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62

第62章 中国农村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3)

(一)整合共享的教育资源

在农村,资源短缺和资源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农村老年教育所需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大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得到解决。各乡镇一般都有会议室、文化站等,村级也设有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等,这些场所桌椅条凳齐全,并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随着普通学校布局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小学有很多闲置的教室。若能把这些资源合理整合,坚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能为我所用”的思路,实现社会资源与老年教育的综合利用,就能改善老年教育办学条件,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

2006年山东省青岛市政府投入1610万元对22个镇,390个村文化活动室实施改造扩建;2007年再投入1170万元扶持39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升级。经改造后的镇、村文化场所,成了农村老年教育办学的理想场地,“文化家园”为老年教育提供硬件支撑,老年学校为“文化家园”提供软件内涵,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重庆市针对农村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分散,利用远程教育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声画兼备、传播便捷的优势,课件制作坚持“送生产发展的‘套餐’,促农民致富;送精神文明的‘宝典’,促社会和谐;送科学养生‘方法’,促身心健康;送法律政策‘规定’,促一方平安”。因势利导,拓展延伸,着力在助农增收上求效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显作用,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上出力量,在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上下工夫,受到农村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二)教学时间安排要灵活

农村老年教育根据农村时令特点和尊重民风民俗习惯,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安排教学时间,让学员参加学习的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个人时间成本。一是农忙时少开课,农闲时多开课,不影响农忙。二是天气过热过冷不开课,以照顾老年人的身体需求。这种灵活办学的方式方法照顾到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实际,有效地保证了农村老年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农村老年教育的学制弹性化

农村老年教育一般根据教学内容的各个单元进行分段教学,学制实行长短结合,以长线专业为主。长线专业一般两年为宜,超过两年就可以分层教学,不然学员入学先后时间差异太大,不利于组织教学;短线专业有的根据农时周期为确定几个月,有的几天也可以;同样,农村老年教育也需要根据学校优势专业成立一些表演团队和研究学会,以便解决学员毕业不离校的问题。

(四)农村老年人口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较低

从老年人口的收入特征看,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农村中有27%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750元的低水平,并且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占75.5%。这说明,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老年教育上的支付非常有限,应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发展成本较低、经济实惠的老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实行一定的午餐和交通补助,减轻农村老年人参与学习的经济负担。

四、农村老年教育自身特殊性决定老年教育管理机制

农村老年教育管理机制是推进老年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实现“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办学机制,才能促进老年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老年教育要突破老年人办、老年人教、老年人学的“三老”办学模式,实现从“依人办学”向“依规办学”和“依法办学”的转变。福建省泉州市的农村老年教育走在全国地级市的前列。市、县、乡三级先后成立老年教育委员会或老年教育领导小组。老教委(组)成立以后,使老年教育由群体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从上至下都大大加强了领导,理顺了关系,使老年教育工作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所、工作五落实,做到了“有地议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工作,迅速掀起了城乡老年教育发展热潮。

各地在巩固发展县级老年大学的同时,把发展老年教育的重点向基层延伸,办学管理实行县制定管理办法,乡镇抓落实,村(社区)抓延伸的管理体制。成都市双流县的乡镇老年学校一般是由乡镇分管书记任老年学校校长,退休的原乡镇领导任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而村(社区)老年学校,一般采取以老人协会为依托,实行一套人马、几块牌子的做法。老年学校校长一般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常务副校长一般由老年人协会负责人担任。初步形成了县办老年大学、乡镇办老年学校、村(社区)办教学点的三级办学网络。

农村老年教育要有一支热爱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想农村老年教育事业、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骨干队伍。要有一大批愿为老年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德高望重、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们扎实有效的工作是老年教育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例如:贵州省遵义县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能够得以不断发展进步,主要是有一支长年活跃在老年工作战线上,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强而有力的办学队伍。他们充分发挥“五老”(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和农村老年骨干)的作用,他们为老年学校的筹划、建设以及日常的管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推进了农村老年教育健康发展。

第三节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老年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农村老年教育主要存在发展不平衡和办起来难以巩固等问题,值得重视和加以解决。

一、农村老年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点还是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则限于养老、医疗、中小学教育等方面。由于老龄化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尚是隐忧,未显着地表现出来,老年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主要精力抓经济发展,老年教育还没列入议事日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发展就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个地区,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也会呈现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江苏省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比较高,在农村老年教育上投入比较大,有着办好农村老年教育的经济实力。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19个村(社区),年均GDP均在5000元以上,江宁区也是古都南京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全区有2500多名退休教师,其中已有500多人参学、60多人参教,是发展老年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市社科联的关心下,2006年9月成立了“南京市社会科学普及讲师团”,为社会各界和江宁区老年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组织实施贡献了力量。比较起来,西部贵州省的遵义县、新疆的新源县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就相对滞后。

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不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说经济条件好,不一定农村老年教育就搞得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领导重视,同样能搞好农村老年教育。安徽省舒城县、山西省闻喜县、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等地经济都不属于发达地区,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农村老年教育得以长足发展。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地处大别山东麓,农民纯收入只有2557元,但已拥有各级各类老年学校194所,在校老年学员6682人,入学率为5.14%,创建省、市、县三级示范校14所。

舒城县农村老年教育年年有发展。其重要原因是领导的重视,开展了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达到两个“明确”,树立一个“观念”。即:明确农村老年人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明确只有加强农村老年教育才能有利于建设新农村任务的完成;树立了办好农村老年学校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观念。舒城县的经验说明了一个道理,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经济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他的因素有:

(一)农村老年教育认识不到位

在创办农村老年教育的实践中,不少干部对老年教育还不够重视,一些地区把开展农村老年教育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分离开来,把农村老年教育当成包袱。只看到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压力和投入,未看到农村老年教育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有的认为工作忙顾不上农村老年教育。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一级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35岁左右,根据心理学分析,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干部很难主动想到或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再加上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工作千头万绪,没有精力顾上老年教育。因此在客观上难以将农村老年教育摆上议事日程,即使是上级有文件规定,在落实上也会大打折扣。

——有的认为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没有必要。有的乡镇领导干部或多或少存在“老年人就是消遣娱乐打发时光,没有必要再学习再教育”的观念,认为农村老年人主要是颐养天年,人老了,还要进行什么教育,教育是年轻人的事。有的领导对农村老年教育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老年人身上是浪费”等。

——有的认为条件不具备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太难。有的认为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好开展农村老年教育。从客观上讲有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有的地方办学条件差等;从主观上讲有的农村老年人不愿读书,认为一辈子没有什么文化也过来了,老了还参加什么学习,学的知识又不带进“棺材”,还有的老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无心参加学习等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对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没有一整套旨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切实可行的制度。

(二)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畅

农村老年教育涉及面广,头绪纷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协调。因而,构建农村老年教育的良性运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农村老年教育的外部环境离老年教育的充分实施尚有距离,因而在运作机制、支持系统的构建方面确实遇到一些困难,在经费筹措、师资调集、课程建设等方面尚不能适应当前农村老年教育的需求。如何完善农村老年教育的支持体系,是进一步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农村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统一的模式,有的是老干部局管、有的是老龄委管、有的是民政部门管、有的是教育部门管、还有的是文化部门管,等等。许多地方主管领导不重视,多头部门分散抓,其结果是都不抓,这就需要建立统抓机构和统一法规来规范办学行为。

(三)农村老年教育投入不落实

对老年教育投入少甚至零投入,既有对老年教育的不重视的问题,也有一些客观具体的困难。客观上镇乡、村(社区)没有或缺乏公共财政的收支,主观上不重视,舍不得挤钱投入。目前,许多村级老年学校校舍条件太差,桌椅板凳破旧,有的甚至无窗户、无玻璃,冬天北风呼啸,夏天蚊虫叮咬,学习环境差,严重影响了老年人上学的积极性。

(四)农村老年教育办学力量不足

目前农村镇乡、村(社区)老年人的工作主要由老龄办负责,但老龄办一般只有一个人,大多数还是兼职的(包括民政、老龄等)。民政工作和老龄工作都是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牵涉面广,仅有的人员平时应付日常事务、接待各类来访人员都应接不暇,要让他们抽出足够时间从事老年教育的服务难度很大。

二、农村老年教育存在办起来难以巩固的问题

在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是有校牌无实际教学。一些镇乡、村(社区),在上面的号召之下或当地办学积极分子的带动之下,办起了老年学校,挂上了校牌,但搞了一段时间,就忙别的事去了,没有人抓了,坚持不下去,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二是很想办但办不下去。一些镇乡、村(社区),党委、支部很想把老年学校办好,但办起来以后,不知道怎么安排教学,讲什么内容适当,请谁来讲学员爱听,农村老年学校不能实现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这些关键问题解决不好,当地老年学校就慢慢会停办下来。三是土地的使用、农村开发、建制合并等变动性事件发生后,农村老年学校就跟着变没了。例如重庆市长寿县桃花溪乡,属于重庆市第一批创办的农村老年学校,当时搞得红红火火,由于拆乡并镇时没有把农村老年教育列入交接内容,致使该校已不复存在了。

农村老年教育办起来不巩固,有其客观原因,如经济条件较差,人才资源不足,居住和劳动方式分散等,但主观原因更重要。前面提到的“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同时也就是办起来不巩固的原因。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目前的农村老年教育,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靠基层的党委、政府领导人的积极性,靠农村中“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奉献精神,而不是靠“立法”,建立常态体制。因此,一旦办学的积极分子出现变动,农村老年学校很容易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