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17

第17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要正确(1)

处理的几个关系

韩晓华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等三个关键问题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做一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几个关系

作为高校新确立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2007春天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270万余名2006级本科学生中普遍开设。浙江工业大学承担这门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率先于2006年进行教学改革。要成功地进行好从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体系的转换和改革,上好“纲要”这门课是一个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需要处理好的关系问题探求,以求抛砖引玉。

1.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在2007年浙江省暑期备课会议上,绝大部分高校老师感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首先碰到的难题是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其中集中体现为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和困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断限,从鸦片战争到共和国改革开放的2006年的160多年历史。这样大跨度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史无前例,无疑它的发展脉络是非常清楚和完整的,叙事是宏大的。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时间跨度上来看,都是丰富和浩大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讲解中国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是集体的智慧,体现了我国当下近现代史的主流观点和学术水平。所以教学首先必须依据教材和吃透教材,要解决好教材的“薄”与历史的厚、教学的丰(满)的关系,即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充足的历史事实来论证教材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切社会科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也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很多内容涉及许多重要的政治是非和理论是非,这是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它不是历史学学生的专业课,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和全面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公共课教材,是所有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因此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各个方面都去作详尽的展开叙述和论证。教学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宏观了解的基础上,突出讲授有助于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余之则可从简。

其次,为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研究所经过一年的摸索,感到采用专题授课不失为一可行之策。为此我们在第二个轮次教学中设制了专题: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与近代社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及其困境;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民革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日本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两个中国命运的决战与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等十一个专题,教材的“综述”则提纲挈领地进行简要阐述。

专题讲课的方式,可以高度浓缩、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从而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分析透彻、讲清问题,相对缓解内容多、跨度大与课时少的矛盾。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中,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的结合,理论要能够回答和正确引导现实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其次是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学习,与学生课外的阅读与写作、研究等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基于史学的,而如何正视和引用史学界关于热点、焦点问题的争论,真正体现“史纲”课的特点和魅力,提升学生在近现代史方面的历史学术素养,却是需要教师下工夫和研究的。

近年来一些人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历史有所谓的规律和连续性,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可以分割的片断。研究没有以事实为出发点,不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资料,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并阐明其内在的联系,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片面地偏激地分析看待问题。比如提出学术研究的范式和话语转换说、“告别革命“说等,认为辛亥革命搞糟了,结果是军阀混战;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而革命一定失败。这些不仅涉及到对具体的历史研究的评价,例如如何看待弱国反抗强国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问题,何谓民族英雄的标准问题。还有,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这是涉及到近代中国的主线是什么的根本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对站在这些起义运动对立面的历史人物、阶级、集团的评价问题,如曾国藩、李鸿章、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问题的评价,还涉及到对以往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研究成果的再评价问题;比如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有的西方文人歌颂它,说西方的殖民战争,是“到东方传播文明,开化野蛮人,为东方人民造福”。;“西方侵略是东方文明的唯一良机,使东方有机会赶上西方文明;如果没有侵略,东方将永远沉睡”,“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等等观点,从而对爱国志士和改革家大加挞伐。并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用反思“文革”为名,否定整个新中国的历史等等。

这些错误的思潮或多或少地会在大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反应,老师需要本着遵循唯物史观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讲清历史事实,史、论、人融合,知、情、理统一,揭示历史规律,客观公正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通过历史事实来说话,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从而作出理性的全面的符合史实的让人信服的结论,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通过了解,大学生大多还没有掌握系统的历史体系,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不能完整把握,对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事实和社会背景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尚不能准确理解和完全懂得,需要他们在课外阅读、查阅资料、对比研究、课内交流、研究思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望,使知识系统化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最终达到共识。

3.《毛泽东思想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毛概》)曾经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要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课,要明确这两门课之间的区别。

由于《毛概》课与《纲要》在一些大的历史知识背景中有重合的部分,而在浙江省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老师以往很多是讲授《毛概》课的,因此要改变原有的课程叙述范式和方法。

《毛概》课是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体系和活的灵魂;明确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把对教材的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的学习结合起来,对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把握与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把学习毛泽东思想与学习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