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07

第7章 导论(5)

(三)从教学各个环节的波动起伏中寻找问题,研究老年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特殊方法

老年大学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老年学员学习目的的达成基本依靠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老年教育学要在解决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管理论等理论。但这不是用从既得前提中演绎的办法能解决的,而必须从回答教学中的变化波动等问题中寻找老年大学教学的特殊规律。课程开设中的一大问题是,随着老年学员代际更替,学习音乐、舞蹈、摄影、电脑等课程的人增多,而学习时事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课程的人相对减少,甚至书法、绘画课程的老年学员比重也退出第一、第二的位置。这种波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原因又是什么?正是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解决中,金陵老年大学等学校提出老年学员有两类需要的观点:一类是感受性需要,另一类是本质性需要;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等学校相应提出老年大学设置课程要同时遵循两个原则的观点:一个是适应性设置原则,另一个是引导性设置原则。老年大学教学中还常遇到的一个波动现象是:随着课程内容的改变、教师人员的更替,老年学员的人数也跟着起伏。上海老年大学开设“影视赏析”课程,听课人数达到400人,非常兴旺,这就是课程选择得好的结果;金陵老年大学开设“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经久不衰,老年学员始终济济一堂,主要就是教师讲得特别精彩。事实证明:恰当的课程、优秀的教师、人性化的管理是获取良好效果、保持教学兴旺的三大要件。

(四)从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相对不足和显着不平衡的现象中寻找问题,研究老年教育的发展原则

我国老年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2005年统计,全国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26513所,在校学员2338327人。到2011年,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数增加到42991所,在校学员数提高到4899580人。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而言,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仍不足,2011年的入学详细仅为2.66%。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发展显着不平衡。福建省不是经济十分发达的省,但老年人的入学者达到63万,入学率超过13%。而其他省和自治区比福建相差甚远。我们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探讨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规律。

二、以老年教育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作为探讨学术问题的基础

任何理论,甚至是哲学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的实践,包括科学实验的实践。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的最高形式就是将经验升华为学术的原理。经验的总结包括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分析。这样做有效,那样做无效以至负效,从中就可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老年教育学的学术建构,也离不开对我国28年老年教育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通过办学经验的总结,探讨和建立中国老年教育先进理念

在这方面,我国老年教育经验总结的第一个大的成果是在1995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泉州会议上作出的,它就是老年大学20字“办学宗旨”的形成。这20个字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我们总结的经验,形成的提法,还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2011年,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哈尔滨等六所市属老年大学对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进行样本为6000的联合问卷调查。问及“学习目的”,答为了“丰富生活”的最多,占75.5%;答为了“增长知识”的,占71.1%;答为了“身体健康”的,占55.7%;答为了“陶冶情操”的,占48.2%;答用各种方式参与社会发展的,也有30%的人数。由此可见,20字“办学宗旨”是受到广大老年学员首肯的,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

我们研究和建构老年教育学,其教育哲学方面的学术原理必须加以阐明。20字“办学宗旨”具有直接性,一看便知,但更深刻的学理就潜含在其中。前已指出,2003年宣城会议对老年教育最高理念——“提高全面素质,创造幸福生活”的论述就是从20字“办学宗旨”中挖掘出来的。关于老年教育本质、老年教育目的、老年教育价值等教育哲学问题的探讨,同样是在老年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通过老年大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探讨和建立中国老年教育学的教学论、课程论、管理论

28年来,在老年大学的教学实践中被人们关注较多的有三个问题。一是施教原则问题;二是课程设置问题;三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解决。对于施教原则,我们在一开始就知道要“按需施教”,然而什么是老年学员之“需”,用怎样的教学来满足老年学员之“需”,仍要在实践中去找到答案。通过反复的实践,我们懂得,老年学员的需求是发展的和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教学必须创新;而在创新经验的积累中,我们又推出“创新教学”的理念。教学创新是分析性的概念,指谓一个一个的创新行为;创新教学则是总体性的概念,指谓老年大学的教学在总体上具有创新性质。对于课程设置,28年来积累的经验非常丰富。如:“教育超市”式的广泛性设置;梯度提升的层次性设置;由浅入深的递进性设置;主动创意的引导性设置。这些经验,先由各个学校总结出来,很快在全国老年教育界形成共识。其间,蕴涵着老年教育的特殊规律。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新的经验不断涌现出来。如徐州老年大学分设“班主任组织”和各科“教学部”,前者负责教学行政管理,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后者把教师吸收进来负责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法研究,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如哈尔滨老年人大学,招进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来校任专职教师,使教师队伍专兼结合。再如福建晋江市老年大学,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英语,大幅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我们从这些新鲜经验中可以把握到老年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

(三)通过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探讨和掌握中国老年教育的德育论

大力推进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中国教育的一般要求,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切学校都必须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问题在于老年教育应该怎么做?有怎样的特殊性?这也只能首先依靠实践经验来回答。我们注意到武汉老年大学、吉林省老干部大学、金陵老年大学的经验。武汉老年大学把“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当做贯穿在老年大学全部工作中的精神要求来抓,特别是当做所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来抓,取得明显效果。吉林省老干部大学着力进行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和谐文化环境建设,让优美的、文化意蕴深厚的环境发挥教育功能,使所有老年学员得到文化的熏陶。用他们的话来说:“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是最直接、最直观的教育场所”,要让标牌讲话,让墙壁发声。金陵老年大学注重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他们从建校以来所发挥的精神优势中来概括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精神表述。初步提出四点:一是重视学科教学的文化精神的揭示、重视高品位文化活动的开展的“崇尚文化”的精神;二是重视深入的学术研究、重视实际工作决策的理论思考的“深沉思索”的精神;三是强调孝老尊老爱老、对老年学员的关怀要无微不至的“泛爱至爱”的精神;四是强调创新办校、质量建校、人才兴校的“奋进精进”的精神。老年教育必须包括德育,上海老年大学开展“树立老人风范”“评选风范老人”等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是在老年大学推进德育的好方法,值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