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衙门绝密录
78957100000009

第9章 门子

“门子”,就是看门人。不要小看了这个看门人。正因为看的是门,门里的道道比一般人都要看得真切、看得通透。更何况,他还拥有把门权,让谁进,不让谁进,他有一定的话语权。

有人考证,“门子”在西周时期是指卿大夫的嫡子,因为其将继承门户,所以称“门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也将弟子、门客称为门子。在大多数情况下,“门子”是指明清时期官府衙门里的一个职业类别。其岗位职责有两大类:其一,看守大门以及与看门有关的登记、盘查往来人员、打更传梆、收受礼包等;其二,从事跟班的种种杂务,如侍茶捧衣、上传下达、访查情形、商议事情甚至侦查案件等。

门子与其他胥吏相比较,有其工种的特殊性,他们长期追随在官员的左右,熟悉官场的情况。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当门子,若是他跟了一个坏官,父母难免会操心不已。因为你整天要想着,自己那个正直善良的孩子不要受其诱导,干下诸多坏事。若是跟了一个清明之官,则是个人和家庭的造化与福分。门子看门,看不止一处的“门”。明清州县衙门之中,大门、仪门、大堂以及六房书吏、三班差役办公的厢房构成了官衙的“外署”;在衙门更深处,二堂、签押房和内宅通称“内署”,这是官员、官亲、幕友、家人日常活动的地方。

在“内署”和“外署”之间,有一门相通,那就是“宅门”。外署之吏役,没有使唤之令,不得入内。公文传送也以此为交接的枢纽。所以,宅门乃咽喉之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红楼梦》中,那个小沙弥就是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门子。他是一个很不起眼儿,小到连姓名都没有,就是有姓名也没有人叫的小人物。人们只是按他干事的地方,或叫打工的单位来称呼他:原来他在苏州葫芦庙中当小和尚,于是那时被人叫作“小沙弥”。后来跑到金陵应天府的衙门里当差,又被人叫作“门子”,不过如此而已。

当时贾雨村因为贾家的抬举,得以出任应天知府,刚一到任就有人来告薛蟠草菅人命,至今仍逍遥法外。新官上任三把火,贾雨村正要签差公人前去捉拿,旁边的门子就用眼色止住了他。退到密室,门子向贾雨村出示了那张“护官符”。自以为聪明的门子,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门子的主张是让他抛弃司法的公正,背叛侠义恩情的报答,认为若是以司法公正,“自然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贾雨村的想法,不过故作为难,让门子充当了所有阴谋的始作俑者。后来,贾雨村给四大家族修书汇报此案结果,也是门子一手包办。倘若不是因为贾雨村忌讳他了解当年卑贱之事而将其充发,这个门子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影视剧里出现的门子通常呈两极分化,一种是老奸巨猾相,一种是年轻貌美相。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所谓门子,就是今天在官府从事伺候官员的年轻男子。”褚人获说:“今天侍候官府的美貌少年称为门子。”照常理,门子经常在官长身边侍候,年纪大了,自然不合适再干些穿衣戴帽、铺纸磨墨的事情;门子还要经常跟随官长出门办公或者迎来送往,如果相貌不过得去,也有碍观瞻。

清朝官员谢金銮曾说:“国家的法制非常完善,凡官府中要用的人,都设立齐全。如州县衙门有六房书吏、门子等种种名目,只要是官府可能用到的,都应有尽有,只是可能名额有限而已,如果官府觉得不够用,可以酌情增加一些。至于门子,那是跟随官员左右,供官员使唤的人员,按照规定,每州县设置门子一二人就够了。如果官员有可靠的家人可以使用,也可以充当门子。”(《居官致用》)依照谢金銮的说法,门子既可以是“公人”,也可以是“私人”。换言之,门子当中,有一部分系由政府从本地民众中征发或者招募;当政府编制内的门子不足差用,或者官员更加宠信自己的家人时,也可以家人充当门子。

俗话说:“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到衙门办事,钱是少不了的。门子看门,自然也顺便收取门包。门包之中,既有正常的办公收费,也有徘徊于违规与合法之间的灰色收入,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贿赂。很多门子就是靠门包过上了非常富足的生活。但需要注意,除了纯粹的贿赂之外,被默许的办公收费及其他灰色收入,并没有全部进入门子个人的口袋。事实上,官长很清楚门子的收入,所以精明的官员莅任时,一般都会调查清楚门子的收入,列出清单,并核定哪些应去应存,再决定存留的该怎样分配,或者用于办公,或者充作各种人员的津贴。

在明末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中讲述了无锡人张记良的几件事情。张记良是无锡一个菜农的儿子,长得眉清目秀。十五岁那年父母双亡。无锡新任知县何知县就将其留在自己衙门里当了门子。张记良这个小孩脑子非常好使,很快就熟悉了官府衙门里头的各种制度和环节。何知县是个贪官,经常干些贪赃枉法之事。既然自己是被老板雇用的,张记良就跟在主子后面做了帮凶。

张记良行恶事的能力特别强,青出于蓝胜于蓝。发展到最后,无锡县的民间流传出这样一句话:西山有记良,无锡无知县。意思是,张记良在衙门里头肆意妄为,到了无人制约,无法无天的地步。再到后来,巡抚大人来到无锡追究何知县的罪责,为了逃避罪责,何知县让张记良想办法投奔到巡抚大人门下。这样,张记良就能在第一时间将巡抚大人怎么搜罗何知县的罪状,怎样处理何知县的信息传回何知县的耳中。这个张记良胆子非常大,一次居然把巡抚大人的官印也给偷了出来,交给了何知县。

这样巡抚大人想要裁断何知县或者想要惩办何知县时,一盖章发现自己的官印没有了。后来才发现,是张记良私自把官印偷给了前任主子何知县。双方心知肚明,再加上何知县私下里又贿赂了巡抚大人不少好处。这样上下级之间就沆瀣一气,张记良成了沟通他们两个人的“经纪人”。

不过,张记良渐渐不满何知县对他的人身束缚,就勾结其他的乡绅控告何知县贪赃枉法的种种劣迹,最后把自己主子给告倒了。上级官员就让张记良担任主簿,把他从一个门子提拔成了一级官吏。后来又把他放到广东省韶关一带去当官。不料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恶习难改,在任上干尽坏事。结果被当地的官员弹劾,最终丢官弃职,惨死在任上。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进了官府衙门做门子,虽然他内心可能是纯净的,但是如果他受到了贪官污吏的教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也会转变成贪官污吏的帮凶。明代吴遵在他的《初仕录》中写道,门子当久了就会成了老油条,往往不受控制,所以,官长选择门子,必须选择那些老实厚道的人,并且半年一换。重要的事情,如审案,就绝对不能让门子插手,甚至不让他们接近。清朝的模范官僚方大湜总结了门子的十大弊端,他表示自己不用门子,并苦口婆心地劝人不要用门子,他说:“门子是官长与百姓之间的隔阂。门子处于咽喉之地,用门子好比在咽喉塞入一块东西,真是没有必要。如果门子无才,用了他反而给自己添麻烦;如果门子有才,则又可能作弊,必须要多加防范。为什么不以防范门子的精力,自己去办事呢?”

在防范门子的种种措施中,明朝一个叫余自强的基层官吏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名为“问事法”和“查事法”。明清时代,知县以上地方官不得在本省任职,而胥吏、衙役一般都是本地人。官员初到一地,未必通晓当地方言,与人对话交流都困难,此时往往就由身边的门子兼任翻译,万一门子有意蒙蔽,则非常方便。对此,有官员就强调切不可令门子等人解说,以防其说谎,倘若对话困难,让对方从容回答,仔细聆听,或者让对方当堂写答问语,这就是所谓的“问事法”。

此外,门子会充分利用自己接近官长、处于衙门枢纽位置的优势,打探消息、窥测官员形迹。所以,官长为了访查情形,得到真实确切的情报,就有必要撇开门子。于是,余自强又创设了“查事法”,其做法有二:其一,官长欲唤某人、问某事、访某事时,先将次要之人召来,询问次要之事,如此反复多了,门子就会以为官长昏庸,召非其人,问非所事,渐渐就会丧失警惕,待那时方召来紧要之人,询问紧要之事。其二,官长可利用上轿下轿、上船下船之时,或者上厕所之时,假装漫不经心,随意支使门子去执行某项事务,待其走远,再吩咐应差之人。

清代模范官僚刘衡就说:“做门子的,他们为的是财,哪里知道什么礼义廉耻,哪里会帮助官员去爱护老百姓呢!他们只会夤缘为奸,鱼肉百姓而已。若想除去衙门的弊病,就得先控制住门子,没有见过哪个当官的信用门子而能够做好官的。”从明清官箴书看来,很多官长防范门子甚于防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