早稻收购‘蜀道难’”。

近期托市早稻的销售仍然保持强劲上升势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托市早稻的销售力度,8月29日的投放量达到创纪录的33万吨,成交量也进一步攀升到15.23万吨,离前期创下的高点仅有一步之遥。这表明目前新稻收购市场的紧张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市场上对2006年早稻仍存在强劲的需求。早稻拿货成本的走高,已经影响到了终端的消费市场,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早米批发价格已经由月初的238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2560元/吨。

在气势如虹的涨势面前,市场在发问:早稻价格的“玻璃天花顶”在哪里?笔者认为,这个“顶”已经到来,那就是时间以及中稻的上市和晚稻的即将上市。时间是早稻价格难以逾越的一个屏障。时间是所有市场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正如股票技术分析大师江恩将时间视为决定股价走势的第一要素一样,笔者也认为时间将扮演早稻价格上涨终结者的角色。时间会让惜售者丧失惜售的耐心,时间会让资金的占用成本与日俱增,时间会使得僵持变得不可持续,时间会使一切重归理性,时间会孕育新的势力。这新的势力就是中稻的上市以及晚稻的即将上市。由于中稻今年丰产可期,其上市必然会对早稻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粮商有可能将收购重点转向中稻,早稻将不再那么抢手。其次,坚守了两个月不卖的农民,面对中晚稻的即将上市,出于推陈出新的考虑,也会选择卖出早稻。再次,中晚稻毕竟是粮食市场的主力,早稻仅占整个稻谷市场17%的份额,当新产中晚稻像潮水一般涌向市场时,早稻难以独善其身,只有被动跟进的份了。

近年早稻愈来愈蜕变成一个适合炒作的品种,这正是其价格往往出现剧烈波动的原因,也是今年早稻非理性上涨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储备需求占据了早稻需求的大部分比例,而储备并不是最终的、真实的需求,其仅仅是政府的一个计划与任务。与任何计划都不能摆脱僵化与缺乏灵活性一样,储备计划也不能免俗。市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进行疯狂的大肆炒作。比如,预料到储备必须在某一段时间完成某个数量的采购任务,当正好粮食又处于较为紧张的时期,市场普遍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死了都不卖”,坐地漫天要价。最后,早稻上市的时间也有利于其炒作。早稻是每年第一个上市的大宗粮食品种,对全年的新稻上市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早稻价格的炒作,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与早稻相比,中晚稻市场则要平稳得多。因为中晚稻产量大,需求广泛而真实,因而不会受短期因素太大的影响,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供需是决定其价格的基础。前面提到,在中晚稻上市初期,农民有可能模仿早稻售粮策略,存有一定的惜售心理,短期内会影响到收购价格,但是就长期而言,决定价格的还是2007年中晚稻的产量以及之前的库存。用粮企业应该避免的是在初期收购出现困难时,就盲目竞相提价,应谨记早稻收购的教训,立足长远方是正道。

(此部分完成于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