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61

第61章 中国农村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2)

重庆市荣昌县仁义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把老年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他们顺势而为,积极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分别就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内容进行备课,然后分头深入各自的村老年学校进行讲课。目前,已进行各类讲座24场,参加听讲的老年学员达2000余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听课和座谈,学员们充分认识到了一号文件的现实意义,大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央关注“三农”,出台了不少好政策,惠及农民。最让人信服的是沿袭征收千百年的农业税,现在取消了,在“多给少取”的政策下,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如今,中央提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一决策鼓舞人心。学员们表示,既是好政策,就应积极参与,做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一要做好家务,管好小孩,当好“后勤部长”,让年轻人为国家建设和家庭收入多尽一点力;二要担负起村容整治事务,积极参与修筑乡间石板路,清理环境;三要带头遵纪守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相信科学,反对邪教;四要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参与村务听证,村财务收支监督,起草《村规民约》等事务。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镇老年学校,18名学员担任村(社区)一级关心下一代的领导,在他们的带领下,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开展家庭教育、“大手牵小手,助学助教”等活动,结对帮教60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经帮教已转变好的58人,转化率96%。学员单克丹是个农民,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帮助青少年,事迹非常突出,被全国关工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龙浔镇关工委被福建省评为省级先进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委书记说:“老年学校对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社会稳定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计划生育、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旧村改造、基层换届选举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老年学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县委、县政府把老年学校作为党委、政府团结老年人群体的纽带,搞好文明建设的阵地。

(三)老年教育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是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中国重视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农村老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农村奔波大半生,风里来,雨里去,历经艰辛,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处于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状态,与小康社会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老年人晚年喜逢盛世,普遍有三愿,即:一愿健健康康地活着,二愿快快乐乐地活着,三愿像像样样地活着。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农村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目前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空白和断层。在我国广大农村,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领导作用,注意克服文化建设中的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想,防止低俗、庸俗、媚俗等“三俗”文化的侵蚀,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按照文化强国的要求增强文化自觉性、自信心和战略举措。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全镇总人口20589人,其中60岁以上是2941人,占总人口的14.28%。“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有986人,约占全镇老年人的33%,“留守儿童”496人,约占全镇学生的30%。该镇通过老年教育,促进了和谐家庭、平安乡镇、和谐社会的建设。每逢重大节日,老年学员自发到镇上和村社演出,由于演出内容大部分是根据真实事件自己编创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农民的喜爱。老年朋友由衷地说:“跳一跳,十年少,唱一唱,烦恼忘,舞一舞,回到二十五”。

农村老年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区县,呈现出“五少五多”的良好态势,即:老年朋友们打牌赌博的减少了,参与文娱活动的增多了;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的减少了,崇尚科学敬重知识的增多了;家庭风波减少了,互敬互爱的增多了;坐茶馆闲聊的减少了,关心下一代的增多了;议论党政工作不足的减少了,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的增多了。浓郁乡土气息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氛围已逐步形成,解决了农村文化“边缘化”,“荒漠化”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农村老人“打点小麻将、三天赶一场、串门聊聊天、无事闲逛逛”的无序生活状态。

(四)老年教育是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事业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农村老年教育融入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从农村老年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地区来看,他们基本上找到了老年教育与施政方略的结合点,当地老年学校都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发挥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农村社会工作“义务服务站”的作用。彰显重要作用的农村老年学校是党委、政府的教育中心,是群众文化的骨干力量,是社会和谐的主要阵地。

重庆市荣昌县仁义镇石梯子村,长期以来,该村封建迷信活动猖獗,甚至私设邪教会,有的老年人参与“练功”活动,经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非法活动由公开转为隐蔽,成为远近有名的“烂梯子村”。2004年7月该村成立老年学校,一年后学员由82人增加到184人,占该村老年群众的54.1%。学员们进入老年学校后,深深感受到学有所获、乐有品位、为有平台、健有策略、致富有方,无人再信邪教,他们转变了思想,充实了精神世界,学到了实用技术,让邪教会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建设村的支书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农村会开不起来,要讲个什么事没有地方也没有机会讲。后来发现,老年学校是个同村民沟通的好平台,因为几乎家家都有老年人来听课。他说,村里需要发动全村做“三清”(清理水源、清理道路、清理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在老年学校通过老年人做好了动员才顺利完成的。

实践证明:凡是农村老年教育搞得好的地方,都找到了发展老年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许多乡镇领导把农村老年学校誉为:保持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宣传党的政策的“扬声器”,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告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辐射源”。不少老年学员成了“生产建设的忙人,民主管理的主人,文化繁荣的智人,助老爱幼的好人”。

第二节农村老年教育的特点

我国农村有老年群体比例大,文化程度偏低,年均收入较低,占知识信息资源越来越少等共性。农村老年学员有“入学自愿、专业自选、学习自觉、自律自遵、来去自由”等“五自”特点,也有居住分散、承担着生产任务、可供选择学习的机会不多等特殊性。加之地域的差别,需求的多元,资源的稀缺等问题叠加在一起,这些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千差万别。因而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必须贯彻老龄工作方针和办学宗旨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找准差异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差异性,才能探索出符合自身优势的发展模式。

一、农村老年教育对象的文化程度决定老年教育方法

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数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农村,多数是文盲、半文盲。据安徽省六安市和湖南省邵阳市的隆回和洞口县问卷调查。

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农村老年人口的80%,这部分人连基本义务教育程度都达不到,他们需要扫盲,需要提高文化水平;而占17%左右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老人,由于离开书本多年,原所学的知识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们需要“充电”,需要更新知识。

因此,农村老年教育在教学上要坚持学以致用、浅学实用、循序渐进、及时受益的原则,综合运用讲解、实作、示范、推广、服务的方法。一是浅学实用。教学内容宜简不宜繁,宜少不宜多,宜浅不宜深。二是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当年学习,当年受益。三是循序渐进。传授一点,消化一点,不断传授,不断消化。同时,还应采取咨询、示范、现场操作等教学形式,释疑解惑,这样才能使他们易于理解、掌握、消化,提高学习效益,才会更加实用、实效。重庆市大足县拾万镇从调查中得出,有几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一是“咨询式”的教学方法;二是“现场式”的教学方法;三是“示范式”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业讲座”的互动式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农村老年教育对象需求决定老年教育内容

农村老年人有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归纳起来他们有“四求”:一求学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把老年学校作为思想更新的好课堂;二求学知识技能,掌握现代种养新技术,把老年学校作为增长脱贫致富本领的好场所;三求余热生辉,发展个人志趣特长,把老年学校作为自我完善实现新的人生价值的好阵地;四求生活充实,积极参与大众活动,把老年学校作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乐园。农村老年教育要因地制宜,从农村老年人“实际、实效、实用”出发,课程设置应把“农”与“老”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愿意来,留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

农村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调配都要以教育内容的构建为前提。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而又能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体系,是提高农村老年教育质量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村老年教育要从学员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员的整体需求性和认同度来确定教学内容,才能使老年教育效能接近农村老年人的学习预期。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农村老年人学习的倾向性。

有效地开展农村老年教育,要有一套适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吸引他们并让他们接受的专业课程。老年人的教育与青少年的教育是不同的,青少年的教育重在培养品德、传授知识、增长他们的才能;而老年人的教育重在改善他们的环境、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所以,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因材施教,学用结合,还要能学乐结合。为了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为,达到吸引他们持续参加学习的目的,农村老年教育一般采取多级复式班上课为主的办法,有条件的按照参与度和相近专业分为几个班,有的长期是一个班。课程实施采取现代化与人文化兼顾,标准化与弹性化统一,基础性与实用性渗透,专业课与活动课并重,显性课与隐性课共存,同步化与乡土化互补等要求进行合理组合。

(一)知识性强的课程采取“菜单式”组合

如医疗保健、农业实用技术等课,结合卫生部门、农业部门等分别负责的健康普及、科技普及和“三下乡”活动任务,在各部门聘请专业“讲师团”,每年提前准备12至20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公布出来供当地农村老年学校在“菜单”内选择,选好的内容列入课表,分担任务的专业人员再到各地轮流上课。这样,既解决了农村老年教育专业教师难请,教学质量不高的难题,又节约了农村老年教育的成本,提高了教育效益,容易长期坚持下去。

(二)娱乐健身型的课程采取“错时式”组合

如舞蹈、拳剑等课,学习的人多,需要长期上课,坚持练习,才会有效果。农村老年学校就近聘请教师,所用场地、时间与机关上班、学校上课错开,利用一早一晚和周末等空闲时间相互搭配几种课进行教学,既保证学员的参与度,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生活,提升了农村文化活动品位。

(三)时事政治课程采取“专题式”组合

农村老年教育都分担着时事政治教育的任务。一般利用开学及散学典礼、学校重大活动的机会,学员参加集会到得最整齐,围绕老同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确定专题,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请当地领导到校作专题报告,并紧扣专题开展农村老年人有兴趣的看、展、演、颂、谈等系列活动,避免频繁和冗长的说教,才能保证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活动服务型课程采取“主题式”组合

活动课程是农村老年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员自我完善、发展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在开展活动中,要根据学员认知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周边环境优势和学校教育资源,强调以学员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主,确定活动主题;活动课程做到要求主题化、内容系列化、开展制度化、形式多样化、效益生成化;要引导学员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为农村老年学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展示提供载体和平台。

三、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差异决定老年教育形式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差异也很大,在办学中更应注重“灵活”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