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08

第8章 导论(6)

(四)通过老年教育在城乡社区开展的经验总结,探讨和掌握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论

我国的老年教育既属于教育事业,也属于社会事业。既要研究已办学校如何办好的问题,又要研究未办老年教育或办而不足的地区如何将老年教育办起来的问题,用我们熟悉的语言来说,前者叫老年教育的提高问题,后者叫老年教育的普及问题,而普及的趋向和重点在发展城乡社区的老年教育。这个按照教育公平原则发展老年教育的研究课题,属于教育社会学,我们在本书中叫它是老年教育的发展论。研究这个惠及中国1.77亿老年人的发展问题更要重视我们的已有的发展经验的总结。老年教育发展工作做得最好的在大型城市是上海,在省区是福建。我们要特别重视上海和福建经验的总结。

三、以中外教育学理论和老年教育学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思想资料

恩格斯在讨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来源时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而言,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我们的老年教育学一样,为了建构,第一要有对实践事实的考察,已如前述;第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思想资料——中国的教育学理论,国外的教育学思想,包括老年教育学的思想。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构中国的老年教育学学科。

(一)研究并运用国外的教育学、老年学特别是老年教育学的思想资料

这方面,我们首先重视国外的终身教育思想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由保罗·郎格朗(Paul Lengrand)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Lifelon geducation)思想,其要旨不在于建立一个教育体系,而在于推出一个全新教育思想——教育不限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对人格的塑造,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是所有人都应享受的基本权利。以此看待教育,不但必须办老年教育,而且老年教育是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精粹的。由罗伯特·哈钦斯(Lubert Huchins)于1972年提出的“学习型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又译为“学习化社会”),其含义在于“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以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建构为目的,并以此为目的制定制度,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并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转换和成功的社会。”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应该说:终身教育体系同学习型社会不是重合的。学习型社会更强调个人在各种教育机构外的自主的无所不在的学习。我们在建构中国老年教育学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广泛研究并吸收国外的老年学和老年教育学的理论、理念。国外老年学中所说的“脱离理论”(认为老年人身心衰弱,应该脱离社会)、“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使自己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活力)、“连续性理论”(超越前面两种理论,给老年人生活一个差异性解释)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另外,国外学说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语义的正确表达。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提出“积极老龄化”并被写入这次大会的《政治宣言》,英文是Activeaging,我们大陆将其译为“积极老龄化”,但台湾学者却把它译成“活力老龄化”。查英汉词典,Active确有有活动力的、灵敏的、积极的、能动的等等含义。我们可以把这多种含义包含在积极老龄化原则的理解之中。

(二)研究并运用国内老年学、教育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成果

就教育学而言,国内的成果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由着名教育学家叶澜主编的《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汇集了每一年我国教育研究的最新见解,对于我们研究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给了诸多的启示。在该书的2005年报告中,叶澜撰写了《总论:在裂变与重聚中创生——2001-2005中国教育学科发展评析》,评述了大量新成果。在教育哲学中,叶澜着重分析了生命论,指出: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应该前进到“人的实践生存论”,“将‘生命’抽象化,或用生物属性意义上的生命来理解教育中的‘人’显然是不够的。”又指出,在科学理解的前提下,教育研究中人的生命性意识的加强和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是值得肯定的。在教学论的部分,叶澜论述了这方面研究的方向。一是对已经形成的教学论,扩大它的认识论包容度,例如把价值判断、道德体认包容起来。二是寻找新的理论基点,从哲学范畴中引来教学交往论、生命活跃论、学生主体论、回归生活论等。在课程论的部分,叶澜强调:课程论和教学论有相互包含的方面,但“从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学校实践的状态看,这两门学科相对独立、增强对话与沟通更为可行且有利。”在德育论部分,叶澜阐述了近年来德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回答道德如何生成的问题;二是开拓研究现实问题的方向。例如,价值多元和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的关系就是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老年教育学的特殊原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把握教育学的一般原理,用于指导老年教育实践的研究,作出老年教育学学理的概括。

四、“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成果所透现的内在逻辑联系

将要问世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在形式上是“散”的。书上所说的若干问题是老年教育实践中提出并亟待从理论上回答的问题,我们没有构建老年教育学体系的意向,这反映了我们的研究的初步性质和谨慎态度。但是逻辑的东西毕竟是客观实践的理论表现。只要客观实践自身逐渐形成并显现出系统性,那么,逻辑的系统性就一定会慢慢浮现出来。

(一)本书所透现的逻辑联系

我们这部书的第一章:“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是一篇对于学科对象——中国老年教育的一个总论。我们这部书的第二、第三、第四章,分别讨论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规律、理念,透现出这是讨论老年教育的教育哲学的部分。在我国教育界,也有学者称教育哲学部分为“教育学原理”。那样,也可以说这三章是讨论教育学原理的部分。我们这部书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各章,分别讨论老年教育学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德育论、文化论。与教育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一定抽象性不同,这五章共同讨论老年教育的教学实践论。我们这部书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各章,分别讨论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城市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远程老年教育的发展。这三章构成老年教育学的发展实践论。我们这部书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各章,分别讨论老年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管理、中国特色老年大学的规范化建设、中国特色老年大学的教育现代化这三个问题,我们姑且称这部分为管理实践论。

(二)这一逻辑联系所说明的问题

我们这部书的这样的结构说明了什么呢?第一,它和目前中国的教育学学术体系大体是相同的。这反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性。老年教育也是教育,其建构自然会同教育一致。第二,老年教育学科体系很有可能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它有对于老年教育对象的研究,这种研究使用的是老年社会学和老年心理学的方法,它在将来很有可能发展出老年教育社会学和老年教育心理学这样的老年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又有老年教育宏观管理的研究,这种研究使用的是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在将来也很有可能发展出老年教育管理学这样的分支学科。第三,我们这部书的某些部分虽然在属性上同一般教育学对应,但在内容上则显示出老年教育的极大个性。根本的差别在于:老年教育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自由、自主、自觉的教育,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美化生命体验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