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中国文学经典
82631500000003

第3章 窦娥冤

关汉卿(元代 约1229—约1300)

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悲歌

中华戏剧的瑰宝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元杂剧之为一代之绝作,元人未知之也。明之文人始激赏之,至有以关汉卿比司马子长者。《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毫无愧色也。

——清代著名学者 王国维

关汉卿是这样一位戏剧大师:他多才多艺,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元曲四大家”并名列榜首;他的剧作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与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开展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关汉卿一生潦倒,至情至性,徘徊在醒与醉的边缘,但他深信真正的好作品来自民间。为了草根民众的生命与权利,他隐匿了自己的失意与痛苦,在戏剧道路上披荆斩棘,始终信仰爱、自由、平等,坚信只有百姓才是头上天。怀着这股孤傲气质与俗世关怀之心,他大笔一挥,写就了《窦娥冤》。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关汉卿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而书写的一出浩浩大剧,诉尽了一个底层贫弱女子的血泪挣扎史,堪称元杂剧的典范,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杂剧作品可以比拟。这是一部让人质疑当时社会公正性的力作,展露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上演了一场使观者心灵震颤的千古奇冤,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世悲歌。《窦娥冤》可谓以最强的反抗声音,冷眼相向那个道义与理性严重缺失的、男权至上的扭曲时代。从古到今,《窦娥冤》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主人公窦娥也得到如此之多的同情、惋叹。一部《窦娥冤》,写尽了清浊不分的封建社会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挣扎与反抗,字字见血,声声如诉。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窦娥冤》折射了人生的永恒主题,是关汉卿用才情以表达自己理想社会秩序的集大成之作。前朝曾经有一个“东海孝妇”的故事让关汉卿感动不已:汉代东海地区有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立志不再嫁人。婆婆不愿拖累媳妇自缢而死。小姑以杀人之罪状告嫂子,周青含冤而死,其后东海之地大旱了三年。而关汉卿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紧密交织的时代,身处社会底层,真正体验到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深受压迫剥削的痛苦生活,而自己又始终“沉抑下僚,志不获展”,心灵上的共鸣促使一部《窦娥冤》一挥而就。

华文精选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

(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窦娥冤》写贫寒秀才窦天章为了上京求取功名而向寡妇蔡婆借盘缠。蔡婆很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贞娘,于是便乘机提出索要贞娘做童养媳以作为借债的代价。于是3岁丧母的贞娘,7岁时便到了蔡婆家,改名为窦娥。10年后,窦娥与蔡婆的儿子成婚,本想就此过上安定的生活,平静度日,却不想仅仅一年后丈夫就病故了,婆媳两人只能相依为命。一天,靠放贷为生的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要银钱,而赛卢医却将她骗到僻静处,欲将她勒死,幸亏张驴儿父子路过把她救下。凭着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便想霸占婆媳俩,而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心生一计,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本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却误使其父喝下了那碗汤。张父一命呜呼,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了张父,并威胁窦娥嫁给他做妻子,不然就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便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昏聩无能,只会严刑逼供,而窦娥誓死不从。桃杌转而对蔡婆用酷刑,心软的窦娥为救婆婆而含冤招供,被判死罪。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于死前发出三桩誓愿:如果自己冤屈致死,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三桩誓愿一一灵验。几年后,已经做了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窦天章,来到楚州地面上任。窦娥的鬼魂托梦给父亲,诉说自己的冤情。窦天章在震惊之余重新审理这桩冤案,最终将张驴儿处以极刑,窦娥的冤情终于得以昭雪。

可以想见,关汉卿是怀着无言的痛感完成了《窦娥冤》,为了不使一切显得过于灰暗,他笔锋一转,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而纵使千古奇冤最终得以翻案,如花少女的生命却已然逝去。留给世人的,只是永不瞑目的悲愤与一声无奈的叹息。这部有着深广社会意义的剧作告诉读者:窦娥的冤狱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沉重地活着,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一场悲剧?

窦娥死了!她临死发出的三桩誓愿:热血丈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窦娥是悲剧的主角,可这出剧里的主要人物谁不是悲剧的承受者呢?

窦娥经历坎坷,是《窦》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对于儿媳的经历就更好些?前半生的故事我们不能妄加揣测,看看蔡婆婆的后半生: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个接脚丈夫——却不见得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油头滑脑、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岂不也是悲剧加悲剧!

如果仅人生甘苦而言,我觉得老太太才真是历尽沧桑。窦娥每失去一份关爱,总还会有另一份关爱,且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而老太太呢,长达几年独自一个人操持家计,一个寡妇家,平常肯定受不少人的欺负,看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欲儿子长大了可分担一些劳苦之时,后者却又撒手早逝,这期间,谁曾关爱她?谁让她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一份可以依赖的感觉?

蔡婆婆也是一场生命悲剧。那么,其他人呢?

赛卢医,欲勒死蔡婆婆因被张驴儿父子发现不成,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从今改这行业,要得灭罪修因,将以前医死的性命一个个都与他一卷超度的经文”,躲到个僻静处来做些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在张驴儿的威逼下,又成了杀死张驴儿父亲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的下场。

最后,我不能不提一下张驴儿这个流氓恶棍,千刀万剐也难解人心头之恨的流氓恶棍,他又何尝没受无常的戏弄,死皮赖脸地喜欢上了窦娥,小寡妇却宁死不从;后来做了毒打蔡婆婆、强占窦娥的美梦,又阴差阳错地药死了自己的亲爹;做了一番努力,经过一番抵赖,媳妇娶不成,尚能扶持着蔡婆婆过个小康生活,亦悠然自得,谁想“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最终他还是未能摆脱毒杀亲爹,强占寡妇而遭凌迟的厄运。

就戏剧成果来看,关汉卿的剧作数量是两百年后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剧作数量的两倍以上。由于各种原因,今天虽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但从中完全可以见出一位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伟大战士的高尚情操,以及一位在艺术造诣方面达到一流水平剧作家的矫健身影。

——当代学者 周国雄

关汉卿的创作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企及的一个高峰。

——郭沫若

关汉卿亲眼目睹贪官污吏的凶残,发愤而作《窦娥冤》,揭露黑暗、代民伸冤、发出“将贪官污吏都杀光”的呼声。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思和

由此可见,《窦娥冤》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尽相同的悲剧。从这些人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那个捉摸不定的“我”,他有时可能是窦娥,有时可能是蔡婆婆,有时也可能是桃杌、窦天章、赛卢医或张驴儿父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窦娥冤》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这是它打动所有了解这出戏剧的人的原因,也是王国维称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原因。

在对《窦娥冤》中的人物评头论足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永远都不能给予确定的答复,也永远不能不面对的生命终极性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怎样活着?

这一段时间,萦绕在心头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是卢梭的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影响是这样广泛,以至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反复吟诵,到底为了什么?

也许我太悲观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部长长的悲剧中,只不过我们很难意识到——笑着的时候我们根本不去想,哭着的时候我们又不能去正视。但我并不认为悲剧性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剧从来就不应该是也不是不幸的代名词。

我们活着,因为“那里”有悲剧。(孔志国)

反抗之路

满腹闲愁,数年坐受,常相守,无了无休,朝暮依然有。

黄昏白昼,忘餐废寝两般忧:夜来梦里,今日心头。地久天长难过遣,旧愁新恨几时休?则这业艰苦,双眉皱,越觉得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关汉卿作《窦娥冤》的第一段第一支曲子中的这短短几句,使人感受到一个凄苦、孤寂的心灵的叹息。年仅20岁的窦娥,生活屡遭不幸,3岁丧母,7岁离父做童养媳,17岁结婚不久丈夫染病身亡,继而守寡3年至今,笼罩着她的是无休无尽的忧愁。

对自己苦难命运的哀叹,继之运用封建礼教和宗教轮回观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形成道德上的自我相容和封闭,这正是窦娥此时的心理轨道。为亡夫守节,为婆婆尽孝,默默地磨蚀此生,以此苦修来世,就是窦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设计的道路。自我相容的道德意识的支撑和生活目标的明确,使她面对愁苦,心理上尚处于平和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窦娥的性格,正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备受多层压迫和抑制,懦弱敦厚、善良安分、苦熬日月、可悲可怜的中国妇女的典型性格。

(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代学者 熊自得

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同时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中国文学史》

在《窦娥冤》第三折窦娥赴刑场中,窦娥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不屈不挠、倔强泼辣、具有强烈抗争精神的形象,与那个善良敦厚、自卑忍耐、安分守己的懦弱女子,简直判若两人。有些论者称之为性格或心理的“严重错位”。然而因为有了前述严重心理冲突状态的过渡,这种“错位”式性格变更就显得自然而合理,毫无生硬之感。被押赴刑场,使窦娥生前在人间讨得公道的幻想彻底破灭,她怀着满腔悲愤,喊出那段千古绝唱: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滚绣球》)

在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能以死来实践自己的道德信念时,窦娥正是以这一曲震人魂魄的“天问”,结束了煎熬她的心理冲突状态。由此直到身首分离,我们所看到的是她的坚定而不是悲伤。

我们这里所谓心理冲突状态的结束,自然不是向早先的心理平和状态的回复。这是一种新的平衡态,是在满腔悲愤中达到的心理平衡。在这种状态中,没有了那种内心斗争的自我煎熬,而只有走向自己道德观念祭坛的悲壮。关翁通过对窦娥最后行为的细致描绘,充分展现了这种平衡态。在赴刑场的路上,她镇定自若地请求刽子手走后街,以免婆婆看见而伤心;而当见到婆婆痛哭着前来送行时,她平心静气地请婆婆为自己处理后事,又一次凸显了窦娥善良敦厚的人格。在即将行刑之前,她慷慨激昂,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三桩“无头愿”,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黄克先生认为“这全然是指挥若定的天地主宰气派”,应当说是对戏剧人物心理平衡状态的一种深切感受。关翁笔下的窦娥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走完了她的现世人生之路的。(从丛)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关汉卿(约1229—约1300)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同时也是最伟大、最卓尔不群的戏剧作家,号已斋(一斋),字汉卿,生于金末,卒于元初(约1300),是河东南路解州(今属山西运城市)人。由于金代山西南部地区的戏曲活动一直很兴盛,出身于医生世家的关汉卿从小便受到戏剧的熏染,渐渐参加戏班的活动。在金王朝灭亡之前,关汉卿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关汉卿一生共写了60多个剧本,这在当时的剧作家来说,应该是个“天数”。此外,他还作有不少散曲和套曲,至今仍广为流传。关汉卿的杂剧气象万千,仿佛百科大辞典一般,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对元代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表现得尤为深刻、集中。而丰富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又使他十分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其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个性鲜明、血肉饱满。

“戏剧狂人”关汉卿,一登台便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作为整个元代个性最鲜明的文学大家,他总是显得“不合时宜”,总能够相当锐利地看到现实的卑污。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他为平民百姓而呼喊存在,他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无论多少次碰壁的尴尬、自嘲的无奈,关汉卿始终带着沉重的责任感,扛着那杆“铜豌豆”的大旗,坚定地走在呼唤正义的路上。

除了思想上堪称斗士,在语言运用上,关汉卿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总能一语中的、直刺人心,道出了强权势力的卑劣与虚弱。他的创作成果十分丰富,代表杂剧有《温太真玉镜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关大王单刀会》、《诈妮子调风月》、《山神庙裴度还带》、《邓夫人苦痛器存孝》、《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五侯宴》、《钱大尹智勘徘衣梦》等。此外,他还写有大量散曲,主要有《[南吕]四块玉·闲适》、《[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双调]沉醉东风》、《[双调]大德歌》等多首。

700年前,关汉卿曾是当时戏剧界的光辉旗帜,虽然历史尘嚣逝去,大师却早已凭自己的特立独行,成为文学史上一处不朽的风景。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救风尘》讲述了女性自我救赎的故事,也是关汉卿戏剧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妓女赵盼儿机智、老练而富有义气,曾经幻想着同一个知心男人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而终于在残酷的现实中,她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长期的风尘生活使她看透了有钱人所惯用的伎俩,并对他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当她知道结拜妹妹宋引章要嫁给纨绔子弟周舍时,便再三提出忠告,最后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巧妙的手段从虎穴里救出了宋引章,并制服了流氓周舍,可谓大快人心。

※※※※

《单刀会》是关汉卿所撰写的另一部惊世名作。这出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圣帝关羽为主角,渲染了他的英雄业绩和盖世威风。单刀会上,关羽以自己的威武和正义慑服了鲁肃,保卫了蜀吴两国的利益。作者通过对历史英雄关羽维护汉家事业的歌颂,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自己的民族感情。对于关羽对敌斗争的胆识与智慧的描写,鼓舞了人们大胆地向压迫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