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43

第43章 老年教育学中教学论问题的研究(5)

三个课堂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课堂是老年教育办学的主要渠道,是拓展第二、第三课堂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为第三课堂提供了拓展的平台和载体;第三课堂是第一、第二课堂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前两者教学的反馈和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实用性和推广性,上海老年大学成立了“三个课堂协调发展课题组”,通过数年的实证研究,在分析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获得了“搞活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是老年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的结论。

搞活第一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成为老年人释放生命能量的空间,使课堂洋溢旺盛的生命活力。“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的“三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学既有教师的启迪、引导,也有师生之间知识、情感和心灵的互动,还有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交往,充分调动了学员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将传统的“授受”教学转变为“引导-发现”的教学,让老年学习者乐起来、动起来、练起来。

丰富第二课堂,就是通过讲座、参观、考察、展览、展示、小组学习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每个参与其中的老年学员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遨游、探索、创新于科学艺术海洋的乐趣,激发其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上海复旦大学老年大学的“老年学研究小组”吸引了不少学者和教授的加盟,他们定期开展研讨会,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发表具有科研含金量的论文,既丰富了小组成员的业余生活,又为老龄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上海老年大学的电脑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一次活动,组员除了交流学习心得、切磋学习难点以外,还编写了《Flash动画制作》讲义,开办了系列讲座,制作了大量生动、精彩的网页,积极参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

拓展第三课堂,就是老年学习者将第一、第二课堂的学习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将吸纳转化为付出,在社区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施展才华,学以致用,这种“付出”的过程,也是“做中学”的过程。第三课堂活动的开展,也有几种主要模式:其一是由老年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员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主动组织模式。其二是受有关部门和单位邀请,参加竞赛、评比的被动邀请模式。其三是自主融入模式。老年学员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组织能力,主动积极地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社区更多老年人群体参与学习活动,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做适应社会发展的幸福老人。其四是老年学校为了更好地发挥辐射、引领和指导作用,专门为社区培养教学骨干的培训社区骨干模式。

“三个课堂”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室课堂、课外及社团活动课堂和社区、社会课堂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狭隘,扩展了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开拓了符合新时代新教育理念宗旨要求的更为广阔教学空间,让老年学习者真正享受到老有所学,学有所乐。

(四)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远程教育

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老年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传媒技术,进行远距离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主要包括老年电视教育、老年广播教育、老年网络教育和老年函授教育。

由于我国老年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因此,发展老年远程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老年远程教育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进行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讨论、学习。它将在推动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上起到独特的作用。

三、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师资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老年教育虽然不同于普通教育,但是老年学习者群体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丰富的个性,有特定的身心发展阶段任务,也有强烈的学习需求。老年学习者群体的这些特点对担任老年教育教学的教师的某些方面素质和能力往往比普通教育的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老年学校教育质量必要的条件。

(一)老年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古时,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阐明了教师的价值,时至今日,依旧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责。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过程中,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停滞。老年人虽然在生理方面出现功能衰退(如视力、听力减弱等),但心理发展仍在继续——通过进一步的社会化来完成这一阶段的人生发展目标,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孜孜不倦地教育与学习。

老年学校的教师是老年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其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教书育人。教书,不仅仅是传递间接知识,更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创造互动学习的机会,帮助老年学习者提高认知能力;育人,也不仅仅是通过言语来宣扬美德的标语,更是在与老年学习者交往过程中,身体力行,将自己对教育、对生活的美好情感用行动加以展示,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用高尚的师德感染每一位老年学习者,从而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理解力并促进相应的道德行为。

由此可见,老年学校的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德才兼备者,又是老年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促进者,也是提高学习者个人素质、乃至提高民族素质的推动者。

(二)教师的素质要求和选聘

社会对教师职责的认定意味着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对于从事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这份职业对于他们的要求要高于普通教师。在绝大多数老年学习者看来,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充满爱心、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平易近人,愿意与学习者交流,然后是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能力,懂得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教师是优秀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因而选聘优秀教师也成为了老年学校的第一要务。目前,许多老年大学没有设置专职教师的职位,而是以学校所在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行精英为教师的主要来源。尽管任教的都是兼职教师,但好教师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制定选聘教师的标准,是良好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首先,老年教育的从教者要具备良好的师德,积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爱老年教育,通过为老年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而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其次,老年教育的从教者要“术业有专攻”,或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或具有高级职业证书等教学能力的凭证。在教学上,教师要爱岗敬业,不断求知,不断完善人格,诲人不倦。

第三,从教者身心健康,聘用的年龄标准因人而异,但年龄不宜过高。

应聘教师需要向学校提供个人资料,经过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部门的面谈及试讲以后,方能决定聘用与否。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一是以师资队伍的聘任和建构为工作基础。老年教育的师资,主要从各个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人才聚集单位聘任,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化的先进方法,把大量优秀人才吸引到并组织到老年教育中来。特别是从60~70岁的专家学者中物色人才,不但可能,而且有明验大效。因为他们处在人生的“第二黄金”期,构成巨大的人才资源库。当然,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三个结合:本校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结合;在职教师与退休专家学者结合;老、中、青教师结合。但是,近期还是以外聘为主。二是以确立“人才兴校”“尊师重教”“为老光荣”的态度为精神基础。各个老年学校都有体现这一精神基础的形式、方法、措施,也都有大量优秀教师的涌现。三是逐步提高教师授课报酬并建立激励机制为物质基础。许多来老年大学授课的教师并不看重报酬,他们认为这也是自己的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但过低的报酬不能体现他们的劳动意义,这是必须改变的。

四、老年学员社团组织的建设

社团组织并非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专利。在新兴的、蓬勃发展的老年教育领域,老年学习者自发建立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一些老年学校的社团组织在活动策划和活动效应方面非常出色,以至成为学校、甚至是区域性老年教育的亮点。

(一)老年学员社团组织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学生社团作了界定: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体组织”。这些群体组织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组成,可跨越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为学生发挥特长、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了机会。老年学校所建立的学员社团具有特殊的意义。

1.它是老年学员的深造课堂

如:金陵老年大学所建立的三个校级社团——书画研究院、文史研究院、艺术团,在其章程中都规定,在自己的各个功能中,学习深造是基础,摆在首位,实行“学习、研究、创作”的三结合。

2.它是组织老年学员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集体

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在“自由时间”所从事的自由活动。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有两种时间:一是“生产劳动时间”;二是“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所从事的活动是“休闲活动”。休闲活动又包括日常活动和“较高级活动”即创造性活动。老年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愿望和能力,社团就是为他们而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