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87

第87章 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问题的研究(2)

在我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是邓小平。他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吹响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号角,也提供了老年教育现代化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根本指导思想。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理论则为我们奠定了教育理论基础;系统科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具体方法论和理论工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有力支持。

一、坚持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前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后者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方向。实现老年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必然从深层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办学的思想政治性,不讲政治方向、淡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任何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我们要坚持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大方向,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老年大学教育全过程,使之成为办学之魂,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二、坚持“三个面向”的现代教育思想

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

(一)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是老年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中的“教育”,指的是现代教育以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未来教育。只有现代教育才能做到“三个面向”。“三个面向”中的“面向”意义深广,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教育要以现代化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即教育要主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老年教育包含其中;第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走开放之路,国际化之路,把中国老年教育发展与世界第三年龄教育联系起来;第三,教育要着眼未来,要使老年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先行性。

(二)“三个面向”为老年教育现代化定向、定位

“定向”就是确立发展的方向、角度;“定位”就是确立发展的立足点、着眼点。“三个面向”为我国现代教育确立的方向、角度就是“现代化”。老年教育也要适应并促进现代化进程,要从现代化需求的角度来规划和发展自己,确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三个面向”给教育确立的立足点就是国际化,是要以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我国现代教育的达标水准,从而也给我国现代老年教育一个高的起点,着眼点就是未来。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老年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同时立足世界,着眼未来,使其发展具有高起点、高标准、超前性的特点。因此,坚持“三个面向”,老年教育现代化就有了准确的目标,就确立了高起点和高标准。

(三)“三个面向”给老年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个面向”所提供的科学思想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1.坚持中国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中国的现代老年教育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具有中国特色。“面向现代化”中包含着中国化的思想内容,同时又要坚持开放,引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走国际化的道路。中国化与国际化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坚持好中国化,才能走好国际化之路;只有走好国际化之路,才能真正坚持好中国化。

2.坚持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

现代教育扎根于现实教育土壤,必然以现实为基础。中国老年教育的现实是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先进因素与落后因素并存,具有很大的发展不平衡性。坚持现实性,就要正视这种不平衡性,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发展模式。要锐意改进现状,积极发展,又必须坚持未来性,即以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来规划和设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坚持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才能夯实基础。

3.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坚持中国化,坚持现实性,必然坚持继承性,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坚持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和连续性。继承性也包括继承世界传统教育中的优秀遗产,为现实服务。中国五千年的教育历史,产生了从孔子、孟子到陶行知一大批着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有丰富的先进因素,对于指导当今乃至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具有意义的。世界上也有成百上千的着名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到杜威,其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仍具有很多现实意义。对于这些,我们都应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三个面向”不仅要求坚持继承性,而且还要求坚持创新性。没有创新的意识、精神和方法,就不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更不能创造未来。因此,必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在创新指导下继承。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老年教育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完全“自由、自觉、自主”学习的各种客观条件;作为价值目标,老年教育是为老年人的人生完善、生活幸福而进行。因此,老年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

(一)社会需求是老年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初始动力

老年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老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层面看,老年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强烈要求,因为它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社会建设内容。从老年人自身发展层面看,是老年人对高质量现代精神生活追求的需要,是完善自我、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维护老年人合法受教育权益和民主权利的需要,是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的需要。这些社会需求为老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强大动力。

(二)老年教育现代化发展要依靠老年人

中国的很多老年大学都是由一大批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离退休人士自发创办,无论是办学者还是学习者,清一色的都是老年人。可以说在中国老年教育的创办史上,老年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这一点也成为中国老年教育的特色之一。时至今日,从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社区乡镇农村老年学校来看,目前办学者中老年人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起着重要作用。有许多老年大学的校长都是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担任,学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也有许多是聘用的退休老同志。在今后老年教育现代化发展中,这种有利于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还将继续下去。老年大学就是为老年人办的学校,这是老年教育的性质和对象决定的。因此,过去发展老年教育依靠老年人,现在进行老年教育现代化建设还要依靠老年人,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将来仍然离不开老年人。同时还要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老年人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老年人投身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现代化事业。

(三)老年教育现代化发展要以老年人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需要为最终目的

作为学习主体的老年人完全是“自由、自觉、自主”地学习;作为价值目标,老年教育完全是为老年人的人生完善、生活幸福而进行。当代和未来老年人不同于过去的是,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有较大改善,寿命不断延长,受教育年限和文化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因而,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追求必然朝着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学习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方面发展。他们需要通过不断接受具备现代社会元素和信息的老年教育,来达到融入、适应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体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因此,要做到“一切为了老年人,为了老年人的一切”和实现“满足老年人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需要”这一最终目的,老年教育就必须在教育观念、技术、手段、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朝着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目标迈进。老年教育只有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首创精神,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才能满足老年人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满足老年人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生价值的实现,使新型老年人在尊严、权益、个性、需要、能力和价值等多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求得老年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使老年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有现代化的老年教育,才能够确立并实现其培养目标——培养现代化的老年人。只有现代化的老年人,才能融入、适应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才能分享现代社会的成果。

四、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理论是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教育有本质上的联系,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教育现代化反映了人类根据社会发展推进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而现代教育则是指这个过程的结果。因此,两个概念都努力对教育发展作整体性的宏观把握,但是前者描述其动态性的发展,后者则描述静态性的状态,对教育现代化进行考察必须依据于对现代教育的定性认识来进行,而对教育现代化的考察也会有助于对现代教育的理解。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教育理论是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础理论。

(一)教育现代化理论是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依据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工业化引起,并与之相适应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换过程。是用现代观念、内容、条件、手段、方法完善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指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的现代化,更是指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建设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现代化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教育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而不仅是着眼于此时此地;教育现代化并非是让教育跟在社会后面亦步亦趋,盲目地适应现时社会,而是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引导社会,规范社会的需求,并前瞻性地探讨社会的未来发展,按未来的需求来规划、发展教育;教育现代化需要植根于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探讨社会未来的发展形态,而且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确定追求的目标。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如何将这些内涵融化,使“教育现代化”的理念真正被广大老年教育实践工作者所理解,并在老年教育实践中得到实现,这将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之一。

(二)现代教育理论是老年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是指反映现代大生产与现代社会水平,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内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综合。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只有遵循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才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及不同国家中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只有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特性,并准确地把握特定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才能对老年教育现代化有相应的指导作用。

五、系统科学是老年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法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其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性质。

(一)老年教育现代化应坚持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指导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老年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老年学员和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把老年教育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的、精确的考察,以期达到处理问题的最优化。同时,分析老年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这一系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使老年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朝着预期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