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60

第60章 中国农村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1)

中国的农村老年教育与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构成了中国的基层老年教育,它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老年人口又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老年教育是必然要发展起来的。然而,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并不等于发展的现实性。要把这种发展的必然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重视农村老年教育,实施科学的推进战略,进行统一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中。

第一节农村老年教育的内涵与定位

农村老年教育作为中国的基层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定内涵和价值。科学地把握它的内涵和价值,对推进农村老年教育以至于整个中国老年教育的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老年教育的内涵

中国的农村老年教育与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构成了中国的基层老年教育,它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农村老年教育是针对农村老年人的教育,它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为出发点,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求知、进取、康乐、有为的需求,使农村老年人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所实施的非学历的老年人学校教育和其他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

狭义的农村老年教育主要是指非学历的老年人学校教育。它的内涵是以学员为主体,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各种科学、健康、文明的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以乡镇(村)为依托和以校园、教学点为主要空间的一种集体文化和特殊的社区文化活动。

(一)农村老年学校教育与农村其他老年组织的关系

农村老年学校教育要与农村其他老年组织区分开来。农村老年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具有教育属性。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老年教育是社会积极组织老年人主动参与的,以提高老年人素质、改变老年人生存状态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很显然,学校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更为专门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目的性与组织性。农村老年教育是对农村老年人所实施的非学历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益事业。实现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农村老年教育的首要任务。尽管农村老年教育在开办初期都借助或者依托了当地的老年协会、老年体协、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老年健身队等组织优势,大多能把农村其他老年组织的负责人和活动骨干吸收到老年教育队伍中来发挥重要作用,有的还沿袭了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做法,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也有交叉,但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用其他老年组织的活动代替教学,削弱或者丧失了教育功能。因此,农村老年教育应具备教育的各个要素,担负起“教”的责任,同时应针对“老”和“农”独有的各种特征来进行。

(二)农村老年教育的对象

农村老年教育的对象是以居住在乡村的自愿参与学习的老年人为主。一方面,这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老年教育而言的,不是以职业、身份等硬性规定界定学员的资格,而是以居住区域来进行划分,农村老年教育是用开放的姿态吸引城市老年教育所不能覆盖的分布较为分散的乡村老年人成为老年学员,包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老年农民、个体业主、乡镇企业退休职工和小城镇居民,以及退休后仍居住在乡村的干部、教师等。另一方面农村老年教育入学原则是本着自愿,不是强制普及的一种学历教育。

(三)农村老年教育的形式

农村老年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借助媒体和网络向农村老年人传递教育信息的远程教育、还包括农村群众内部自发组织的老年社会教育。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综合运用远程教育,并辅以老年社会教育,构建合理的农村老年教育结构。根据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教育需求的不同,老年教育应实现多层次性。农村老年教育一般是在县级老年大学指导下,由县以下农村基层组织具体承办,实行分级管理。开办后的称谓因有的开办和发展都与县级老年大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称为县级老年大学某地分校;也可称某乡镇老年学校;有的与当地老年活动中心或文化中心连在一块,也可称为某地老年教育中心;有的利用当地其他功能室进行教学,也可称为某地老年教育点,等等。

(四)农村老年教育的质量保障

农村老年教育是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对学员产生积极效益,达到一定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农村老年教育尽管形式多种多样,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都需要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具备必要的办学条件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做到“学乐、学用和学为”相结合,避免低效和无效教学对学员所带来的兴趣损伤,要合理设置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课程。应根据老年人特征因需施教,保证课程的多样性、实用性和娱乐性。要有适合农村老年人需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以专业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基本要素的教与学活动。因此,农村老年教育必须履行“教”的职责,坚持“学”为中心,围绕“乐”而活动,搭建“为”的平台。

二、农村老年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很快,形势严峻,农村老龄化水平还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必然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农村老年教育也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必然会着力探求“三农”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途径,主动地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新农村建设内容引入课堂。把农村老年学校办成老年人的学习基地,群众文化的骨干力量,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将老年人的学习成果逐步转化为生活智慧和精神力量,使农村老年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财富和资源群体。

(一)老年教育是农村老年人学习科学技术的生动课堂

我国从2006年年初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农村走上了发展质量好、发展速度快的新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地方经济发展。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老年教育有助于科教兴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至2010年连续7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实现这个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随着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进城务工潮流的形成,农村青壮年大量向城镇转移,失去转移机会并承担起农业生产任务的农村老年人,实际上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当一部分老年农民是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的。据“湖北省农调队对全省17个县市170个村的抽样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农村老人单独居住的比率高达27.6%,老年人靠自己劳动养老的达到31.3%。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69岁的农村老人仍在劳动的占62.7%。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需求,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老年教育活动,农村老年人重新找到了新品种试验、新技术示范、新知识辐射和新信息交流的渠道,通过教学切实做到科技到户、良种到田、技能到人,提高农村老年人务农技能,把农村老年群体潜在的智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了农村地区从数量型老年人口向资源型老年人口的转化。

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拓展了农村老年人经验互补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知识建构平台、情感交流平台、活动参与平台、技能形成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农村老年人借助农村老年教育坚持老有所学,有效地实现封闭性学习向开放性学习的转变、放任性学习向实用性学习的转变、被动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零散性学习向系统性学习的转变、间断性学习向持续性学习的转变,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力量。

安徽省六安市东河口镇增塘村,办老年学校前这个村的1000多亩板栗由于栗农没有管理技术,全部撂荒,造成减产70%,有的户的板栗几乎绝收。由于当地老年学校连续3年给老农上板栗剪枝、除虫、施肥、嫁接等课,从而使板栗科学管理技术在全村推广开来,仅此一项,每年全村增收30多万元。老年学员在学习了板栗保鲜技术后,对板栗进行保鲜储藏,“两节”跨季上市,价格又翻了一番。这个村千亩农田,近几年逐步实现良种化,每年增收超过了15万元。

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是一个边远的农业小村,以种蔬菜为主。全村73户人家,人口210人,其中老人41人,占总人口的19.5%,2004年人均年收入为3740元,到2007年,人均年收入猛增至11300元,增幅为331%。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房屋白墙黑瓦,四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已成为一个特色明显、致富力强的农村生态旅游新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把发展老年教育纳入了该村新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规划,开办了老年学校分校,与农科教中心紧密结合,开展了对老年农民的多种培训,让这些农民掌握新的蔬菜栽培技术,并学会了“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各种知识,包括特色蔬菜种植、烹饪餐饮、客房管理、旅游接待等多项服务内容,让他们树立了新观念,学会了新技术,用现代发展的理念引领农业,用新型的服务技术推动新农村建设,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了特色农业,从而吸引了城市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或来认领农业蔬菜基地,或来领略农村自然风情,或来品味地道的农家饭菜,从而大大增加了全村农民的收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做到了新农村、新面貌、新农民同步推进。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重庆市、成都市作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重庆市提出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需求开设课程,兴办农村老年现代远程教育。自2008年6月开播以来,从农村发展实际,组织农牧、果业、畜牧等部门技术骨干力量编写了畜牧养殖、果树栽培、种植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课件。目前,已制作并在“红岩网”挂出课件31个,其中按农时季节讲授的蔬菜类知识12个,家畜家禽类知识10个,占总课件的70%。建立远程教育实践基地,将远程教育课堂讲授与基地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远教+基地+协会+农户”的新路子,深受广大农村老年朋友的喜爱和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重庆市北碚区东阳街道东阳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年人大部分从事的是养殖业,在座谈会上,张世清老人说:“老年学校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吸收养猪户成立了养猪协会,协会组织我们学习,掌握了科学饲养的方法,我家养了700多头猪,年收入几十万元,利润10余万元。”

(二)老年教育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农民在思想政治上受到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政治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老年学校是组织老年人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让农民在多元化中人心不散的重要阵地。农村老年教育的实施,汇集了具有政治优势、时空优势、经验优势和亲情优势的农村老年人参与学习,为当地党政干部建立了一个直接宣传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场所,让农村老年学校课堂成为了知民情、顺民意、聚民智的便捷通道,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在老年学校的课堂和活动中得到广泛宣传,加深了学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农村老年学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