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26

第26章 老年教育规律问题的研究(5)

(四)老年教育目的、老年教育方式、老年教育方法的三者关系和该规律的表述

1.作为人的实践规律的老年教育规律有着三个内在关系

前已说过:在人的实践规律中,有着三种客观必然联系:第一是实践的客观环境与主体目的的客观必然联系;第二是这样的主体目的和手段的客观必然联系;第三是诸手段的客观必然联系。按照对于社会实践规律的这种认识,老年教育目的、老年教育方式、老年教育方法的三者关系就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2.作为老年教育实践的规律,“目的”是关键的逻辑项

“目的”似乎是单纯主观的,其实不是。就老年教育的目的而言,它是属于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的,而这一总体设计又是被时代的客观变迁、中国改革开放的客观态势和中国老年人的客观需求共同决定的,这就使“目的”有了客观内容。

3.在老年教育实践规律中,具有客观性的“目的”,要求有“手段”系统与之匹配

在人类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它们之间的客观必然联系。当一个新的教育形式出现的时候,人们既要参考业已形成的一般教育目的确定这一新教育形式的特殊目的,同时又要参考业已使用的教育手段找到能够达到目的的恰当手段,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和调整,建立起老年教育目的和老年教育手段之间的客观必然联系。

4.在广义的手段体系中,老年教育方式和老年教育方法也要相互匹配

老年教育方式是老年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形式,我们在这个形式中寻找老年教育方法,反过来保障老年教育形式的有效性。如前面所说,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老年教育方式,但每一种方式必须运用适当的方法,否则这个方式就只是“空架子”。

5.老年教育目的、老年教育方式、老年教育方法三者关系规律的简要表述

老年教育的目的决定了老年教育的方式,老年教育的方式又决定了老年教育的方法;老年教育方法保证了老年教育方式的成立,进而导致老年教育目的的实现。三者一线贯通,彼此适应,逐次递进,有序操作,这就是老年教育目的、老年教育方式、老年教育方法三者相互关系的规律。

三、老年教育中的知识更新、潜能开发、文化熏陶三者的必然联系

上述老年教育的第二规律是从属于它的第一规律的,因为这个三者关系是从属于“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的,是它在老年教育自身中的展开。但是,在第二规律的展开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老年教育内容中的三者关系——智育、能育、德育的关系。

(一)老年教育中的“智育”——更新知识

老年人来老年大学,学习什么呢?经验告诉我们:首选的是“增长知识”。所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经过对经验的总结而提出的老年大学20字、5短语的“办学宗旨”把“增长知识”列在首项。2010年,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哈尔滨等地6所老年大学对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联合进行样本达6000的问卷调查。问及“学习目的”时,答曰为了“丰富生活”的占75.5%,为了“增长知识”的占71.1%,为了“身体健康”的,占55.7%,为了“陶冶情操”的占48.2%,为了“完善人生”的占19.9%。任宝洋.关于上海等六城市老年大学学员学习诉求的调研报告[J].学术通讯,2010(4).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愿为时代列车抛弃的当代中国老年人,渴望“增长知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本书更愿把“增长知识”的提法改为“更新知识”,这体现了老年人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当代文化的追寻。

(二)老年教育中的“能育”——开发潜能

老年大学的学员中,比重最大的是学习各种技艺的人。还是看六校联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老年学员对各门学科的学习选择,第一多的是“音乐”,占44.8%,其后,依次为“电脑”,占36%,“保健”,占30.1%,“书法”,占27.4%,“舞蹈”,占26%,“绘画”,占24.8%,“摄影”,占21.1%,“文学”,占18.4%。请看,列在前面的都是技艺类课程。技艺类课程是动心动脑动手的课程,特别有益于老年人身心的健康;技艺类课程又是较能见效的课程,特别有益于老年人树立自尊自信的心态。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学习技艺课是他们对生命生活质量的追求。我们注意到,学习技艺课见效最大最快的老年人,是因为他们有着各该技艺的潜能。因此我们愿意把技艺教育,称为开发潜能的教育。

(三)老年教育中的“德育”——文化熏陶

老年教育中含不含德育?这不但是肯定的,而且是老年人的内在要求。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老年人所要求的德育看做是对他们进行道德说教,这种说教,至少是不适合老年人的;而应该看做是“文化熏陶”。这种“文化熏陶”是老年人所要求的,是老年人所动情地接受的,是他们的美的精神享受,是老年教育在内容上的客观必然性。

(四)老年教育中知识更新、潜能开发、文化熏陶的三者关系和该规律的表述

1.老年教育中智育和能育的必然联系

在一般教育中,无“能育”之说,智能教育通称“智育”。在老年教育中,因为大多数老年人为健康快乐、进取有为,选择了以开发潜能为其实质的技艺技能学习,需要把“能育”单列。“智育”在广义上渗透在“能育”中,在狭义上则专指非技能性的知识学习。二者在广义上互相渗透,在狭义上并存发展。

2.老年教育中智能之育和德行之育的必然联系

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属于“科学”的范畴,道德和伦理的教育属于“价值”的范畴,二者是从来没有被割裂过的,在老年教育中也是如此。我们首先把二者区别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老年教育中的德育跟大学、中学、小学的德育不同,它的主要方式是结合着“智育”和“能育”来进行。这就是本书所强调的“文化熏陶”。文化熏陶是老年教育中各门课程的内在要素,是它们所具有的精神气质的显化和张扬。

3.实行对老年学员的智、能、德的全面教育是老年学员的本质要求

作为实践规律的老年教育规律,都与老年学员的学习要求本质地联系着。“教育目的”纳入老年教育的第二规律——“老年教育中教育目的、方式、方法三者统一的规律”,这一规律在教育内容上拓展为“智、能、德”三者统一的规律。因为只有三育齐进,老年人才能实现身心同时健康、生活富有质量、生命更加闪亮的要求。

4.老年教育中智育、能育、德育三者关系规律的表述

在老年教育的所有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内容、技能内容、道德内容的必然联系。为了满足老年学员人生追求,老年教育应当自觉实行把更新知识的智育、开发潜能的能育、文化熏陶的德育三者结合起来的原则,遵循三者统一的规律。

四、老年教育中的教师、学员、管理者的必然联系

老年教育是靠人来进行的,这里的人就是学员、教师、学校的管理者三个部分。他们之间互为主客体,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主线就是一个“人”字。老年教育事业的最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在老年教育中以学员、教师、管理人员为本。

(一)老年学员是老年教育中的主体

老年教育和别的人生阶段的教育不同,因为在其他教育形式中,学生被考试、分数、毕业、升学、就业的功利链条所牵引,他们很少有学习的自由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老年学员完全不同,他们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牵引,实现了完全自主、自由、自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使他们具有充分的主动权,同时就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在老年大学中,教师的工作是要满足学员的学习要求,在尊重学员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导、辅助他们的学习。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为他们服务。学校的一切决策,都要问计学员;学校的一切效果,都要从学员身上体现;学校的一切经验教训,都要验证于学员。历时地看,中国老年教育发展28年来,每一阶段,学员队伍的结构成分都在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学员队伍以离休干部为主体;90年代,学员队伍以退休干部为主体;进入新世纪以后,学员队伍中退休干部和社会老人则各占一半,在农村老年学校中社会老人比率更高。共时地看,各个老年大学的学员群体有着明显的差别,一个老年大学的各个系科,学员群体的状况也有不同。老年大学必须从老年学员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要求出发组织实施教育。

(二)教师是老年教育教学的引导者

毛泽东曾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这一论点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老年大学同样如此。在传统的教育学中,把教师认定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的客体,学生要按教师的主体要求改变自己。先不论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在老年教育中,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理解为主客体关系,而应提出“学员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观念。因为对于学什么、跟谁学、怎样学、学多少,决定权不在学校,也不在教师,而在每一个学员自己。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学员要适应教师,而是教师要适应学员。这样说,不是不重视教师的作用,相反,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在老年教育中,教师的知识要车载斗量,技艺要娴熟高超,教师的水装满水桶,才能倒满学员那一杯水。他们要有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激活学员求知的热情;他们要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教会学员学习知识的方法;他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员净化灵魂;他们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带领学员在人生路上永不迷航。所以,老年教育要搞好,每所老年大学(学校)都必须有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良、教学有方、关爱学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老年大学里,教师的教起引导作用,学员的学起主体作用。引导是外因,主体是内因。只强调引导,忽略了主体,学员是被动学习,不易见效;反之,只强调主体,忽略了引导,学员的学则易走弯路,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既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重视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师引着学员走,学员跟着教师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一点已凝聚成了老年大学教学工作一条重要法则。

这里,有一个理论问题需要说明:在教育实践中,有两个关系并存。一个是教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另一个是主体内部的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关系,后者称为“主体间关系”。那就是说,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学生同为主体,或者说,教师、学生结为共同主体,经过教育教学方式的中介,掌握由教材、课件等为载体的知识所反映的对象世界及其规律。按照哲学的原理,“主体间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理解为主客体关系。在老年教育中,就老年学员提出需要、寻求合适教师、要求教师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言,老年学员是主体,教师则是客体;这种主客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当教师适应老年学员的学习要求和接受特点,对老年学员授业解惑时,又取得主体地位。我们把这种“第二主体”的作用,称为“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

(三)管理者是老年教育的服务员

老年学校的管理者在老年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定向的作用。它包括老年大学的校长、各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大体分三个层面:上层是校长集体,中层是各个部门领导,基层是各系班和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毛泽东曾指出:“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A].毛泽东选集(1)[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7.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军人物,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兴衰;校长的民主意识决定着学校之是否具有活力。校长要靠中层各部门提供的情况作出决策,校长的决策又要通过中层各个部门去贯彻落实。由此可见,校长是定向决策者,中层领导是分工落实者,一般工作人员是具体执行者。所有这些人,都必须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做老年学员的服务员。所有这些人都要明确,要服务好,必须既有科学的思想,又有仁爱的精神。所谓科学思想就是要懂教育、懂老年教育、懂老年教育的特殊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办教育;所谓仁爱之心,就是以尊敬老人、爱护长者的姿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学员、教师、管理者的客观必然联系及其规律的表述

1.作为实践规律的老年教育规律,是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的规律

前面说了,在老年教育中,有双重的主客体关系。全体老年教育人(师生员工)面对老年教育现象,在实践着老年教育,创造着老年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客体,主客体从对立达到统一是规律。本书论述的第一规律就是这样的规律。另一个主客体关系,实际上是以上的主体内老年学员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关系,哲学上称“主体间关系”。三者以老年学员为主体,教师和管理者要适应并满足老年学员的需要,构成统一关系,这就是学、教、管三者关系的规律。