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64

第64章 中国农村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5)

为了巩固已办的农村老年学校,避免把农村老年教育变成短期的、功利性的行为,对农村老年教育要一边抓发展,一边抓规范化建设。县级主管部门要出台农村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的文件,规定规范化农村老年学校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规范化农村老年学校的条件;制定出检查达标的方案和奖励办法等,调动基层组织兴办农村老年教育的积极性,让农村老年学校进入规范化持续发展轨道。要根据农村老年教育发展中涌现办得好、影响力大的典型学校,要出台示范性农村老年学校建设的政策,鼓励教育思想前卫、规模较大、质量高的农村老年学校争创示范性农村老年学校,并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村老年学校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四、解决好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自身精神需求的问题

农村经济条件差,老年人养老、医疗保障水平低,老年人很少有心思、精力及余钱来接受老年教育。此外,农村大多数低龄老人一边搞生产做家务,一边照顾留守在家的孙子、孙女,成天劳作,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老年教育。农村老龄问题的核心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供养着农村90%以上的老人,其次是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三无老人”国家实行的“五保”制度。但是,总体上说,农村养老问题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严峻。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弱化,“五保”制度覆盖有限,农村养老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村养老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家庭的不断小型化,大家庭养老格局在逐渐解体。二是家庭资源向年轻一代的过度流转,养老的应有资源在客观上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挤占。三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后,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老年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呈现由休闲养老、谋生养老到创业养老的态势,需求出现多元化。据重庆市大足区对6所老年学校762名学员调查,要求学习现代知识型专业的28人,占3.67%。农村老人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愚昧落后的现象也在发展,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农村普遍存在给钱才来开会、学习的风气。要组织老年人学习、搞活动,不发误工费或小物品,是很难进行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消磨老年人的空余时间,也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而是要提高到完善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唤醒其生命自觉,即生命的觉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

教育和学习密切相关,都是改变人的生存状态。但教育和学习又有所不同,不能混淆。教育是培养人、使人变化,是别人作用于自己,属于变化的外源动力、外因条件;而学习是自我培养、自己变化,是自己作用于自己,属于变化的内源动力、内因根据。目前农村老年教育过于重视老年人教育,而忽视了老年人学习,从而导致老年教育主体性的缺失。农村老年自主教育是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背景下,通过各种自主性活动,培养农村老年人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教育形式。在农村老年自主教育过程中,老年人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我规划、自我监督。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能够把握甚至创造自己,激发老年人的学习欲望,帮助农村老年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

五、大力发展农村老年社会教育

针对农村老龄问题的现状,结合农村老年人的特点,要满足规模庞大且以农村为主体的老年人口的教育需要,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较大总量的潜在教育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农村老年教育。

(一)农村社会老年教育的特征性

农村社会老年教育与“正规”老年大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参与性强。参与是保障农村老年人教育权利实现的关键。我国的老年教育集中分布在城市,这使得老年人在参与“正规”老年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地域、时间、精力等诸多方面的局限。而社会老年教育是在村(社区)层面、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及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教育,教育重心下移到老年人的家庭和村(社区),在老年人生活与学习之间建立起直接、紧密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农村老年教育的对象、领域和范围。二是灵活多样。社会老年教育多是在社区层面或由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的,地域性和选择性的教育组织形式也形成了老年教育多样性的特点。如根据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组织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传统文化浓郁的村(社区),开展具有戏曲文化特色的老年教育;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村(社区),开展环保方面的老年教育;名胜古迹较多的村(社区)开展老年人的教育旅游,等等。针对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丧偶的老年人开设心理疏导和人际交往教育;在留守老年人较多的村(社区),开设有关养老、自助养老、互助养老和生活照料等教育;在老年流动人口聚集的村(社区),开设城市生活适应教育,等等。三是低成本。这是保障低收人农村老年人群体实现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条件。首先,社会老年教育组织教学成本低,教育组织者不需建设专门的教育场所,可以借用老年活动中心,甚至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办学成本较低。第二,社会老年教育的时间成本低。在村(社区)范围内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可以使老年人就近入学,节约时间,兼顾家庭,充分享受教育的便利性。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使老年人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参与大众传媒中的老年教育。老年人自发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可以依照老年人的愿望和需求组织实施,灵活安排。因此,老年人参与“非正规”老年教育需要支出的时间成本低,只要老年人愿意,各个层次的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参与教育活动并从中获益。

(二)社会老年教育的基本模式

社会老年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老年人教育需求能否满足的重要表征。目前我国农村社会老年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村(社区)老年教育。在农村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推动下,村(社区)层面开展的老年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社会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村(社区)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圈子之内,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可以使老年人就近并花费较少的时间享受教育的乐趣,即使高龄老人也能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具有很强的便利性。村(社区)在开展老年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为本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适宜性。老年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紧密相连,村(社区)老年教育也往往把村(社区)作为老年教育的实践场所,相对其他形式的“非正规”老年教育,村(社区)老年教育具有更强的社会参与性。二是传媒老年教育。目前我国传媒老年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类型。老年报刊主要面向有一定识字能力的老年人,是老年人获取资讯和信息的基本渠道。广播电视节目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老年人学习知识,获取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老年网络教育不仅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老年人参与社会、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三是农村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农村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活动是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特长,依赖群体内部资源,老年人参与的教育活动。

农村老年教育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和社会积极老龄化体系的建立而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农村老年教育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学有所教的需求,结合地域优势,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