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中国文学经典
82631500000002

第2章 欧阳修全集

欧阳修(北宋 1007—1072)

一部价值无穷的文学宝库

文史诗哲兼备的才子书

一个旷世文豪全部才华的集萃

道德文章的统一,为人与为文的风格统一,才能成为一代文章的模范。欧阳修为人忠诚厚重,在朝如此,对朋友如此,观察事物,评论得失,无不如此。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见重于当时,推仰于后世。

——著名作家 孙犁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文坛盟主,素有“文章名冠天下”之誉。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其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划时代、开风气、雄踞一代文坛的领袖地位。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欧阳修,一生遭遇曲折坎坷而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曾泯灭,不仅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而且广泛涉足于史学、经学、文学理论批评、金石学、目录学等领域,在各门学科中都颇有建树,表现出多方面的学识和才华。

由于欧阳修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近似于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天下学人无不尊崇有加。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以一生的真性情,为后世留下一部价值无穷的文学宝库——《欧阳修全集》。

《欧阳修全集》是一个旷世文豪全部才华的集萃,是一部堪称“千年绝调”的经典文集。其中政论文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中心突出,但不乏委婉变化之妙。史论文简练精悍,抑扬顿挫,似空谷响铃,给人极大震撼;散文则用笔疏淡,纡徐有致,灌注着作者的激情与诗意,强烈的生命感呼之欲出,艺术感染力更是无穷无尽;而大量清新自然的笔记小品,记述朝廷遗事、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逸闻、写作经验,向世人呈现一个真实的、人性化的欧阳修,史料价值与生活趣味并重;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以清疏隽永、蕴藉深厚为特色;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不讲求奇险恶的对仗,反驳了宋初流行的浮靡的“西昆体”。苏轼将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概括为:“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评价。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欧阳修的成就,几乎覆盖了文学史的方方面面。要真切地认识这位千古大师的价值,恐怕只能通过阅读《欧阳修全集》方可完成。这六卷本的文集,包括了欧阳修一生所创作的古诗、词、律诗、赋、杂文、笔记、论、经旨、诏册、碑铭、墓表、墓志等几乎各种体裁的作品,是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学巨峰。

华文精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欧阳修全集》中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叙事还是议论,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与高司谏书》,是非分明,义正词严,充满着政治激情;又如《朋党论》,有力地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绪论,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以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梅圣俞诗集序》等,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际遇的感慨,绝不是为文而文之作。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比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又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著名的篇章有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

华文精选

鲁肃简公立朝刚正,嫉恶少容,小人恶之,私目为“鱼头”。当章献垂帘时,屡有补益,谠言正论,士大夫多能道之。公既卒,太常谥曰“刚简”,议者不知为美谥,以为因谥讥之,竟改曰“肃简”。公与张文节公(知白)当垂帘之际,同在中书,二公皆以清节直道为一时名臣,而鲁尤简易,若曰“刚简”,尤得其实也。

宋尚书(祁)为布衣时,未为人知。孙宣公一见奇之,遂为知己。后宋举进士,骤有时名,故世称宣公知人。公尝语其门下客曰:“近世谥用两字,而文臣必谥为文,皆非古也。吾死得谥曰‘宣’若‘戴’足矣。”及公之卒,宋方为礼官,遂谥曰“宣”,成其志也。

(《归田录》)

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骈文也是《欧阳修全集》中表现出众的文体。在其名作如《秋声赋》、《鸣蝉赋》等篇目中,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而欧阳修的诗词更堪称一绝,语言清新流畅,委婉平易,流丽婉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蓬勃发展。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后人奉为正宗,加以继承。欧阳修及其领导的古文运动,继韩愈之后,又一次把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且使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欧阳修与诗文变革的完成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是在宋代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一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文化,一面寻求文学的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在这里起着中枢作用的是欧阳修。

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格修养既为重视道德节操的士大夫所尊重,同时他又喜扬人之美,并利用其知贡举的权力地位举荐人才,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得到欧阳修的帮助,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集团性的力量,从而更便于扩大影响,推行他们的主张。还有一个直接和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欧阳修不仅本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在诗歌、散文、词的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还有着比较合理,富有调和性、包容性的文学主张。譬如对西昆体,他有不少好评,甚至称赞杨忆“真一代之文豪也”(《归田录》),而批评石介对西昆诗人的极端态度是“好异以取高”,“以惊世人”(《与石推官第一书》)。再如对骈体文,欧阳修的持论也较公允。他说过,“时文虽曰浮巧,其为功亦不易也”(《与荆南乐秀才书》),“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并赞扬苏氏父子的骈文“委曲精尽,不减古人”(《苏氏四六》),他认为骈文的缺点是在形式的严格限制下造成说理和叙述的不清晰、不畅通。所以,欧阳修所领导的文学变革虽有反对西昆体和骈文的一面,但它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怎样使文学在建立完善的社会秩序方面起到更积极更实际的作用。在这个基本前提下,他们维护了文学的存在权利,同时也维护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的价值。

(欧阳修)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洵

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城道,不远千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之豪俊。

——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轼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形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北宋文学家 王安石

欧阳修的诗文创作,在当时也具有典范意义。从《欧阳修全集》中,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他的创作。他的诗中,如《答朱案捕蝗诗》、《食糟民》、《答杨子静两长句》等,都是涉及具体社会问题、有感而发的,并且就此陈述己见,或表示内心的道德自责。他的政治诗的数量并不多,这大约因为他是一个实际的政治家,不同于一般文人急于用诗歌来表现自己。

欧阳修诗中一些古体长篇,好发议论,好铺排叙事,这些极度散文化的古体长篇,以其新异的面貌起到了打破诗歌常规体制的作用。欧阳修的一些以近体为主的短篇之作,常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欧阳修散文的成就比诗歌更显著。当时人吴充在《欧阳公行状》中说他“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指出了他的散文创作的一些主要特点,即第一,文体多样,有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叙事及抒情散文;第二,兼采“古文”与骈文之长,根据内容需要熔铸剪裁,形成新的散文风格;第三,变化多端,开阖自如,气脉流动,富于内在节奏感与韵律感。

永叔四六,情韵俱佳,不尚藻丽,一出自然,遂开宋代之体。

——现代学者 高步瀛

本朝四六,以欧阳公为第一,苏王次之。然欧公本工时文,早年所为四六,见别集,皆排比而绮靡。自为古文后,方一洗去,遂与初作迥然不同。

——北宋学者 吴子良

欧阳修的政论性的文章如《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传统“古文”中的名篇,对结构和文采都颇有讲究,但并不是文学性的作品,故不予多论。最能体现他的文学技巧与艺术成就的,是记事兼抒情的散文。在这一类文章中,他尤其不持狭隘的“古文”观念,在注意散体文意脉结构、句法上的特点的同时,又汲取骈体文在音律、辞采方面的长处,并且重视文中情绪变化与文章节奏变化的协调,时而舒展,时而收敛,呈现一种纡徐流转、抒情性和音乐感都很强的风格特点。例如《丰乐亭记》、《相州昼锦堂记》、《泷岗阡表》等都是如此。而最著名的《醉翁亭记》,从“环滁皆山”的扫视开始,将读者的视线逐渐引向西南诸峰,推近到琅琊山,入山中溪泉旁,随峰回路转,又引人抬头看见泉上小亭,再从作亭者为谁、命名为谁的设问,推出主人公——号“醉翁”的太守,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的感慨议论,趁势导向山中四时之景,收转来写“醉翁”的酒宴和醉态,酒宴散后的情景,“醉翁”与人不同的心境,最后点明太守为“庐陵欧阳修”即作者本人。全文既萦回曲折,又连绵不绝,无一句跳脱。文中每一个意义完足的句子都用叹词“也”结束,共出现21次,构成咏叹的声调;又把骈文中对偶相映的句法变化使用,时散时偶,句子的字数时齐时不齐,这样,既有明晰的节奏感,又流动摇曳,作者内心淡淡的孤独、怅惘之情在这种咏叹的节奏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而传统上用骈体写作的抒情小赋,在欧阳修笔下虽仍较一般散文为整齐,保持着骈文外在形式上注重声律辞采而浏亮鲜明的特点,却又多掺杂散体句法,并注意气脉的连贯流动。如《鸣蝉赋》、《秋声赋》都是这样。(《中国文学史》)

文海泛舟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中最突出的一部分是散文。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关于墓志一类的作品,在欧阳修的文集中,分量几乎占到一半以上。在欧阳修所作的墓志中,主要的是在作者为一些好友如石曼卿、苏子美、梅圣俞、江邻几、尹师鲁等人所作的墓志中,却创造出作者特有的情文并茂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关于序跋一类的作品,最突出的是欧阳修所作的《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有很高的地位,为历来史学家和散文家一致公认。清人赵翼在《廿二史记》中,对《五代史》的评价是:“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笔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这种评论,虽然站在传统的史学家立场上,但《五代史》文笔洁净老练,的确是很突出的。尤其是那几篇序文如《伶官传序》、《宦者传序》、《一行传序》,既是沉痛的史论,又是优美的散文。近千年来,早已脍炙人口,被公认为是《史记》以后最杰出的史论。

欧阳修为一些好友所写的诗文集序,也摆脱前人创作的规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释秘演诗集序》和《释惟俨文集序》通篇以作者好友石曼卿和这两个和尚的交谊为骨干,极力摹写石曼卿的怀才不遇和这两个和尚的不合时宜,至于诗文集序的主题,只轻轻一笔带过。通篇章法变化,笔势腾挪,波澜壮阔,可以说是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关于杂记一类的作品,唐宋以前,可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描写山水极其出色。柳宗元的山水杂记,字锻句炼,穷态极妍,使读者犹入深山空谷,有一种冷寂幽峭之感。欧阳修的园景杂记,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兼有幽雅和富丽两种特点,使读者如身入景色秀美的园林,极赏心悦目之能事。(万若曾)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欧阳修(1007—1072)

以一篇《醉翁亭记》而名垂青史的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1007年出生于吉州永丰(今属江西)。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所以欧阳修也自称庐陵人。

家境贫寒的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的抚育下“以荻画地学书”。由于他聪明颖悟而且学习刻苦勤奋,年轻时代已名声远播,23岁时就高中了进士。踏上仕途的欧阳修仍孜孜不倦地寻求学问,并与博学之士尹洙、梅尧臣等人结为良师益友,经常与他们互相切磋、唱和、探讨诗文创作理论。然而,为人刚正不阿的欧阳修并不适合走上为官之路,他的一生,仕途曲折多变,屡屡遭到挤压和贬谪。因此,他的政事,在后世往往湮没不彰。使欧阳修声名鹊起的,是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

欧阳修是后世称为“宋学”的开创者之一,既是散文家、诗人、词人,又是史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各个学科,都有程度不同的创造和贡献,而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在我国古代著名散文作家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六家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后面的五人都是由欧阳修荐拔和指导的,足见其影响之大。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的著作在南宋绍熙、庆元年间由周必大、孙谦益、胡柯、罗泌等编定为《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包括《居士集》50卷,《外集》25卷,《易童子问》3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8卷,《表奏书启四六集》7卷,《奏议集》18卷,《杂著述》19卷,《集古录跋尾》10卷,《书简》10卷。另外,史学专著有《新五代史》74卷,并有与宋祁合著的《新唐书》。他的散文有500余篇,是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部分。其中《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名篇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此外,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写得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富有情趣。欧阳修的赋也是相当有特色的,著名的《秋声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而其诗歌创作也自成一家。他在诗中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表达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并抒写个人情怀、歌颂山水景物。词也是为欧阳修所擅长的文体,欧词向来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欧阳修不但精于创作,还善于论诗。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在欧阳修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阳修诗论的影响。他的著名诗歌论著《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意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开创了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此外,欧阳修还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又自著了《新五代史》。在经学、金石学等方面,也成就惊人。在经学上,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为编辑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其行为深为后世史家称道。诗文革新运动也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之下发展起来的,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现今存有《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文忠公集》等作品集。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元丰类稿》共50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散文集,曾巩的主要作品均收录于其中,代表作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道山亭记》、《墨池记》等。曾巩是欧阳修门下最为德才兼备的学生,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朴素有分量,思路清晰,独具风格,十分注重文章的伦理价值,在风格各异的“唐宋八大家”中也称得上是独树一帜。

※※※※

《临川先生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著名文人王安石留下的一份文学遗产,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篇。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质的为主,这些作品大都针对时弊,以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立意卓越、超脱,很有概括力与逻辑性,能打动读者。而文章语言又十分简练朴素,读来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