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27

第27章 老年教育规律问题的研究(6)

2.学员、教师、管理者三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老年学员是老年教育的真正主人。选择了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学校教育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老年人,他们禀赋着学习的自由性、自主性、自觉性。承认这一客观地存在着的禀赋,是认识和把握老年学员、教师、管理者三者关系规律的首要因素。老年教育中的教师,必须适应老年学员的“三性”,在这一前提下充分发挥引导、辅助、授业、解惑的作用,依此原则来选择教师和教师队伍,是表明我们认识和把握了学员、教师、管理者三者关系规律的关键因素。老年教育中的管理队伍,超脱在职单位“管人”的权威意识,确立以老年学员为权威的服务意识,为老年学员实现他们的“三自”要求和学习目的,为老年学员找到最适合他们要求的教师,是表明我们认识和把握了学员、教师、管理者三者关系规律的决定因素。

3.学员、教师、管理者三者关系规律的简要表述

老年学员自由、自主、自觉学习的主体性,教师适应老年学员主体性,充分发挥对老年学员的引导作用,管理者尊重并把握老年学员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提供高质量的爱心服务,三者结合,共创优质老年教育,这就是老年教育中学员、教师、管理者三者统一的规律。

4.运用这一规律的工作要领

运用作为实践规律的老年教育中学员、教师、管理者三者统一规律,老年教育的领导者要靠政治育人、制度导人、业绩引人、感情留人。在上述四条中,政治育人,就是使每个人树立起理想信念;制度导人,就是使每个人有了行为规范;业绩留人就是使每个人为事业的成功感到自豪;感情留人,就是使每个人都感到这个工作团队温馨如家,难舍难分。这四条互为因果,紧密相连,使学员、教师、管理者和谐相处,合力推进老年教育的创新实践。

第四节老年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

我们学习、研究老年教育规律,就是为了掌握、运用老年教育规律,指导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少走弯路,顺利前行。

一、老年教育规律的掌握

我们掌握老年教育规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探索实践阶段

创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这在1983年的中国大地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山东老年大学的诞生,只是一个破土而出的稚嫩幼苗。至1985年诞生的61所老年大学,也只是凤毛麟角。就是到1988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时,才发展到916所,也只不过是几束喜人的春花。究竟怎样才能办好老年大学,各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的经验,更谈不上办学规律的掌握。有的摸到了几块石头,蹚过了河水,走向了成功,学校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有的没有摸到石头,被河水淹没了,学校也就中途夭折。但所有的“老大”学人都清楚地知道:中国老年教育才刚刚起步,路在脚下,任重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总结经验阶段

我们的老年大学领导,大多善于思考,善于调查,善于研究,善于总结,所以,没过几年,办学的新经验、新理论就不断出现。早在1985年12月份召开的全国老年大学经验交流会上总结交流的29篇经验,只不过是十分朴素的情况介绍;但到1990年10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老年教育第一次理论研讨会上,就出现了一些闪光的论点。例如山西运城老年大学率先提出了“常教常新”的论点;哈尔滨和天津老年大学率先提出了“学为结合”的论点;金陵老年大学率先提出了老年大学必须向社会延伸的论点;武汉老年大学率先提出了层次化办学的论点;上海老干部大学率先提出了老年教育应列入国民教育发展规划的论点。这些十分喜人的理论亮点,开创了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先河,此后相继召开的多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逐步总结积累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打下了进一步研究老年教育规律的基石。

(三)理论概括阶段

2001年12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广州召开了第五次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在这次会上,张文范率先提出了《对我国老年教育的基本规律的认识》的论文,运城老年大学蔡贵农也发表了题为《浅谈老年大学的办学规律》的论文,认为“老年大学的办学规律有三条:一是老年大学必须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同步;二是老年大学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合拍;三是老年大学必须与广大学员的需求吻合”。2002-2010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大中城市老年教育组织实施问题研究》,并在2010年出版了这一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城市老年教育研究》。其中,由金陵老年大学承担的第四个子课题报告《老年学校教学组织实施研究》,写出了“老年大学教学实践规律的初步探讨”的部分,第一次在全国概括出五条老年大学教育教学的规律。从此,研究中国老年教育规律的论文就连篇累牍,不断出现。到2005年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成立以后,这一研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二、老年教育规律的一元性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上,有“现象——本质——现实”的成组范畴。因为“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范畴,所以,“现象——本质——现实”的范畴组,也就是“现象——规律——现实”的范畴组。在现象中,规律是蕴涵的,在本质中,规律是一元的,而在现实中,规律自身的一元性和规律存在方式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一)中国老年教育规律的一元性

对于这一点是不难论证的。

“规律”的概念规定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和本质之间的联系。一事物的本质存在于该事物的特定时间空间框架的全程和全体之中,在这个领域中,规律具有普遍性。当我们说“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时,这个或这些规律就在中国的全体和中国的发展的全程之中,对中国的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存在和发展而言,它就具有普遍性或一元性。“中国老年教育的规律”当然也有这样的品格。

(二)中国老年教育规律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规律是本质的、一元的。但本质和规律不是“裸”的存在,它只能实存于事物现象中,亦即同“现象”一起,构成可感知的“现实”。事物现实的多样性显示出规律存在形态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不论在何种地域,老年教育的教育内容都是文化。但是,中国地域广大,每个地方又有本地特色。这样,各地所办的老年教育就有了地域的差别。在校园文化精神的凝聚上,各地各校都有许多差别。不用说“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显着区别,就是两广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晋文化等,都有很大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各地也正在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如:上海开沪剧课,南京开六朝史、六朝文化课,景德镇开瓷器绘制烧制课、瓷乐课,宜兴开陶艺课。

2.办学层次的多样性

作为大国,中国不但有横向上的地域多样性,还有纵向上的层次多样性。

就老年教育的情况来分,省级、副省级、特大城市的老年大学是一个层次,地级市的和地区的老年大学等中等城市的老年大学是一个层次,县级老年大学是一个层次,乡镇和社区又是一个层次。各级之间在办学和教学上有显着区别。

3.学员情况的多样性

老年教育的规律是围绕老年学员的需要形成和展开的,因此,老年学员情况和需求的差别性与多样性,是老年教育规律存在形态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我们拿一个极端的差别来说明。在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有一所专收离休老干部和退休的市管干部的上海市老干部大学。该校办学的总体设计,是为满足这一类学员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来进行的。该校的首要特征是理论教育的坚持不渝的和规范性的开展。每月的理论大课,400名老干部学员聚集一堂,听取知名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报告。该校学员学习研究《史记》《资治通鉴》《文心雕龙》《中西文化比较》等“研究生课程”。这在其他学校是较难开设的。在安徽广大农村,我们遇到与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有很大不同的农村老年学校。他们的学员是仍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老年农民。他们第一位要学的是“农业科技”。学了,用于办好家庭经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另外的两门课,是老年农民所需要的“保健课程”和“法制课程”。这两种学校的对比充分说明:中国老年教育实践规律的现实形态存在着显着的多样性。

(三)规律的一元性和它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的统一

我们用“本质”和“现象”及其统一、“抽象”和“具体”及其统一来说明规律的一元性和它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的统一。

1.规律的一元性说明的是它的客观上的本质性和认识上的抽象性

作为实践规律的老年教育规律,它是老年教育中一系列主客体关系的有序展开。上面,我们说过,这里,有一组主客体关系,又有一组主体间关系。前一组关系中的主体是从事老年教育实践的“人”或“人们”;客体是这一“人”的群体所施动的对象——老年教育的环境、老年教育的既成状态;主客体相互作用,形成我们所说的“老年教育总体设计和时代变迁、老年人需要发展相适应的规律”。这是老年教育本质的展开,又是我们从大量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认识。后一组是主体内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学员、教师、管理者的关系。我们所揭示的本质是:老年学员的主体性、教师对主体活动的引导性、管理者对学员和教师的服务性三者统一。这里的“学员、教师、管理者”三概念都是抽象的。它所反映的是老年学员的共性、老年学校教师的共性、老年学校管理者的共性。

2.规律存在形态的多样性说明的是它的客观上的现象性和认识上的具体性

本质是要表现出来的,抽象则要回归到具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学员、教师、管理者作为共同主体,是具体学校的在现象上直接呈现出来的具体的学员、教师、管理者;环境和既成老年教育状态作为客体,是具体城市、具体地区的具体的环境和具体的老年教育既成状态;二者的相互关系的实况及其展开也是具体的。我们要对这些现象和具体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和具体的分析,从而作出“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

3.规律的一元性和它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的统一,是现象和本质在现实中的统一,具体(感性)和抽象在具体(理性)中的统一

在现实中,现象和本质结合在一起;在现实之反映的理性的具体中,感性的具体和理性的抽象结合在一起。我们面对这一不断变动的现实,要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中,在“现象——本质——现实”的认识进程中认识老年教育、改革老年教育、发展老年教育。

三、运用老年教育规律指导老年教育发展

作为实践规律的老年教育规律一经我们认识和掌握,变成我们的理论思维,它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会发挥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具体地说,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发挥作用:

(一)在将感性经验提升为理论认识上发挥作用

感性经验是可贵的,因为它是科学理论产生的经验基础,没有感性经验的人,必须投入实践,积累经验。但是,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我们必须在感性经验基础上,把握事物规律,建立科学理论,借以自觉地推进老年教育。今天能初步概括老年教育的规律,证明我们正在建立老年教育的科学理论。我们希望广大的老年教育工作者,能学习和研究老年教育规律的理论,把自己提升为自觉的老年教育工作者。

(二)在深化老年教育理念上发挥作用

我们在下面的第四章中将详尽讨论老年教育的理念特别是核心理念及其体系的问题。这里只需指出:老年教育理念是老年教育理论的凝聚,老年教育理论通过老年教育理念,对老年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我们在上面论述了老年教育的四个内部规律。从这四个规律的理论阐释中,我们能深化老年教育各个理念的理解。如:老年教育本质的相关理念,来源于“老年教育总体设计和时代变迁、老年人学习需求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从这里引出老年教育本质是: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不断发展的需要的“补需性”“按需教育”,而在“按需教育”的深处蕴涵着“完善性”“素质教育”“自为性”“生命教育”这样的深层本质。又如:老年教育目的的理念,来源于以上述规律为基础的“老年教育目的、老年教育方式、老年教育方法相互关系的规律”。老年教育的目的是从老年教育在时代条件变迁中老年人的需要转化而成的,亦即来源于老年教育的本质。再如:老年教育的教学原则的理念。按照上述两个规律的要求,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服从于老年教育目的的实现,而老年人的学习要求又是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这就引出“按需施教”和“创新教学”的两大教学原则。

(三)在改变老年教育实践中不合规律的做法上发挥作用

任何实践要取得成功,必须“合乎人的目的”“合乎客观规律”,即:“合目的、合规律”地进行。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发表过的至理名言:“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老年教育这件事当然也是这样。现在,我们的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都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当他们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老年教育规律的时候,难免要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