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92

第92章 附录:构建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

岳瑛

2006年5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成立。它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把“构建老年教育学的可行性研究”列为三大课题之首。应当说,这是我国老年教育20多年实践的呼吁,也是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的期望。2008年1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该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与会者经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对“构建老年教育学的可行性”问题作了基本上肯定的回答,并且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是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决定用2008-2010三年的时间,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关于老年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的探讨性的学术专着,为全国1000多所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大学提供理论指导,为形成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奠定基础。

一、老年教育实践急切呼唤老年教育学的诞生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教育需求逐年增长,老年教育的实践正蓬勃发展。而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现象与我国老年教育的客观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老年教育需要更大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日益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发展的理论支持性和指导性研究,则尚在艰难地摸索中。25年来老年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初创阶段,也是从事老年教育、教学的数万工作者专心致志、努力实践、潜心钻研,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探索阶段。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探索的实践”必定会转进为“自觉的实践”,“摸着石头过河”也必定会改变为“沿着正道渡河”。当今正是老年教育由“探索的实践”过渡到“自觉的实践”的历史性转变时刻。此刻,要求建构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呼声日趋强烈。这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实践的客观要求。

(一)诸多困扰实践发展的问题亟待理论加以指导

老年教育的宗旨是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老年教育实践在满足老年人需求方面至今仍带有盲目性和摇摆性,总是觉得吃不准老年人究竟要求什么。例如,现在仍有一些老年大学校长认为:老年人到老年大学来就是为了“玩”,就只是求着“乐”。在这些学校,课程设置偏向“玩”,第二课堂也着眼于“玩”。这样看对不对、合不合理呢?应该说存在着片面性和肤浅性。对于这种片面性,国外学者已经有了批判。他们从学术上论证:老年人有两种“需求”:一种是表层性需求或感受性需求,这是老年人直接感受到的需求。例如身体有病,希望找到保健的良方,喜欢唱戏希望受到戏曲知识和技艺的教育等等。另一种是深层性需求或理智性需求。例如:学习文学、历史、美学、哲学,对于老年人开阔眼界、拓展胸怀、提高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极为有益。但许多有条件学习这些课程的老年人并未感受到此种需要。应该认识到:老年人的表层性需求是多样的,同时,表层性需求和本质性需求又有同一性,那就是:它们都是提高生命质量、完善既有人生,提升生命感受、创造幸福生活的生命需求。只有从生命本质上看老年学员,才能懂得他们多样性需求中的深层统一性。

再比如,老年教育的性质,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实践发展的症结。这一问题的明确与否,既关系到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的大局问题,也关系到诸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再比如,老年教育的定位,一直以来老年教育定位于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样定位显然过于笼统、模糊。老年教育在今天,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得到公认的定位。

(二)众多争议发生和长期的争执亟待理论加以解释

众多争议的发生和长期争不清楚,表明对老年教育需要进行学术性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各种见解不断涌现,讨论和争论也在逐步展开。如何在纷纭之中深入事物本质,达到共有的真理性认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从几个争论点就可以看到这种任务的紧迫性。一是关于“休闲教育”的争论。有学者提出:老年教育是“积极休闲教育”,另有学者认为,决不能把老年教育规定为“休闲教育”,如果这样规定,必然导致党委、政府更加忽视老年教育,甚至导致老年教育事业的萎缩。廓清这个争论,必须对相关概念的多义性作出科学的分析。二是关于“无压力教育”的争论。有学者提出:老年教育和教学不应该有压力,不仅外部不能施加压力,而且老年人自己也不该背负压力。对此有不同意见的学者则指出:老年学校也是学校,有规章制度的管理,有校纪校规的约束,有教育教学计划的要求,这些都是带着压力的;学员自身选择了学习,选择了入学,也就或多或少选择了有压力的生活。还有其他一些争论,例如老年教育是不是“快乐教育”“补需教育”,“老年教育”这个概念如何界定、“老年教育”的规律如何把握,等等,也待廓清。争论的存在是有益的,解决争论则必须深入进行“老年教育学”的学术研究。

(三)大量的实践经验有待于作出学术性的提升和总结

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25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广大的老年教育研究工作者做了总结、概括的工作,努力将这些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虽然作出了一定成绩,但力度不足,成效仍不敷人意。中国老年大学已经举办了七次全国性研讨会,评选了500多篇优秀作品。不足的是:这些文章中的大多数仍停留在一般的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真正形成学术性论文的不多,写成符合学术规范的实证性研究报告的更少。从感性经验到理论建树,也是一种由量到质的转化。如毛泽东所说,感觉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也“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0.在当今各种新观念、新理念、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及时地作出学术性的总结和提升,形成系统理论。

二、老年教育学学科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门正在研究发展的领域能否成为一门学科,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学科成立的基本条件,一个是学科成熟的标准,亦即学科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老年教育学是一门正在研究发展的领域,当其具备了学科成立的基本条件时,就应适时启动学科构建工程,使学科进入初创阶段,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学科成熟程度。

(一)老年教育学学科构建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1.老年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必要条件

一个学科的成立有其独特的要求和条件,只有符合条件的科学领域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学科。而有些领域由于其内在结构和外在属性的缺憾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学科。公认的学科的成立条件有:(1)独立性条件,(2)独特性条件,(3)生态性条件,(4)社会历史性条件,(5)道德性条件。对照学科成立的条件,现将老年教育学学科成立的条件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的独立性。老年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老年教育现象和老年教育问题,这是老年教育学特有的领域。由于老年教育现象和老年教育问题具有特殊性,因此,它无论与社会其他实践领域相比还是与其他教育现象相比,都具有独特的规律,具备作为一门专门领域的基础。

(2)学科研究的独特性。以老年教育现象和老年教育问题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目前还没有。虽然老年学学科中涉及老年教育研究,但它并不是对之进行系统的和学科立场的研究。因此,老年教育学学科尚未有专门的建构,也不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相重叠。

(3)生态性。老年教育学是教育学和老年学的交叉学科。老年教育学有着深厚的教育学基础:相关的老年学各分支学科。如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社会老年学等都有相对较长的研究历史和相对较成熟的研究理论,从而为老年教育学学科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

(4)社会历史性。当今时代是老龄化时代,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解决老龄问题的需要,老年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迅猛发展,老年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老年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国力的增强又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这为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历史环境。

(5)道德性。老年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显然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功德无量的善事,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得以成长和发展壮大的。

从以上条件的分析看,我们认为老年教育学具备学科成立的基本条件。

2.老年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充分条件

学科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即使是符合学科成立的条件的科学领域也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一门学科,它还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成为一门学科。这是关于学科成熟的标准问题。一个符合学科成立条件的科学领域,如果发展程度不够,内在和外在的建制都没有得以建立,我们认为它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有符合学科成立的条件并建立了内外两重建制达到学科成熟的标准的科学领域,才能被称为学科。学科两重建制决定了学科成熟程度,其标准是:

(1)内在建制。从内在建制来看,成熟的学科要求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较为成熟并得到公认的学科范式。

(2)外在建制。从外在建制来看,学科成熟的标准表现为有专门的学会、独立的研究院所、在大学中单设的学院或学系、专门的刊物和出版机构、图书馆中专设的图书序号等。在我国,学科成熟的标准还包括进入国家的学科目录、学位目录和科研基金申报目录等。

以这两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老年教育学在短期内确实还未成为成熟的学科。但是,我们提出的任务是要启动和实施“构建老年教育学”的工程。启动和实施的条件已经具备。在“内在建制”方面,正在形成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宗旨、价值、规律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在“外在建制”方面,也已有了专门的学会组织(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设立了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一部分老年大学成立了研究机构(按:全国准备建立10个左右“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各地方办了专门的学术性刊物。在这个基础上,“老年教育学”的学科构建也就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